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器官捐献,犹如在生命逝去时撒下一瓣美好,花瓣所落之处,东风吹拂,便又是一树花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阜新市红十字会举办遗体器官捐献骨干宣传员培训班。

当生命即将终止时,有的人选择通过遗体、器官捐献的方式继续热爱这个世界,为他人留下珍贵的“生命礼物”。来自市红十字会的统计数字显示,自2011年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眼组织)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成立以来,已有7650位爱心市民自愿登记成为志愿者,截至目前,实现捐献100例。

一场场“生命接力”帮助百余人重见光明、重获新生,百余个家庭重获希望。

器官捐献,像火炬一样传递着生命的光芒......

爱的原点:生命落幕时最美丽的赠与

2月5日是元宵节,当人们还沉浸在万家团圆的喜庆当中时,阜新市阜蒙县东梁镇西五道桥子村的马玉良老人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按照老人生前遗愿,家属无偿捐献他的眼角膜和遗体,老人也成为我市第100例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

马玉良老人的做法让人钦佩,此前,他和老伴为意外离世的儿子签下遗体捐献书更是令人动容。2021年4月28日,马玉良老人的儿子马长合不幸意外离世,抑制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马玉良夫妇含泪将儿子的遗体无偿捐献给大连医科大学供教学使用。心怀大爱的老人,希望用这种方式,让儿子的生命更有价值。

多年来,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队伍之中,这样感人的故事不断涌现。

时间回放至2007年9月8日,年仅32岁的潘功臣因车祸医治无效过世,他的父母在无限悲痛中毅然决定捐献儿子的眼角膜,潘功臣成为我市第一例眼角膜捐献志愿者。就在同一晚,23岁的符向阳生命之光骤然熄灭,市红十字会帮助他完成了捐献遗体这份承诺。在我市还有这样一个家庭,两代三人卢帮俊、张士荣、卢新厂都用同样一种方式为生命谢幕,在生命终结时捐献了遗体、眼角膜,奉献精神在全家传承;谭元明和刘利,有着共同的约定,身后捐献眼组织,生前举案齐眉,故后相互凝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小琳琳还没来得及过她3岁的生日,生命之花便因一场意外而凋零,她的父母强忍悲痛,捐献出小琳琳一个肝脏、一个肾脏及一对眼角膜,为4个年轻的生命带来希望,小天使她来过,她没有离开;3周岁的马一明,把两片晶莹的眼角膜留在了人间看世界,他的生命虽短,却如花一样绽放;年仅40岁的王东旭在患病期间得到了社会爱心人士的馈赠和朋友的关爱,他把这份感动埋藏在心底,把捐献眼角膜作为对社会最后的回报;闫书翰是一名老党员,他与妻子双双实现捐献......

在这些遗体和器官捐献者中,年纪最大的已经90岁,年龄最小的出生仅1个月,他们当中有教师、法官、农民,他们都是厚道阜新的普通市民。这份生命落幕时最美丽的赠予,表达了器官捐献这一人间大爱之举的意义所在。

爱的连接:搭起生命“延续”的桥梁

在完成遗体器官捐献过程中,还有一类人用爱搭起了生命“延续”的连接桥,他们就是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眼组织)捐献志愿者俱乐部的遗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人体器官的移植需要争分夺秒,随叫随到、日夜兼程是工作常态。无论刮风下雨、清晨子夜,只要接到电话,协调员便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陪捐献者走完最后一程。他们两手托生死,在逝者与生者之间搭起生命之桥,从与家属的沟通,到器官的获取,再到遗体的交接,协调员们保持着敬畏之心全程参与,让大爱传递。

为了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市红十字会在各县区设立了遗体、器官(眼组织)捐献服务小分队,对行动不便的志愿者提供上门登记填表服务;捐献协调员开通24小时亲情陪伴热线,全年365天无休,捐献者有需要随叫随到。每年的清明节,市红十字会都会在捐献者纪念园集中组织缅怀活动,纪念捐献者的大爱善举,弘扬无私奉献精神,鼓励引导社会各界认同、崇尚捐献。同时,志愿者通过跟踪关爱服务,走近捐献者及家属,通过节假日走访慰问、日常照料等方式,对困难家庭提供长期帮扶。他们用温情和陪伴表达着对捐献者的敬畏和对家属的关爱,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加入捐献行列。

自阜新市红十字会遗体、器官(眼组织)捐献志愿者俱乐部成立以来,志愿者发展到300余人,注册志愿者达到百余人,他们来自社区、医院、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不同领域。他们与时间赛跑,帮助捐献者实现伟大的愿望。一次次生命接力,一次次心灵的交融,推动这份爱的事业一步步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