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幻听及被害妄想前来咨询的高中生比较多,这些孩子,多数已经处于无法继续学业的状态。

在此,为了缓解父母的焦虑,更好的辅助心理治疗,特写下此笔,以供家长朋友们参考阅读。

幻听是幻觉的一种,幻觉与妄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少妄想是在幻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常见的幻觉有幻视及幻听,以“言语性幻听”最常见,患者可凭空听到讲话声,讲话的人可以是陌生人,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某些人。

幻听的内容往往让患者很不舒服,常伴随“被害妄想”,比如有的患者觉得自己被监视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及想法已尽人皆知,内心存在被揭露感;大多数患者可能同时伴随焦虑及恐惧。幻听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重要参考意义。

精神分裂症有特征性的幻听是,患者听到两个或几个声音在谈论自己,彼此争吵,或以第三人称在评论自己(评论性幻听),声音也可能常有命令性,如告知患者将受到攻击,让患者跳楼等,这也是为何有一些有幻听的孩子,可能会发生跳楼事件,因为患者可能接受了这种指令;有的幻听会重复患者的思想,患者想什么,幻听就重复什么,这种称之为“思维鸣想”,也有的患者也可能听到脑子里有声音在对话,这往往是“假性幻听”,患者的行为常受幻听支配,有时可见患者沉醉于幻听之中、有的甚至与幻听对话,对骂等。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这些症状时,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尊重孩子自行选择的自救方法。

孩子产生幻听,如果还未进入精神分裂的状态下,一般都会有自己的自救方式,最常见的自救方式有如下几种:

1.逃离学校,放弃学业,来缓解压力

多数孩子会采用的方法。而且实践中发现,也是缓解压力最快的方法!学业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健康更重要,放弃学业,不足以毁灭一个孩子,但心理严重异常,足以毁灭一个孩子!就在本月,泰安某重点高中又有学生跳楼,你想,当孩子面对一种压抑,无法释放时,如果选择这种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逃避痛苦,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呀?这种痛苦竟然需要用结束生命来阻断,个体是何等的痛苦呀,你不是他,你永远无法理解他内心的痛苦。

当孩子放弃学业时,父母一定要注意观察离开学校,不触碰学习后,孩子症状的变化。

如果孩子离开学校,不触碰学习,幻听出现的频度及强度逐渐减弱的话,说明孩子的幻听与学业压力有直接的关系,此时,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彻底接纳这种缓解方式。放弃学业,也总比精神分裂要好!这一过程是最煎熬的,因为不仅仅是父母放不下,是孩子给父母的感觉也是不想放弃学习,但是事实是,你会发现,孩子很少主动去触碰学习。在我接诊过的中小学生中,几乎没有一个表达过我不想上学,都很着急,难道孩子真的想上学吗?既然想上学,为何在家不能动动课本,每天学习一点呢?你在学校难受,你回来了,好受了,应该主动学一点才对的呀,结果是,很少有人去触碰学习,所以,这是一种“学”与“不学”的冲突矛盾。

父母也不要天真的认为:孩子的幻听消失了,孩子就可以正常上学了,事实并非如此!你仔细思考一下,就明白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在学校有幻听,选择逃离学校,不去上学,她觉得有幻听,很难受,必须要离开学校;回到家,如果幻听依然存在,她依然难受,为何她允许自己带着幻听在家难受,而不允许自己带着幻听在学校难受呢?你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就理解孩子不上学背后的思维密码了

为何一些“学霸”在小学没有幻听,在中学没有幻听,但偏偏考入重点高中后,产生幻听了呢?这些问题,你一旦想明白,悟出其中的道理,你才不会再纠结于孩子的学习,当你把对孩子的学习期待彻底清“零”时,也就是孩子的最佳修复期,否则,她的幻听会一直存在,甚至她自己都不想让幻听消失,因为一消失,她反而没有安全感了。

2.通过对声音的验证 ,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有的个体,会通过身边的人或环境来验证声音的真假,她会问周围的一些人,比如:刚才有人议论我了吗?刚才有人叫我了吗?

