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专属于中华儿女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华儿女的象征,而春节自然离不开爆竹。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放鞭炮来庆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和对新一年的祝福。在古代,鞭炮则是来驱退鬼神保平安的,而每到过年时,爆竹则被赋予了驱赶年兽这种特有的神话色彩。当人们除夕夜在自己的家门口燃放鞭炮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2023年1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欢岁迎春调研队成员来到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走访实践。

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虽然这只是迷信,但却反映出了古代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为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畋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实践队员在社区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居民们就春节传统文化之一的燃放烟花爆竹进行调研。通过对居民们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走访,实践队员了解到绝大多数居民对燃放烟花爆竹都非常感兴趣,几乎每位被调研者都表示放烟花是春节中难以替代的习俗之一。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也与当地居民讨论了在当下社会,是否应该允许人们燃放烟花爆竹。一位社区工作人员提出了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看法,“虽然燃放烟花爆竹会引起短时间的空气污染,也有可能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受伤,但不管是从抗疫结束,对人们恢复正常生活信心的激励,还是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出发,都应该在政府监管下允许人们燃放烟花爆竹“。

在进行大致问卷调查后,实践队员深入社区,与居民进行面对面交流。此次实践活动聚焦春节传统文化之一的烟花爆竹,不仅让实践队员对与烟花爆竹的含义,来历以及烟花爆竹作为春节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更让我们看到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喜爱,鼓舞了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绘时代风采的信心。

作者:杜中驭

2023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