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产业数字化水平,究竟该如何评判?工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程度,是最核心的评价指标。

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工业为根基的国度。中国GDP产业结构中,工业占比在35%左右。中国工业增加值仍然保持着近30%的年化增长率。而在工业领域,制造业又占据了极大的比重。强大的制造业,是工业强国的根本。

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的产业数字化水平。而智能制造的深入,也将为中国制造业添砖加瓦。在这一背景下,资本、企业与创业者们也开始关注并加注智能制造赛道。

根据智能制造研究机构e-works的统计数据,2022年,智能制造领域发生的投融资事件共计531起,其中融资事件364起,并购事件41起,成功上市和已进入上市流程的事件高达126起;行业融资交易金额达到了377.8亿元。

在智能制造领域,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将服务制造业企业作为自己的使命。工业智能化SaaS服务商“新核云”也是其中之一。而它选择的赛道,则是制造业中的离散制造业。

聚焦离散制造业,新核云用MES支撑智能制造

根据生产过程的不同,制造业可以分为离散制造业与流程制造业。其中,流程制造业以石化、冶金等工业为代表,生产过程连续进行。例如,在钢铁工业中,从铁矿石到成品钢,要经历矿石开采、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流程,每一个流程的产品,都是下一个流程的原材料。 而离散制造业则不同,产品往往由多个零件经过一系列不连续的工序加工、装配而成,代表行业有汽车、飞机、电子产品制造等。以汽车行业为例,一辆汽车的独立零部件可多达2万个。与流程制造业相比,零散制造业的综合效率低、人力成本高、生产制造周期长,技术工艺和供应链也更加复杂。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离散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一直落后于流程制造业。”新核云创始人陶滨江对36氪表示。

但与此同时,中国又是全世界离散制造最集中的国家。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202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31.3万亿元,其中离散制造业工业增加值17.2万亿元,占比为55%。离散制造业的数字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数字化水平。

为此,新核云提供的解决方案,是针对离散制造行业的SaaS化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产品。新核云MES可以实时管理、监控从原材料到成品的生产执行过程,制定车间计划,跟踪生产进度,管理物料、图纸等生产细节。工厂的生产计划排程、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都可以在MES上完成。

根据IDC发布的《制造业MES市场分析及厂商份额(2021)》,2021年,中国制造业MES市场份额为38.1亿元,年增长率为23.3%。未来两年,MES仍然是制造企业最优先投资的工业基础软件之一。此外,MES市场高度分散,各细分行业存在一定差异性,而新核云选择集中突破的细分领域,则是汽车行业。IDC发布的报告中也能看到,新核云除SaaS MES取得最高的市场份额外,在整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两个细分行业,同样获得了第一名。

“在创业之初,我们就确定了汽车这个这个销售线。以汽车企业为线索,我们可以顺着产业链上游切入到零部件制造企业,我们客户的供应商也会成为新的销售线索。”陶滨江说。

这也是离散制造业的特点之一,在一条产业链上,往往存在着所谓的“核心企业”。在汽车行业,核心企业是大众、丰田、比亚迪这类主机厂;在电子行业,则是苹果、华为、小米等品牌方。

一家汽车主机厂,可能需要同时在成百上千个一级供应商手中采购零部件,而这些一级供应商又存在着大量的二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之下则是三级供应商……只要成功切入一家核心企业,企服厂商就可以通过核心企业实现对一级供应商、二级供应商以及更多行业客户的逐步渗透,实现快速扩张。

由点到面的产品扩张路线

在服务制造业客户的过程中,新核云也在不断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实现由点到面的产品线扩张。

新核云以MES产品起家,在业务成长的过程中,新核云也注意到,一些制造业企业自身数字化基础薄弱,甚至没有搭建ERP平台。因此,新核云也顺势推出了自己的ERP产品,帮助制造业企业迅速搭建数字化能力。很快,MES+ERP的整合方案成为了新核云面向目标行业用户的主力产品。

事实上,基础数据能力的缺失,一直都是智能制造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新核云的解决方案是从硬件入手,通过IoT工业网关等硬件终端采集数据,帮助制造业客户补齐数据短板。目前,新核云的软硬结合全栈式方案实现了设备数据采集与设备OEE统计功能,并支持巡检管理,让制造业客户可以洞察生产线上的每一处细节。与此同时,软硬结合的全栈式解决方案,也让客户节省了部署时间,并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

面对制造业客户日趋多样化的业务需求,新核云也开始尝试SaaS之外的服务模式。2021年,新核云推出了新一代数字化制造平台——CORE PaaS。Core PaaS基于新核云原有的云MES、云ERP、TQM、TPM四大类应用及2万多个微服务,提供了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让制造业企业根据业务需求快速搭建应用,降低开发成本。

