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村庄的一切都被冬雪的浓雾笼罩,就连晾在屋外的衣服,也都早已冻上了冰块。
就在这时,两个小小的身影出现在雾蒙蒙的冰雪之中。
他们是一对姐弟,姐姐是九岁的夏宗超,弟弟是七岁的夏宗武。
他们的家住在云南昭通的犀牛村,海拔4000米,家境贫穷。
姐弟俩每天都要在寒风冰冻中跋涉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半山腰海拔2000米的学校。

寒风中,弟弟停住了脚步,站在土坡上,一动不动,还轻声地抽泣了起来。

“咋了嘛?哭啥子?快走嘛……”

姐姐走到弟弟身边,一边拉着他向前走,一边关心地问。

“啪”,就在这时,放映厅的灯亮了。

这是公益纪录片《寒冷的高山有犀牛》中的一个片段。

很多观众看到此处,动容地流下了眼泪。

记者看向导演张天艾:“请您谈谈这个纪录片名字的含义?”

张天艾微笑着说:

“因为寒冷的高山上有犀牛村,犀牛小学。站在冰凌的世界,被浓雾包围着,闻着淡淡的,动物粪便和泥土交织的清香,脑子里就出现了这个名字。”

影片拍摄朴素又写实,在2018年美国纽伯里国际纪录片节上,还斩获“最佳纪录短片奖”。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孩子们的故事。

01

穿越冰冻的旅程

“弟弟快!我们上学该迟到了。”

片中,只见姐姐匆忙地给弟弟擦把脸,拉着弟弟,背起书包,就往学校的方向奔去。

姐弟俩的父母在外打工,家中还有一位辍学的哥哥和在县城上初中的姐姐。

上学读书是姐弟俩的最大心愿,也是人生的引擎。

天寒地冻,一片寂静。

穿上银装的高山不语,崎岖的山路不言,但似乎都在向他们行着注目礼。

那已经挂满冻冰的一排排树木,又像是保护姐弟俩的卫士。

周围的环境好肃静,仅仅能听到空气中姐弟俩的对白,和脚下“嘎嘣嘎嘣”的踩雪声。

他们紧裹着身子,迎着刺骨的寒风在崎岖的山路上,蹒跚地走着。

“小武,咋啦?快走啊。”姐姐小超回过头问弟弟。

弟弟低着头,气喘吁吁,吸着鼻涕,不停的抽泣。

他不说话,只是不停地用左手抠着右手早已冻裂又流着血的食指。

姐姐快速走到弟弟跟前,伸出手,拉着他已冻得红彤彤的双手看了看,眼里满是心疼。

她急忙从小武的书包里撕了一张作业本的纸,帮弟弟擦了擦手指上的血。

纸太硬了,纸与手指的摩擦声让人听得心疼。

已不知翻越了几座山坡了,冰天雪地,姐弟俩继续赶着路。

两个人的脸,已被北风咬得生疼。

姐姐那粉红色的双肩书包,早已褪了色,拉链也已经坏了。

书包口半张着嘴,似乎是要将全部的寒冷都吸进书包里,来减少寒冷对主人的浸润。

一件红色的旧棉袄穿在姐姐身上,袖子已经无法裹进已冻僵的双手。

这件棉衣已是几年前的了。

姐姐梳着马尾辫,雪花落在头上立即变成了一颗颗的“珍珠”,看着既美,但又让人揪心。

弟弟穿着蓝色的棉服,明显不合身,衣服的拉链已坏,袖子处还破了洞。

弟弟突然蹲了下来,哭着说:

“姐姐,我走不动了,想要休息一下。”

姐姐给弟弟擦干了眼泪,又为他戴上帽子,紧了紧衣领,捧着弟弟的脸,说道:

“慢慢走嘛。走不动,也要坚持走,哭也不是办法呀!”

在姐姐的安慰和鼓励下,小武那张高原红的脸瞬间有了笑容,又跟着姐姐深一脚、浅一脚的赶路了。

孩子们饿了渴了,就抓树梢上的冰凌吃。

结冰的地面,也成了他们的“溜冰场”。

苦中作乐,就是他们的日常。

“今天在路上耽搁了太久,赶紧看看时间。”

姐姐似乎意识到时间不早了,她一边嘟囔着,一边抓起弟弟的电子表看时间。

“呀,现在已经八点二十分了,还有十分钟就要上课啦。弟弟,快跑。”

看到时间紧迫,姐姐忽然“发号施令”。

一瞬间,姐弟俩如风一般奔向犀牛小学的方向。

02

坚韧的孩子们

姐弟俩准时赶到了学校,放下书包已气喘吁吁。

姐姐上了数学课,弟弟参加了考试。

犀牛小学是一所留守儿童学校,校舍破旧,学校里的孩子们每天都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校读书

学校中午包餐,但学生们吃的也只是白米饭加大白菜,偶尔也会有点肉汤。

吃完中餐,同学们都在操场玩耍,热闹得很。

有的在做游戏,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球……

在学校大门的角落里,弟弟小武静静地站在那里,把玩着自己的电子手表。

这是全家节衣缩食、省吃俭用给自己买的,他格外珍惜。

手表是翠绿色,是春天的颜色。

它寓意着姐弟俩对未来的希望,也是全家希望姐弟通过读书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全家的生活。

