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核潜艇在交付部队后,曾经历过一段痛苦的磨合期,长期无法形成战斗力,一度引起各方质疑。

我国核潜艇的工程代号,于1958年按海军项目排序定为07。1959年一位海军干部在“批右倾”的大会上,不慎泄露了07工程的性质。为了保密,海军科学技术部决定更改工程代号,由于当时序号08已被占用,于是改为09,并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的文章主题是:我国建造的第二艘核潜艇402号进行的长航试验。

“09工程”启动后,按照“先解决核动力问题,建造攻击型核潜艇;再突破水下发射导弹的难点,建造弹核潜艇”的规划进行。首艘鱼雷核潜艇于1968年在葫芦岛的431厂开工。

建造核潜艇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但要掌握核反应堆的小型化技术,还要解决大直径艇体的结构强度、惯性导航系统和综合空调系统等难题。这些对当时的中国来说,都困难重重。

据披露,首艘核潜艇的建造共涉及几百个研究所和相关工厂,以及20多个部门,仅建设葫芦岛工厂就动员了3000人。

经过不懈努力,历经坎坷后,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终于在1970年12月26日下水,并于1974年8月1日服役。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舷号401。但这艘被寄予厚望的潜艇,却迟迟无法离开“襁褓”。

401艇服役后,由于可靠性不足,导致问题频发。所以它不是靠泊在港口,就是返回船厂检修。别说作战,连基本的训练都无法进行,这种尴尬的状况持续了整整7年。

直到1981年,核潜艇“趴窝”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部分关键设备,尤其是蒸汽发生器一直不能可靠运行,部队对装备的信心严重不足。当时有人开始质疑:中国的核潜艇到底成功了没有?!

1981年前后,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联合下文,要求核潜艇尽快进行长航试验和深水试验,为正式定型打好基础;副总长刘华清也来到核潜艇部队检查,他提出,北海舰队和核潜艇基地要“自己管理,自己训练,组织航行。”

1981年3月,海军和六机部正式决定:由刚刚服役的402号艇承担两项艰巨的任务,先做长航试验,再做深潜试验。只有经历过水下长航的“大考”,核潜艇才能算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402号是1980年刚服役的新艇,但部队对它也还是提心吊胆。即将开始的长航要连续出航一个月,人和艇满负荷运转。这样严酷的试验海军从来没做过,402艇能不能扛得住,谁心里都没有底。

时任海军司令员叶飞对这次长航非常重视,他于1981年5月27日亲自召开会议,对试验作了非常具体的指示。

他说:“这是一件大事,一定要准备好,绝不能马虎。”接着又指定北海舰队副司令曲振侔(móu)为总负责人。叶飞说:“接到我的命令后,曲振侔就不要管其他事情了,一直到这艘艇返航,完成总结后,才算结束。”

叶飞特别强调了装备的责任问题。

他要求艇上现有的“问题设备”都要尽快修理;要有431厂工程师签字的设备保证书。只要不是因为操作而出了问题的设备,都要追责!

对随艇人员叶飞也有安排:海军司令部、海军装备部和431厂,都要派人随艇出航;尤其是431厂要派工作组。

最后叶飞扔下一句话:“一切准备完毕后,曲振侔亲自到北京向我汇报!”

在严格要求下,远航前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开始进行。

核潜艇对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还是新生事物。由于401艇的设备一直不稳定,因此部队对装备始终有顾虑,长航时万一发生意外,尤其是万一出了核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尽可能万无一失,长航前北海舰队组织了多次预先演练。

首先,402艇作了为期12天的基础科目训练,接着又进行了为期15天的攻击和防御训练。艇员们喊出“岸上多一分准备,海上少一分危险”的口号。

其次,对设备着重检查,排除隐患;制定各种事故预案并进行抢险演练。

最后,402艇和拖轮、直升机进行了救援演练。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基地给402艇配属了一艘拖船,船上有一个8人抢修小组,他们要和潜艇一起进行31昼夜的航行,并在必要时对潜艇进行拖带和抢修。

在所有准备项目中,重点设备、尤其是故障频发的蒸汽发生器最让人不放心。

为了得到一个科学准确的判断,海军决定由核潜艇部队、核潜艇总体研究所、431厂和驻厂军代表四方,共同成立一个检查组,对相关设备做详细检查,要求“拿出一份技术结论”。

