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答卷质量太差!八百字的文章里,竟然找出了三百多个错别字!到底怎么选出来的?”紫禁城里,咸丰皇帝怒不可遏,将手中的试卷扔在了地上。

主考官柏俊吓得直冒冷汗,哆哆嗦嗦地从地上捡起卷子:“皇上……微臣身为主考官,没能尽心尽责阅卷,犯有失职之罪……”

“这绝不是简单的失职!而是有科场舞弊的重大嫌疑!”咸丰皇帝指着柏俊,厉声斥责道,“如此低劣的答卷,竟然能进入正榜的前十名,敢说你们作为主考官没有问题?”

“从即日起,刑部带兵拘留所有的考生,严格审问!一查到底!”咸丰帝颁下口谕,顿时间,朝堂内外杀气腾腾。

这就是咸丰年间著名的“戊午科场案”,因当年是戊午年而得名,牵连了一大批考生和官员,纷纷人头落地,可谓是清朝三百年来最震惊的一场“高考舞弊案”!

小笔吏发现有蹊跷,大考官惊惶心不安

小笔吏发现有蹊跷,大考官惊惶心不安

公元1858年,咸丰八年的七月,北京城里炎热异常,知了不停地鸣叫,在紫禁城的南书房里,一批誊抄员正在快笔疾书,将送来的试卷进行录入。

“这是今年前十名的答卷,据说,这届的考生质量非常高!都是在之前县试、府试中的佼佼者,文采出众,思维缜密,可是令主考官们费尽了一番心思,才评定了这十名呢!”

大家一边进行笔录,一边交头小声议论,充满了羡慕之情。

只是,其中一个誊抄员,神色渐渐有些不对劲,自言自语道:“这份答卷……写的八股文,怎么读起来很不通顺啊?而且,仅仅第一段,就出现了三个错别字,如此水平,也能称为质量高?”

“怎么?高材生们的文笔,你也敢怀疑?”旁边的同僚揶揄道。

“不不……你来看,错别字不少……”誊抄员把试卷递给同僚,“这句引用孟子的原话,本应是‘仁民而爱物’,可考生却错写成了‘仁名而爱物’,一字之差,可谓是天壤之别啊!”

同僚也仔细阅读起来:“确实,一些常识性的句子,竟然都写错了。你看,这是《论语》中的话——学而不思则罔,可是考生竟然把‘罔’字写成了‘惘’……”

两人越看越狐疑,交谈得愈发频繁。

“你们在聊什么?还不赶紧誊抄笔录?”副考官朱凤标走了过来。

誊抄员起身,将这份卷子递了过去:“朱大人,请您过目,前十名中有一份答卷,错别字非常之多……”

朱凤标浏览一遍,也不由得吃惊:“这张答卷错字连篇,甚至连一般乡试的成绩水平都不如……”

誊抄员小声询问:“副考官,这其中是不是有猫腻啊?咱是不是要向上级汇报此事?”

朱凤标猛然一震,赶紧说道:“这我可不知道,也不归我管,我只负责现场监考、考后汇总……至于录取名次,都是由主考官柏俊大人、会同其他几位副考官评定的,责任在他们……”

话说到一半,朱凤标心里“砰砰”跳个不停,心想:主考官柏俊是内阁大学士,在朝堂上的权势很大,我一个排在末位的副考官,可惹不起他,何况,前十名已经确定,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了……

然而,那位誊抄员却耿耿于怀,心里放不下,当天结束后,出大堂正好碰见一位御史官员,名叫张礼,两人相熟,便私下里聊到此事。

作为御史,张礼的职责就是监督百官、向皇上禀报异常情况的,闻听此事,觉得必有蹊跷,第二天便向咸丰皇帝汇报。

“什么?竟然有这等事?”咸丰皇帝也是吃了一惊,追问到,“你可曾亲眼看到那份试卷?”

