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作大开眼界

上世纪80年代初,工业新兴城市的焦作,有煤有矿有工厂、有楼有店有公园,生活条件比老家八义集好多了。

大千世界,光怪陆离,初进大城市的苗剑东瞅西瞅,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苗剑看到街面红樱枪的儿童玩具,羡慕的不行,没钱买,土包子第一次进城里,见识了繁华,城里人都白白的,第一次看城里人亲嘴,羡慕的不行。这是不是早熟啊?

在河南婚嫁都需要家具,苗叔那时已经是木工大师傅了,每天带着几个徒弟给别人干木匠,苗婶边带沈阳(苗剑的弟弟)、边给他们做饭,每天也很忙。

虽然生活有些漂泊,但混口饭吃,还是没问题的,不说吃的多好,总比老家大集体强,干一天活,吃一天饭,多少还能攒点。

苗剑都七八岁了,皮的狗都嫌,自己到处跑着玩,饿了就满头大汗的跑回租房处吃饭喝水,撩拨撩拨弟弟苗沈阳,把弟弟逗笑、再逗哭,气得苗婶让他赶紧滚。

有段时间,苗叔他们在给镇里剧场做家具、搭台子,吃住就在剧场里。

白天,苗剑就到剧场,拣别人晚上看戏丢的东西,偶尔还能捡到几毛钱,或者跟租住户主的孩子们出去玩,用罐头瓶装馒头钓小鱼,跟他们打架,去他们学校玩玩;

晚上,他就在剧场里天天听豫剧,还学的有模有样,剧场的戏班子要他跟着学豫剧,可惜没学,不然现在也可能是男版常香玉或女版李玉刚。

剧场左边,还有个中药房,里面几个巨大的药柜占满了一面墙,药柜上大大小小的上百个小抽屉,里面放着各种各样的药材,抽屉外贴着标签。

中药分为粗药和细药。粗药是当地可以收到的草药,细药是需要到外面采购的,价格贵或者罕见的。

药房散发的药香,吸引着苗剑想一探究竟,更想挨个抽屉扣点“面面”,做个端午香包。

有一次,他恶作剧,钻进药房,搞了一裤兜药面后,还朝一个抽屉放了一只癞蛤蟆,结果伙计一抽抽屉,发现了,气得找苗叔的后账,说没有别人,只有黑不溜秋的苗剑、这个外来的孩子有这么损的坏点子。

剧场右边,是个油坊,黄豆先用石磙压扁成豆钱子,上笼屉蒸熟后,人工轮换着使劲地夯砸,再把蒸熟砸烂的豆钱子放上模具。

模具两头放上豆草包裹住两头,然后工人用木棒槌再使劲的砸榨,让豆油一点点流下来,榨豆油的过程很费劲。

不过,年幼的苗剑看的饶有兴趣,趁工人不备,他还抓几把豆钱子,自己回去烧豆钱糊糊喝,没烧熟,后来喝的滑肠子,自以为豆钱子有毒,就不再去油坊观摩了。

在焦作这个城市,七八岁的苗剑,耳闻目睹了很多新鲜玩意,开阔了视野,给他回乡吹牛、当孩子王又积累了不少资本。

2.差点去少林寺

苗剑一年级读的学校是焦作郊区的一个村子,在里面不知道学习,天天调皮捣蛋,上课交头接耳,下课就是干架,还知道利用爸爸木工边角料加工的木制手枪、刀剑方块,忽悠小伙伴跟他混。

他从小就会拉帮结伙了,考试基本都是零分、几分的,天天打的天昏地暗,把小学老师闹的脑仁疼。

一个胖胖的女老师,比较严厉,教训学生的方法很多,罚站、打手心、顶砖头、蹲墙根......

苗剑从来都是首犯。老师都奇怪了,没见过外乡的小孩子这么皮的,每天泥鳅一样钻来钻去,精力无限、打过就忘,没有长性,屁股在课堂上一会也坐不住。

苗剑在焦作读书的两年,就是玩,从没有个学习概念,夏天就去捡捡煤炭猴子、捉捉麻雀,那时晚上麻雀真多,拿个手电筒,带着小伙伴,一晚上可以捉上百个,电灯一照就麻雀就不动了,卖了麻雀,论功行赏,请大家吃2分的冰糕、5分的雪糕,这样的活动,自小培养了他的组织煽动能力。

焦作附近有个部队农场,苗叔给部队营房也做过木工活儿,和部队连长关系比较好。部队当兵的在训练时,经常跌打损伤,苗叔会点中医方子(小时跟他爷爷走街串巷,悬壶济世耳濡目染的),买了中药,贴成膏方,效果挺好,都说他是木匠里中医最好的,不干中医可惜了。

