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东营市2022年度“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综合表彰暨作风建设大会召开,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引发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本次会议精神,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斗志和干劲,奋力开创盐碱地综合利用新局面。

“这次大会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提振了我们干事创业的士气,我们将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全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聚力打造盐碱地农业新高地。”市盐碱地综合利用专项工作组办公室李岩表示,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中科院黄河三角洲科研基地、中国农科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打造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平台集群”。突破盐碱地育种攻关,积极构建耐盐碱作物“保存评价——分子设计——精准加速——多梯度验证”育种创新体系,黄河三角洲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库入选首批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累计搜集保存耐盐碱作物种质资源2.1万余份,筛选培育大豆、藜麦等新品种(系)43个。积极构建育繁推一体化体系。成立盐碱地种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加快新品种试验展示和应用推广,建成粮棉品种试验基地9处、展示评价基地14处、繁种基地5万亩。建设国家耐盐大豆区域试验点3处,“东航D-11”等4个大豆新品系参加了国家、省区域试验。建立1.57万亩野大豆原生境保护区,为选育大豆新品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

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出路也在于农业科技创新。2022年12月,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获科技部批复,成为全国农业领域第5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力抓手。“作为国家盐碱地创新中心工作专班一名工作人员,我深受会议精神鼓舞,同时深感责任重大。国创中心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我将立足本职工作,围绕盐碱地生物育种、产能提升、生态化利用三大领域,推进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院所合作,积极服务技术攻关、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努力在盐碱地农业创品牌、出效益、建模式上出一份力量,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作出积极贡献。”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专班综合组组长仇明震说。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种子是关键。“端牢粮食饭碗、保障粮食安全,是我们基层农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打造盐碱地‘后备粮仓’更是势在必行。去年垦利区深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开发,聚焦种质资源攻关取得阶段性成果,建设实施了0.3万亩全梯度耐盐碱作物种质创新利用基地,筛选出30多种耐盐碱良种进行了示范推广。”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华锋表示,作为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垦利区将利用4年时间,实施总投资约10亿元的项目,预计可新增和改造提升耕地面积6.3万亩,为实现盐碱地的丰产丰收探索可行之路。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大会导向鲜明、催人奋进。我们将坚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全面压紧压实粮食生产任务,持续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东营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聂登凌说,近年来,东营区统筹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探索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东营区模式”。加快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积极选育推广耐盐碱作物,扎实推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增长”;谋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力争新建0.3万亩、改造提升1万亩以上;积极推动总投资450万元的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建设20个百亩攻关区、6个万亩示范区,形成十万亩辐射带动区。

“会议突出了‘创新实干、事争一流’的鲜明导向,让我们十分振奋、倍感鼓舞。”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区乡村振兴局局长张宝存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创新实干的工作作风,把‘世界眼光、一流标准、河口特色’作为工作准则,聚力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种业创新、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工作,推动河口区乡村振兴创特色争一流。”下一步,河口区将强化盐碱地综合利用平台建设,抓好总投资3.6亿元滨海盐碱地“种业硅谷”等2个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打造耐盐碱大豆育种实验室,集中力量在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技术集成、盐碱地特色种业创新发展上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