张礼摇摇头:“我也是听南书房的一位同僚所言,是他亲自誊抄的试卷。”

在古代,每次科举考试都由皇帝钦命的主考官负责,其中阅卷、评选的大权,都由主考官亲自施行,皇帝一般不会越俎代庖、越权干涉。

但这次,咸丰皇帝等不及了,他知道,科举考试关系到国家人才选拨,是头等大事,于是派人火速去到南书房,将那份卷子取来,自己亲自过目。

这一看,咸丰帝也是瞠目结舌!整篇答卷,不过才八百多字,可细细数下来,竟然找出了三百多个错别字!也就是平均两、三个字里就写错一个!

“这是什么狗屁不通的文章?连基本的文化常识都没有,竟然被选为前十名?”咸丰皇帝大怒,猛拍桌子,“通知主考官柏俊入殿,我当面问他!”

于是,就有了开篇那段场景,皇帝大发雷霆,主考官柏俊吓得直冒冷汗,看着这份试卷,心中也是苦不堪言,思维乱成一团。

皇帝亲自出题再测试,考生文笔低劣露马脚

皇帝亲自出题再测试,考生文笔低劣露马脚

震怒之下,咸丰帝命刑部派兵拘留了所有考生,在事实尚未查清之前,不得放走任何一个人。

一时间,考生们人心惶惶,惴惴不安,在宫城之外原地待命。

紫禁城内,一队士兵押着一名考生,迅速进入殿堂,等候发落。

“启禀皇上,该试卷的考生罗鸿祀,已经带到,现安置在南书房的一间小屋里,请皇上决断!”御史张礼请示道。

咸丰帝却并未答话,他坐在龙椅上,敲着手指,思考良久,才缓缓说道:“毕竟这是国家大事,关乎到朝廷的颜面,万一弄错了,不好收拾。为了保险起见,我亲自出题,现场再做一次测试,让他重新答写。”

咸丰帝翻开《孟子》一书,约半炷香的功夫,从中定下了两句话——“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交给了御史张礼:“让该考生根据这两句典故,现场作一篇八百字的八股策论。”

于是,在南书房的小屋里,举行了一场只对一人的、由皇帝亲自出题的“高考”,时间为两炷香的功夫。

考生罗鸿祀早就吓得魂不附体,好不容易才平静下来,拿起毛笔,哆哆嗦嗦地开始答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他豆大的汗珠滴答落在纸面上,伴随着歪斜的字体,仿佛宣告着自己末日的来临。

两炷香过后,试卷交到了咸丰帝手上。

“依然是错字连篇!毫无章法可言!”咸丰帝忍无可忍,将试卷撕得稀烂,“此种文章,连乡里的落第秀才都不如,竟能名列前茅!给我严查!不查个水落石出,绝不罢休!”

经过一番彻查,案情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考生罗鸿祀出身于广东的一个富庶之家,但他自感才学浅薄,又想金榜题名,便通过人脉关系,结识了京城的一位副考官浦安,重金向他贿赂,“买到”了今年的考题,从而提前做好了准备。

而后,罗鸿祀还不放心,又请副考官浦安向主考官柏俊推荐,以便自己的答卷能顺利入选。

于是,收了银子的浦安,便向柏俊吹捧罗鸿祀的才学:“这位考生,可是在之前的乡试中连中三元!是岭南地区不可多得的才子呀!到时请您高抬贵手,将他的名次尽量安放在前面。”

主考官柏俊听后,确实将这名考生放在了心上,阅卷时,特地多浏览了几遍,但看过卷子后,觉得此人水平实在不行,考虑再三,还是把这份卷子放入了“副榜”(相当于备选名单),而没有放入“主榜”。

本来,这件事到此,尚未出纰漏,很可能就掩盖过去了。

但岂料,罗鸿祀这个考生真是“神通广大”,他事前做的准备工作太充分了!乃至于把自己“作”到绝路上。他不仅贿赂了副考官浦安,还贿赂另一个关键人物——柏俊的私人秘书,靳祥。

这位靳祥,长期跟在柏俊身边,鞍前马后,是多年的亲信了。柏俊当天阅卷完毕后,就把“主榜”、“副榜”的试卷一同交给他整理,让他当晚送到南书房去。结果,收了钱的靳祥,就偷偷地把试卷进行了调换,将罗鸿祀的试卷重新放回了“主榜”中,位列前十名。