1981年10月中旬,检查组登上402号艇,他们的检查结果将直接影响此次长航,是否能够进行。

检查小组登艇后,先对蒸汽发生器的使用情况做了详细了解,接着又组织技术专家,制定了一个海上考核方案。

随后,检查组跟随潜艇连续出海5天,进行了复杂工况交替航行和连续六七个小时的水面高速航行考核。

结果表明,艇上设备虽然还存在一些小问题,但基本运行良好。不过在最关键的蒸汽发生器问题上,厂家和部队却产生了较大分歧。

部队认为,蒸汽发生器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厂家则认为,已经“基本”得到解决。双方一时无法达成一致。

经过反复讨论,海军装备部的杨连新拟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结论:“蒸汽发生器略有渗漏,但工作尚属正常,可以继续使用。”

检查组的报告,为核潜艇长航试验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一切准备就绪后,北海舰队副司令曲振侔和核潜艇部队支队长王守仁专程赴京,向海军领导作了详细汇报。不久长航试验被批准,代号“814”。

1981年11月14日是原定试验开始的日子,但由于402艇反应堆排风机意外故障,只能推迟。2天后的11月16日早晨7点,402艇终于徐徐离开军港码头,正式开始长航试验。当时艇长是杨金奎,政委是藏贵旺。

参加这次长航的艇员,个个都经过严格筛选,人人都是骨干。随艇“后援团”的规格也很高,北海舰队副司令亲自登艇坐镇,核潜艇支队长王守仁、副支队长韩文运随行。

此外还有海军司令部和海军装备部派来参试人员17人,再加上艇员117人,跟随402号艇出海参试人员一共134人。

试验开始的头10天最紧张,这段日子里每天都捏着一把汗,因为反应堆出现了连续停堆现象。

停堆,主要是因为“核保系统”出现异常,强行让控制棒掉棒,导致反应堆停止运行。停堆时,主汽轮机、主电机也会跟着停转。这种情况非常危险,被称为“最黑暗的时刻。”

在长航初期,402艇一共出现了5次反应堆停堆,而且间隔很短,经常是刚刚恢复没多久,警报又再次拉响。

好在出发前他们做了应急预案,所以每次停堆,都能在半小时内再次拉起。虽然有惊无险,但大家的精神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直到10天后,设备经过磨合才逐渐稳定运行。

除了停堆,长航还要随时面临核辐射及放射性沾染的侵害。

艇员每天经过堆仓走廊的次数和停留时间都有限制,但实际航行时很难按规定执行。因为堆舱走廊,是连接首尾的必经之路,食物输送和人员往来都绕不开这里,可以说和危险近在咫尺。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受到辐射的危险会迅速升高。

有一次,反应堆堆仓温度过高,经检查判定是二回路高压蒸汽管的接头漏气,如果故障不及时排除,后果会很严重。402艇立即保持低工况运行,并组织突击队进堆抢修。

这种紧急维修,突击队员们受到辐射的概率很高,但他们凭着一股“精气神”奋勇向前,成功排除了故障。令人遗憾的是,返航后这些艇员并没有得到特别照顾和优待。

核潜艇的优势是能够在水下长期潜航,但对艇员来说这却是严酷的考验。陆地上再简单不过的衣食住行和垃圾处理,此时都变得困难重重。

先说睡觉。虽然核潜艇的工作居住环境相比常规潜艇略好,但和水面舰艇相比仍然非常局促。

402艇有几个专用住舱,每个面积仅有8平米,却要住进18个人。艇员睡在狭窄的三层床铺上,想翻身都翻不了。而且长期水下潜航时,新鲜空气进不来,100多人吃喝拉撒睡都在一条艇内。

舱内空气本来就不好,在狭窄的住舱里更是如此,多人共处一室还都不能洗澡,因此异味很大。有人实在受不了,就只能去其他舱室自己找地方睡。

再说温度。艇上蒸汽设备会释放热量,因此艇内温度很高。虽然有空调,但正常温度也达38度。如果空调故障,舱室温度会在10分钟内蹿升到50度以上,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