目前,新核云已于2021年完成C轮融资。官方资料显示,新核云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拥有超过400人的团队,其中研发相关人员超过180人。如此之高的研发人员占比,则得益于新核云对于技术路线的选择。

坚持云原生战略,基于阿里云快速满足客户需求

“从创业第一天开始,我们就没考虑过自建机房。”陶滨江说,在他看来,自建机房无法满足一家初创公司快速增长的业务量需求。与此同时,自建机房需要组建一支运维团队,以及大量的运维成本投入,即便如此,服务的稳定性也无法保障。

因此,早在2014年创业之初,新核云就采购了阿里云等云计算厂商的产品。“自建机房与运维不是我们的强项,我们选择将这部分业务交给专业的第三方,让我们自己的团队可以专注到业务本身。”陶滨江表示。

而新核云的产品方案,也一直坚持云原生的形态。对于新核云而言,云原生可以更好地调用底层基础设施,提升资源效率。而对于制造业客户,云原生的产品形态也能降低成本,根据新核云的官方资料,新核云的云解决方案成本仅为传统工业软件10%-20%。

作为阿里云智能制造加速器企业,新核云与阿里云展开了深入合作。在陶滨江看来,与其他云计算厂商相比,阿里云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线的丰富性、完整性,以及云服务本身的稳定性。而这些特性,也给新核云的业务开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新核云已经使用了阿里云的40多款产品。

例如,新核云为制造业客户提供的软硬结合全栈式解决方案,其物联网终端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这也给云数据库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新核云引入了阿里云的实时数据库服务。与传统数据库相比,实时数据库可以记录特定时间点的数据,更适合收集运动系统中快速变化的海量数据,在实时性、扩展性、可用性及大量数据存储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优势。因此,实时数据库特别适用于工业现场中物联网终端采集的数据。

同时,由于新核云的产品从云MES到云ERP,横跨了从销售到生产到库存管理的前到后全流程,不同环节的不同类型数据通过MaxCompute和Dataworks构筑了湖仓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更加高效的方式对海量的多源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随着新核云业务规模的扩大,产研团队也扩展到近200人的规模。 之前一直是由技术leader或者项目owner在固定的窗口时间处理项目的发布部署。随着人员规模增加、系统复杂度增加、应用数量增加,出大力、流大汗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必须考虑系统化地赋能。

阿里云云效对于新核云来说,是一个可配置性可操作性很高的发布专用的DevOps平台。新核云产研团队可以把很多发布流程梳理好,写成代码或者做成产品,打包成容器,固化在云效的一个个模块中。这样“发布系统”可以自动帮新核云去执行这些流程,并且准确无误。以前可能只有一个人去完成发布,现在可以支持多人协同,因为云效提供了用户角色之间的管理,可以做到人员之间的配合。

通过全面的云原生容器化,一方面以弹性的伸缩能力有效的应对了很多工厂客户白天生产,晚上休息带来的系统负载潮汐化现象,一方面更是在面临新的客户部署时,更是可以把整个部署时间从10天缩短到了半天。从成本和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此外,面对制造业客户对于数据安全及本地部署的需求,新核云也在与阿里云探索更灵活的部署模式,例如,阿里云的云盒(Cloud Box)解决方案。 云盒是基于阿里公共云飞天架构的本地化部署的云服务,以软硬一体的方式,延伸部署到客户本地的数据中心,满足企业数据安全、数据本地处理、低时延等业务需求,并保持和公共云一致体验和管理接口。总结来说,云盒实现了本地化部署,访问延时更低,也可以满足客户对于数据本地化的需求。而与传统的私有云、本地部署方式相比,云盒采用了与阿里公共云产品一致的技术架构、基础能力与生态应用,可便捷地实现应用的一处构建、多处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云盒采用了租用而非售卖的交付方式,交付、安装、激活、运维等服务也由阿里云完成,可以大大降低终端客户的本地化部署和运维成本。再结合阿里云计算巢的软件自动化交付能力,可以实现软硬件一体式交付,将原来可能需要耗时数周的软件部署缩短为几个小时甚至几分钟。在客户需要软件升级和运维服务时,计算巢提供的代运维通道,可以让私有化部署的应用环境实现类SaaS化的托管,在满足客户数据本地化要求的同时,保留了SaaS的灵活性。

无论是新核云的MES解决方案,还是阿里云的云计算产品,其核心都在用云计算的方式,以更高效、灵活的方式解决客户的实际需求,正如陶滨江所言:“智能制造,或者说‘制造业的数字化’,其本质是能够快速迭代,快速地适应变化。”而这也将成为新核云与阿里云未来继续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