就这样,这份水平低劣的试卷,被誊抄员、御史逐级上报,导致皇帝震怒。

考生行贿改写身份,科场舞弊牵连甚广

考生行贿改写身份,科场舞弊牵连甚广

这场舞弊案,当天就查清楚了:副考官浦安收受了考生的贿赂,还出卖考题,是祸根之源;主考官柏俊虽然没有受贿,但也存在包庇过失;秘书靳祥收受贿赂,在考卷上做了手脚,也将获罪。

咸丰帝心里有数了,他准备将浦安革职流放、把靳祥关入大牢;至于主考官柏俊,他还是心慈手软,想放过一马,毕竟他是内阁大学士,又不是主犯,就将他降职处理吧。

事情进展到这里,也差不多该结案了。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这件事导致了连锁反应,一石激起千层浪!

原来,皇宫外面待命的那群考生,出了麻烦!

之前,考生们都是单独地进入考场,每个人各自在密闭的环境里答卷,并不知道彼此。但现在,大家被刑部拘留,全聚在一起,相互间开始聊起来,打听各种小道消息,聊着聊着,大家就发现,其中有一个考生很蹊跷!

这个考生叫平龄,他之前的身份是唱戏的,也就是人们眼中的“戏子”。有的考生曾经在酒楼里见过他,所以这次聚在一起,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

按大清律例,商人、戏子都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一辈子都不能入仕途。可是他怎么出现在考生群体当中的呢?

这还了得?这是违反了大清律例啊!

于是乎,这群年轻学子们义愤填膺,揪住平龄高声质问,并要进皇宫,上告御状!

“这背后肯定有猫腻!”

“他一定是改换了身份,走后门,托了关系!”

“考场腐败啊!天子脚下竟然发生这种龌龊的事!”

“连戏子都摇身一变,来和我们竞争了,我大清颜面何存?”

真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消息传到皇宫里,刚刚平静下来的咸丰帝再次大怒!

“把主考官柏俊叫回来!我还要质问他!”

于是,柏俊又战战兢兢地回到大殿,再次吓得大气不敢出。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这又是一起舞弊案件!

这又牵涉到另一名副考官,程庭桂,他收了重金贿赂,答应给这名戏子“更换身份”,以便他参加科举。在颁发准考证的前一天,程庭桂提前在考生身份一栏做了修改,而且,他也跟主考官柏俊打了招呼,请他关照一下,毕竟身份这一栏不是关键点,一般人不会特别注意。并且,程庭桂还私下里给了柏俊16两银子,表示一点意思。

作为主考官的柏俊,就这样,只是想照顾同僚的面子,也就顺手收了区区16两银子,帮个小忙,想着“身份栏”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结果没想到,这件事被考生们给集体捅了出来!

一时间,传得整个京城哗然!

这些年轻的学子,可都是青春热血,慷慨激昂,他们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而且此事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怎么能善罢甘休?

咸丰皇帝被搞得灰头土脸,气不打一处来!指着几位考官大骂:“朝廷的脸面都被你们给丢尽了!科举如此重要的事,在你们手里变成儿戏,成为了你们捞钱的渠道!”

就这样,为了给天下学子一个交代,咸丰皇帝决定严惩所有参与者!

咸丰九年二月,朝廷下旨:将主考官柏俊问斩!将副考官浦安、程庭桂问斩,并抄家!另外,受贿的靳祥已经畏罪自杀,将其抄家!至于两名行贿的考生,罗鸿祀、平龄,流放北疆充军!还因此牵连了其他二十多位官员,都被降职处理。

这场清朝最轰动的“考场舞弊案”,到此才结束。

只是,朝廷官员们私下里都在叹息,主考官柏俊太倒霉了,他身为内阁大学士,本来有着大好的前程,却只因收了16两银子的贿赂,最终掉了脑袋,他也成为清朝三百年来——因考试舞弊而获重罪的最高级别官员,实在是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