部队收割机收割麦地后,地上还有半截麦草;苗叔就带着几个徒弟清理战场,去收割麦草卖给造纸厂;因为收割机收割后,总有散落的麦茬子,苗剑和苗婶就跟在后面捡麦穗,一天下来,也能捡不少,甚至比老家一亩地收获还多,后来才知道,这是部队故意放水的,留点麦子给割草的人,不白出力。

李连杰演的《少林寺》火爆时,全国掀起武术热,苗剑的师哥都是年轻人,买了真刀真枪和少林寺拳谱,天天练武。

苗剑自然也不落人后,用木剑木棍操练,操练几遍,再去电影院观摩,反反复复《少林寺》看了十几遍。

他凌晨五六点起床,抖抖索索的每天打拳、爬山、蹲马步,习腿功,还剃了光头,踩着凳子拿了柜子上的钱,准备去嵩山少林寺练武。

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被一个眼尖的师哥给举报了,举报的后果之一,就是吃了一顿木板炒肉,被打的屁股开花;

后果之二,就是成就了十年后、和他一样8岁年纪、偷偷去嵩山少林寺的王宝强,成了家喻户晓的一线明星。因为如果当年苗剑也去了呢?也许就没有王宝强的今天了。

1992年,只有8岁的王宝强独自离家去少林寺,上嵩山当了俗家弟子,法号恒志。为什么会起这个法号?王宝强回忆时说:法号是师父起的,他希望我有这种恒心志气,坚持自己的梦想。上山前宝强家贫,最大的乐趣是看露天电影,有次去村口看了《少林寺》,从此立志将来要像李连杰一样拍一部《少林寺》这样的电影。

3.“严打”来了

1983年前后,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经济有所搞活,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抬头,一小部分社会青年开始团伙聚会、流氓斗殴、惹是生非,逐步形成了各种类型的犯罪团伙,公安机关的立案数量出现了逐年增长的情况,社会治安受到严重挑战。

为给经济发展护航,维护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局面,公安机关提出了“以三年为期,组织一次、两次、三次战役,按照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刑事犯罪分子予以坚决打击。”

公安机关开始严打初期,大家并不以为意,也觉得应该出手整治一下社会治安了。可当时苗叔带的徒弟,不知是偷、还是”顺手牵羊“了几个部队的水桶和绿垫子,当时他们不以为意,因为和部队营房很熟,以为是人家不要的。

没想到部队用品太招眼、被群众举报了,结果作为典型案例,被当地派出所抓了进去 ,地方对这些外来人口很重视,顺藤摸瓜,把苗叔六七个人都传过去问话了,也不听什么解释,就让苗叔带着徒弟、家人,赶紧哪来哪去,不然就拘留,从重从快判刑。

当时社会上风气很紧张,男女之间跳个贴面舞,都是流氓罪,何况涉及部队的财物,一向心大、能混社会的苗叔也有点害怕了,正好手头也存了点钱,想想算了,回老家苗楼吧,家里毕竟还有两个老的,家里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老人种地身体也受不了,在外多久都是客,总要叶落归根,何况这严打的氛围;

此外,苗婶又怀孕了,回老家待产、坐月子,更方便一些。

还有一个原因,也和苗剑有关,这孩子太调皮捣蛋了,在焦作不安生,没把焦作当长久的地方,心不定,学习自然就是混,回老家,可能安安定定的,也能收收他的心。

于是,在苗剑八九岁的时候,举家从焦作又回到了苗楼村。

【严打背景】80年代初期的夏天,在某些城市,女孩们不敢穿裙子上街,上夜班需要结伴而行。在一些背街小巷内,一些犯罪团伙经常抢劫行人、调戏妇女。进入1983年春夏,我国的辽宁、上海等几个省市,陆续发生了各种重大案件。鉴于当时的实际需要,1983年7月,我国出台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也被称为1983年严打。

我国1983年31号文件中,对各种犯罪分子出现了这样的描述:“流氓团伙分子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渣滓。他们以杀人越货、强奸妇女、劫机劫船、放火爆炸等残酷手段,来残害无辜群众……对社会治安危害极大。我们一定要认识流氓团伙的性质,决不能小看了他们的破坏作用。必须坚决予以摧毁,对流氓团伙分子要一网打尽”。

我们看一下3年严打的成绩单:1983年到1985年,在为期3年的严打行动中,公安机关总计打掉了抢劫、强奸、盗窃等各种犯罪团伙19万多个,抓获团伙成员86万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