“叮铃铃”,放学的铃声响了。

同学们欢快地走出教室,各自急忙赶回家。

这时,浓雾已渐渐散去,天比早上要亮堂些。

风,依然刮着,天气依然冷得很。

姐弟俩一刻也不敢耽误,急急忙忙地往家赶,回程也是两个半小时的时间。

姐弟俩一边赶路,一边忙着捡些瓶子,还有能烧火的东西带回家。

“姐,我听说小军哥也要出去打工了吧?”小武问姐姐。

“嗯,是的,出去打工补贴家用啊。”姐姐问答。

“那么,小凤姐就不可以读书了,只能辍学回家。恐怕她会哭的。”

小武叹气道,满眼流露出惋惜之情。

“嗯嗯,是的。”姐姐的回答也充满无奈。

姐弟俩突然又都沉默了起来。

风声,还有鞋子踩在雪上的“嘎嘣”声显得贼响。

快到家了,小狗黑虎汪汪地一边叫,一边跑了过来,一下扑到弟弟小武的身上,不停地用头蹭他,还围着姐弟俩摇着尾巴,转圈圈,欢迎他们回家。

此时,大哥小军正在家里忙着家务。

他穿着单薄的外套,脸上有着与这个年纪极为不相衬的沧桑感。

父母在外打工,长兄如父。

说是长兄,其实小军也只是个才十多岁的男孩,为了供弟弟妹妹上学,他早已辍学在家。

几间土坯房就是孩子们的家,屋子里也没几件像样的家具。

饭桌也是写字台,睡床也是凳子。

屋外的牛一边“哞哞”叫,一边找食,身披一层冰雾,倒是把毛色衬得好看了些。

院子里得几只母鸡,也不停地打转觅食。

“小军哥,我们回来啦!”姐弟俩刚到家,把书包往床上一甩,就去帮小军哥做家务。

姐姐去喂牛。只见她熟练地搅拌着饲料,弟弟配合地打着下手,小小的身子干起活来都麻利的很。

吃完晚饭,小军、小超和小武围坐在一起聊天。

小军检查着姐弟俩的作业,姐弟俩给小军说着学校里的新鲜事儿。

弟弟往炉子里添了把柴,火一下子旺了,屋子也逐渐暖和。

火光印红了他们的小脸,和着孩子们咯咯咯的笑声,一幅幸福的画面。

物质虽然贫穷,但孩子们的精神是富裕的。他们乐观、坚韧又上进。

03

对未来的渴望

周末,天晴,大太阳。

积雪在阳光下渐渐消融,天蓝得晃眼,天气一下暖和了起来。

一大早,哥哥小军就去县里接小凤回家,可左等右等,哥哥姐姐们还没有回来,弟弟小武焦急地围着树桩不停地转圈圈。

“小凤回来啦!”弟弟听到姐姐的声音,赶忙飞奔过去,拉着姐姐的手问个不停。

兄弟姐妹四人难得一聚,他们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他们在高地上跑跑跳跳,笑着闹着,互相追逐,天真活泼。

弟弟小武取下那块翠绿色的手表,对着太阳不停地晃动,炫耀着他的心爱之物。

小凤说:“你可得爱惜着点,这可是全家人省出来的。”

小武一边答应,一边把手表重新戴好,还用力拉了拉衣服的袖子将手表遮住,保护好。

玩累了,小军、小凤、小超、小武肩并肩坐在山坡的高处,一起眺望着远方。

蓝色的天空一望无垠,一只苍鹰在天空翱翔。

远方看似那么近,但却又那么远。

未来在哪儿呢?

孩子们一问一答,聊着天。

“远方在那里?”

“远方,就是我们看不见的地方。”

“看不见的地方,是不是昆明?”

“你想去远方吗?”

“想。”

“去远方做啥子?”

“耍。”

对白很朴素,却流露出孩子们想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渴望

或许,正是这份想读书的坚定信念,支撑着他们早早当家,相依为命,互相支撑。

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咬牙坚持,不惧艰辛,坚持着上学读书的初衷。

04

这部公益纪录片拍摄于2015年,2018年上映,时长只有短短的30分钟。

全片没有旁白,没有特效,没有煽情的桥段,没有辉煌的叙事镜头,有的只是姐弟俩简单的对白、寒风的呼啸声和两个孩子厚重的喘气声。

导演张天艾,用最朴实的镜头记录了姐弟俩艰难上学的一天,看得让人十分动容。

影片上映后,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犀牛小学也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好心人的资助

他们捐款损物,修建了新教舍,让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大大地改善。

学生们有了明亮的新教室、宽敞的操场、伙食也更为丰盛。

姐弟俩穿上了新衣服,背上了新书包,有了新的学习用具,他们的学习劲头也更足了。

对于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姐弟俩充满了信心。

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关爱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让他们与我们一样怀揣梦想,并助力他们梦想成真。

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这是人生的挑战,也是磨炼我们心智的契机。

我们要勇敢面对,化挫折为动力,拿出如这姐弟般的坚韧去战胜一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