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发山

杨西京老师1951年出生,我1966年出生,两人相差15岁,但交往起来没有丝毫代沟,志趣相投,见解相通,三观一致,很能聊到一起。杨老师从军十九载,地方工作十六年,直至退休。杨老师虽年逾古稀,精神矍铄,总是一副很阳光的状态。

作者和杨西京老师(左一)

杨老师的人品好,这是公认的。譬如,每次打的,从不跟司机讨价还价,本该8元的车费,他给司机10元,不让人家找零。他对司机说:“你们也不容易。你把我们平安送到目的地,该感谢你。”文友之间相聚,不论是谁请客,杨老师十有八九带上自己珍藏的酒,而且早早把账给结了。他不以为然地说:“我有退休工资,女儿女婿都孝顺,钱花不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因此,不只是我,凡是认识他的人,都乐意跟他相处。更重要的一点,跟杨老师在一起,他从不说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从不谈负面的消息和新闻,说的都是别人的长处,谈的都是阳光的话题。只要他在哪里,哪里的气氛就热烈,欢声笑语不断,满满的正能量。

作者和杨西京老师(右一)

杨老师还在单位上班的时候,有外地来的王姓记者到巩义采访,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他不愉快,吃饭时拉着脸,这就有点冷场。杨老师也在场,喝下三杯酒后,即兴送给王记者一副对联:“上联,君姓王,住王城,踏遍千山万水,人称无冕之王;下联,笔写文,胸有文,访遍千人万人,写尽人间奇文。横批:文中之王。”王记者的脸这才由阴转晴,放下架子跟在座的交杯换盏,其乐融融。

杨老师因为口才好,经常被请到婚礼现场主婚。有一次,在江先生和王小姐的婚礼现场,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背景墙上悬挂的“喜”字脱落了,当时场面十分尴尬。

杨老师微微一笑,机智地说道:“一江一王,喜结鸳鸯,观音送子,喜从天降。”话音刚一落地,现场便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叫好声。

还有一次,杨老师给一张家和一李家主持婚礼,正当他主持的过程中,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因为是室外,来客也都没有带雨具,不避雨吧,衣服就要被淋湿了;若是都躲到室内,婚礼还没进行完,场面也不好看。

杨老师见此情形,手持话筒,不慌不忙地说道:“李张两家今结亲,苍天犹恐路有尘。特遣青龙来降雨,风声雨声尽佳音。莫嫌身上衣淋透,点点滴滴皆黄金。”此言一出,不管是主人,还是来宾,皆大欢喜,一个个笑逐颜开,原来在室内的宾客们也都跑到室外,甘愿站在婚礼现场淋雨,有的还唯恐身上落的雨少。

杨老师在部队是指导员,对士兵关爱有加。“退伍不褪色”,回到地方后,依然关心复员的战友。他听说一个战友的夫妻关系不是很和睦,决定上门做做两口子的思想工作。这天临近中午的时候,他估摸两个人都在家,便起身前往。他刚走到大门口,便见女的手举擀面杖追着男的,似乎要开仗。

夫妻两人见到杨老师突然造访,也不知所措。杨老师愣了一下,很快回过神来,哈哈大笑。他这一笑把两个人都给整懵了。

杨老师指着战友的老婆说:“我猜想,你肯定是问他想吃窄面条还是宽面条……”一句话未说完,两口子相视一笑,浓浓的“战火味道”瞬间烟消云散。

杨老师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先后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新闻、公文以及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上千篇。从杨西京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的善良谦逊,他的豁达坦然,他的睿智机敏,他的勤奋好学……有杨西京老师这样的忘年交,是我的幸运和福分。

此文首发学习强国平台(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