项目背景:2021年开始,乐施会支持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谦团队开展以音乐手段表达气候变化、促进公众关注气候变化议题的工作。工作内容包括实地调研、采集声景以制作音乐作品,通过讲座、演出活动等与公众交流和互动。
气候变化的问题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站在脚下这片“地大物博”的土地上,“气候变化”似乎只是科学世界中正在自娱自乐的命题,我们已惯于无视之。
可是,蒙住眼睛,那些阴晴与尘霾就与你我无关吗?
即便蒙住眼睛,信息也会从耳朵进入,以声音的方式、音乐的方式。我们周遭环境亦属于生存问题的一部分,敏感的艺术家自然也可以将其纳入到音乐创作的视野中。
2015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学生Daniel Crawford就尝试了以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谱写了自 188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的音乐。在这首名为《Planetary Bands, Warming World》的作品中,四个乐器各代表了一个北半球的气温区域,并用音高来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气温变化。
这首实验性质的作品传达出了一种紧迫感:就像人类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温度范围一样,我们的听觉在频率上也是有限度的,如果有一天,作品中的音符达到了人类听阈以外,我们又将如何面对那样的地球空间?
在乐施会的支持下,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副教授张谦带领她的团队,通过专家访谈,数据收集、声景采集等创作四首气候变化音乐,即将气候变化信息可听化,将数据、声景等转换为音乐和沉浸声作品。
作品《湿地之肺》,旨在通过湿地声音景观,来传达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理念,通过事先采录8声道的立体声音频,来展现立体的湿地景观,采录后的音频将通过导入-主体-高潮-尾声等音乐化的处理进行重新编排,使其具有可听性。
作品《冰原泪波》,根据近年来的对于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热点研究数据而展开,通过专家访谈的工作方法,首先确立科学研究数据,随后通过室内乐创作(小提琴、大提琴、打击乐、钢琴等),来呈现这些科学数据,使听众能够通过乐器表演感知到亚洲水塔所经历的气候变化,将气候变化的理念融入到听众的感知中。
作品《听见稻鱼鸭》,使用张谦团队早前在黔东南四十八寨调研时采集的声景,制作沉浸声声景作品,用以表达黔东南地区丰富的全球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稻鱼鸭共生农业”、尝试重新建立青年人感知自然生态环境能力,让年轻人关注声音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意义,了解黔东南的农人如何在不污染、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生产和生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他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始、往、归》是一首电子音乐作品,基于团队在贵州省黔东南的田野调查而创作。自2020年11月起,团队先后多次前往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竹林镇,并结识了当地的一位歌者——潘金梅。在一次次交谈过程中,潘金梅阿姨讲述了许多有关她的动人故事:从年轻时赶歌场、玩山;到80年代随“打工潮”前往广东惠州立林;再到现今回乡耕作于稻田间,用歌声去应对气候灾害……这些经历也被她编织成一首首歌曲,作为对每一个“当下”触景生情的即兴表达。
这四首作品是国内首次将气候变化的信息通过可听化的方式展示,目前作品已经初步完成,计划于2023年正式发表。作品发表后,传媒大学团队与乐施会将继续在国内开展调研和气候变化音乐作品的创作活动。
让公众了解气候变化,尤其是向社会中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发出警醒的讯号,音乐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当枯燥的数据图表与呆板的宣传说教都无力发挥作用的时候,幸好我们还有善于聆听的双耳,为解码那些音乐中的气候谒语留下了无穷的可能性。
撰文 : 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王禹力
乐施会是国际扶贫机构,致力建构「无穷世界」。
https://www.oxfam.org.cn/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