吃饭更不容易。402号艇的冷藏库虽然比常规潜艇大一些,但也只有12立方米,不能保证30天内都有新鲜食品,很多时候只能吃罐头和压缩饼干。

虽然罐头会在厨房内二次加工,但厌食情绪还是很普遍。参加长航的艇员回忆,航行中最怕的就是吃饭,有时候从厨房门口路过都有想吐的感觉。

正是因为潜艇兵这种严酷的工作环境,因此各国潜艇伙食都很好,无论在艇上还是基地,都千方百计让潜艇兵吃好,保障他们的战斗力。60-70年代青岛基地的潜艇灶,每天伙食标准是2块钱,当时陆地灶每天才4毛5。

除了吃住,垃圾处理也是大问题。

在近海训练时,潜艇的垃圾处理压力不大,一般通过升降口直接排入大海;但长航时这个办法就不行了。刚开始艇员们没经验,大量生活垃圾只能堆放在舱室内,很快就散发出异味。

后来他们把垃圾分类过滤再压缩,通过残渣抛出系统排出艇外,让垃圾沉入海底,才彻底解决了垃圾问题。

此外,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也都需要克服。

由于长期看不到阳光,加上氧气浓度不足,人在艇内时间久了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刚出航时战士们还情绪亢奋,精神十足,但随着航期增加,很多人逐渐变得萎靡不振,产生厌倦情绪。

为了活跃气氛,艇内定期举办杠铃和拉力器比赛,但最受战士们欢迎的还是看电影。在首舱的鱼雷架上,会定期给不值班的人员放小电影,虽然这些电影他们都看了很多遍,但每逢放映依然场场爆满,还有人会早早跑去占座位。

除了来自内部的考验,试验时402艇还要面对外界威胁。

虽然“814任务”已经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在公海上他们还是被外军发现。长航过程中,不断有外军侦察机和电子侦察船在附近海域活动,402艇就曾被对方声纳探测。有几次还遭到主动声呐挑衅。对方声呐发出的声波重重砸在艇壳上,发出叮叮的刺耳响声,艇内听得清清楚楚。

402艇副长张怀华撰文回忆:“敌对势力还是闻到了味道,经常派侦察机飞临我艇上空,经过伪装的电子侦察船也频繁在我艇周边活动,并使用声呐系统向我艇敲击示威。因公海训练航行自由,我艇未予理睬。”

随着返航日期一天天临近,一个月的任务就要圆满完成,艇员和干部中也产生了一些浮躁情绪。一些随艇首长想趁热打铁,进行水下高速航行试验,再创新记录。但经过认真考虑,402艇还是坚持按原计划,稳妥第一、绝不冒进。

正是这种谨慎务实的态度,让他们规避了一次重大风险。

402艇副长张怀华回忆,返航后当人们检查时发现,反应堆808加压器中的电加热器,有一些接触点已经松动,还有的出现了融化现象。如果在海上时贸然进行水下高功率航行,他们还能否顺利靠港就不好说了。

1981年12月17日上午8点,连续航行了31天的402号潜艇终于返回基地。码头上赶来欢迎的战友们,打出了“欢迎你们凯旋而归”的大幅标语。人民海军核潜艇的首次长航试验胜利完成。返航后第三天,全体艇员荣立集体三等功。

这次长航,人们最关心的蒸汽发生器并没有出现损坏或泄漏,证明质量是可靠的。只要没有人为误操作,完全可以满足水下长期航行的需要;艇上的主要电气设备也工作正常,两台主变流机组在连续5次停堆后,成功保障了紧急用电和海上安全起堆;空调系统也工作良好,艇员在水下能正常生活;潜艇的操纵稳定,海上通信联络通畅。

我国首批三艘核动力鱼雷潜艇带有很强的试验色彩,这次为期31天的试验,坚定了人们的信心。4年后的1985年11月,403号艇又在东海海域完成了90昼夜最大支持力试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并打破了美国核潜艇创造的连续远航83天的自持力记录。

1987年10月27日,09I核潜艇的定型首制艇404号艇,正式入役。

参考资料:《我随核潜艇首次长航》杨立新
《我亲身经历的核潜艇首次长航训练》张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