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市是“中国鸭梨之乡”,梨果资源丰富,每年剪枝都会产生大量废弃的梨树枝。曾经,它们或被扔在地头,或被堆在街道边、庭院里;如今,它们被粉碎后作为培养基,制成菌棒,然后生产出香菇,不仅让梨树枝变废为“宝”,而且帮助梨农持续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梨树枝碎木屑制作成菌棒培养基,长出的香菇有股梨香味。

剪掉的梨树枝也能挣钱了

2月17日,在晋州市西张口村的一片梨树林中,程中桥正站在一棵梨树下锯枝条。“这根树枝长得太旺了,把下面的营养都吸收了。”程中桥说,为了让整棵梨树结得更多、质量更好,必须锯掉这根枝条。

记者注意到,程中桥家梨园的地上散落着许多梨树枝。他告诉记者,这些都是剪掉的废树枝,过两天就会送到召雨那儿,卖掉挣钱,“每年能增收2000多块钱。”

程中桥口中的“召雨”全名叫马召雨,是晋州市丰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随后,记者来到了这个合作社,并且刚好遇见了前去卖废树枝的程少雄。“我来这儿卖了三四年废树枝了。”33岁的程少雄是西张口村人,自己家种着十几亩梨树,以前修剪掉的梨树枝基本都扔掉了,自从知道马召雨那里收废树枝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从2月5日到16日,他隔三岔五就来一趟,已经有1633元到手了。“今天又挣了141块钱。”从合作社工作人员手里接过钱后,程少雄开心地驾着电动三轮车回家了。

“除了晋州市,赵县、辛集市、藁城区、宁晋县等地的果农也到我们合作社卖废树枝。”马召雨说,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春天和冬天的果树剪枝季节,合作社平均每天能收20多吨废树枝,收购价格也从曾经的每吨100多元,提高到两年前的三四百元,并且一直维持到现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中桥在修剪梨树枝。

粉碎的梨树枝能种出香菇

程少雄走后,他送过去的梨树枝已经被铲车送到了正在工作的木材粉碎机前。赵奇和王掺虎每人拿起一根粗大的树枝,放到粉碎机入口处,树枝瞬间便被“吞”了进去,出来的碎木屑则会经过长长的输送带,最后掉落到地上的碎木屑堆里。

接下来,又过来一辆铲车,把碎木屑运到厂房里自动制棒流水线的一级搅拌罐,然后按比例加入麦麸和水,充分搅拌后,通过提升机,就来到了二级搅拌罐进行二次搅拌,之后输送到分料机。在分料机的出口处,有两名工人依次快速套上塑料袋,菌棒的原料进入塑料袋后会自动封口。至此,菌棒就形成了。不过,还需要高温灭菌、放香菇种,再经过四个多月的发菌,新鲜美味的香菇就可以采摘了。

在出菇棚里,记者注意到,大概15000根菌棒整齐地“站”在地上,菌棒上面长出了大小不一的香菇。“我们这是地栽式的。”马召雨介绍说,用梨木屑作培养基的香菇,呈现出较浅的黄褐色,而且会有一股梨香味,所以每斤价格比普通香菇高出3-4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少雄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合作社卖废树枝。

工人每个月最少挣4000元

38岁的赵奇是晋州市南赵庄村人,已经在合作社工作五六年了,从粉碎废树枝到制菌棒,再到种香菇,赵奇可以说是多面手。“每天干8个小时,保底每个月4000块钱。”赵奇说,如果加上加班费,有时候每个月能挣7000多元。

见到林秀芝时,她正坐在圆凳上,把装好袋、放到传送带上的菌棒摆放整齐,并检查完好无损后,就让菌棒进入下一个流程。“我是唐山丰润的,来这儿干了三年了。”57岁的林秀芝说,她和哥哥以及其他4位老乡是经过朋友介绍来到合作社的,负责制菌棒、摘香菇等,每月6000元左右,“管吃管住,挺好的。”

其实,除了南赵庄村外,东张口村、胡士庄村、营里村等许多村民也纷纷到合作社打工。马召雨告诉记者,合作社最忙的时候会用到近200位村民,平时也有30多人在工作,已经辐射带动了晋州市三个乡镇、十几个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在自动制棒流水线上各司其职。

“梨木香菇”有望出口韩国等地

作为自小在梨乡长大的“梨二代”,成年后的马召雨并没有早早外出打工,而是自己创业做起了木材收购、加工生意。“我是我们村第一个做木材收购的,主要是把淘汰梨树的主干加工成板材卖给板材厂。”马召雨告诉记者,当时每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利润。

马召雨是晋州市河头村人,多年来,村民们以传统种植梨果为生。2007年,他了解到可以把家乡的废旧梨树枝加工成成衣纽扣,就立即着手置办机器开始生产纽扣,将纽扣卖到浙江等地。

然而,钮扣完成后,每年仍有1000多吨梨木的边角料闲置在厂里。于是,2014年,马召雨成立了晋州市丰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当年,他发现废弃梨木枝条不仅可以做纽扣,磨成粉末后还可以制成种植香菇的培养基,这让他眼前一亮:“如果能用废梨树枝培育出香菇,就可以让梨农们多了一份收入。”

于是,马召雨来到唐山市,对用山木种植香菇进行了考察。

2015年,他投资46万元建成3个大棚用于发菌和出菇。当年12月,“梨木香菇”不负重望,从菌棒中钻出来,争先恐后地呈现在马召雨眼前。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社现在已经建成了40个大棚,香菇不仅在省会周边县(市、区)畅销,也走进了部分商超。

“刚开始只有一台老式的制棒设备,效率比较低。”马召雨说,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他于2015年购置了粉碎机,2019年更新了制棒设备。“我们现在只开了一个放料口,每天能生产七八千根菌棒。”马召雨说,如果6个放料口全开,每天可以生产5万根菌棒。

谈及未来的发展,马召雨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并计划在葡萄架下套种“梨木香菇”,合理利用晋州市闲置的冷库发菌,让“梨木香菇”走出国门。“过几天,天津市的企业会过来,跟我们签约,把菌棒出口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马召雨笑着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奇(左)和王掺虎正在往木料粉碎机放废树枝。

晋州市努力抓好特色产业

晋州市是“中国鸭梨之乡”“全国梨产业十强县”“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鸭梨)”,拥有晋州鸭梨、晋州黄冠梨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晋州鸭梨、沃尔旺、双鸽、地欣4个国家驰名商标。近年来,晋州市采取多项措施,抓特色产业,强化提质增收。

目前,晋州市共有梨果种植面积17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13亿元;年出口量5万吨以上,销售额达5000多万美元,出口量居全省第1位。

晋州市现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以上16家;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3家,8个示范基地通过农产品出口国际标准化生产认证。2023年预计新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争创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

据了解,晋州鸭梨栽培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因其果形俊秀,色泽鲜雅,皮薄多汁,香味浓郁,素有“天生甘露”之称。在发展过程中,该市梨果产业曾遇到生产与储藏、加工脱节,销售渠道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晋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整合梨果产业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在生产与加工、储运、销售各环节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走上了合作经营的发展道路,这也成为了晋州市广大梨农获益的根本保障。

文/图 燕赵晚报融媒体记者 崔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