当别人给予一定的回答后,她这种感觉会短暂地缓解,但是很难消失,有时她还会想:这个声音可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问过别人了,别人说没有议论我。

其实,如果孩子处在这种状态,作为父母,应该感到欣慰,最起码你的孩子还没有病到无法区分“理想”和“现实”的状态。当然,她刚听到这种议论时,她的真实感会很强烈,往往此时的她也是认为声音是真实存在的,但事后,她又怀疑自己的感知,又去确认其真实性,如此这样的反复!此阶段,父母切勿一味的帮孩子分析:声音是不存在的!这会让她更着急,一定要让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处理这种问题,必要时,父母也偶尔跟着她“疯”一回。

3.通过转移注意力来释放压力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通过手机游戏、视频、漫画等方式来释放这种压力。在心理治疗实践中,我发现,好多因心理问题不上学的孩子,只要一碰学习,情绪往往就极不稳定!

但在家看手机,多数竟处于情绪稳定状态。手机的魔力竟然这么大!他为何放弃学习而不能放弃手机呢?这与你对学习的强化是分不开的!

假设你像训练学习一样,从小训练孩子玩手机,比如打游戏,给她报游戏辅导班,打高难度游戏,打不过关就骂,就唠叨,每年学校都举行游戏等级考试,根据打游戏的成绩给他排名次,她长大后,你觉得她还会喜欢打游戏吗?

以前我们就用这种方法疗愈了部分有“游戏瘾”的孩子,当时我们挑选了10几个高一、高二不上学的孩子,他们在家天天打游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想当一名职业赛手或游戏主播,妈妈们都很头疼,我告诉妈妈们:支持他们打游戏,去帮他报一些游戏团体竞赛,然后每天像督促学习一样,督促他打游戏,唠叨他打游戏,坚持200天,你看看他什么反应!10几个妈妈,真的有5个妈妈去这样做了,你猜结果怎样?到了100天左右,就有3个孩子把手机给砸了!另外的2个,只要妈妈在,他就不碰手机,妈妈一提游戏,他就愤怒!

把手机砸了的孩子,虽然不打游戏了,但也没回去上学!所以,我们不要天真的以为孩子之所以不上学,是因为玩手机,那只是你的感觉罢了。每一个不上学的背后,都有一套思维密码,想要打开这套密码,你必须要从事件中跳出来,必须有孩子自己来完成,任何人无法帮其打开!

如果父母尝试去解这套密码,就陷入事件论了,你只会盯着表象的事件。比如有的孩子讲某位老师不好,同学不好,那好办,你帮他调一下班就好了,结果发现,班调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也就是无论如何,孩子从A问题出来了,又陷入B问题了,B问题消失了,C问题又产生了,无穷无尽,你根本找不到有尽头的答案!

无论在什么时候,孩子都会找到一个放弃学业的理由,其实这是一种“防御机制”,孩子用这种模式来缓解既想上学,又想逃避学习的矛盾冲突,只有这样,她才会心安理得的不去上学,这种模式不是孩子有意而为之,是她在无意识之间完成的。

其实,不仅是孩子,大人也是这样,如果你在一个单位工作的不顺心,很压抑,你想离职,不干了,你会怎样?要找一个理由呀,这个理由往往会指向外界。很少有人给家人这样讲:是我不行,我干不了。往往会对家人这样讲:公司不好,老板不好,氛围不好,待遇不好,这不好,那不好……..试问这么多不好,为何还有人在那稳定了那么多年?

所以,孩子心理异常,玩手机,我们不要认为手机是孩子不想上学的罪魁祸首。真正毁掉孩子的并不是手机,是孩子与这个社会相处的能力!是孩子处理挫折的能力。

我们80后,70后,都经历过金庸、古龙的年代吧?那时的我们,上课都在桌下偷偷的翻小说,一放假,要备好一摞小说,两只眼睛看的像只大熊猫。现在,我扔给你一本古龙的小说,你还会津津有味的看吗?有人也可能会讲:我会看!你看看100人,有几个可以看的?当时的小说瘾,其带来的快感不低于现在的手机,但是小说把我们70后、80后这一代人给毁掉了吗?你再去飞机场,高铁站,地铁站,看看那些坐着的人群,哪一个不是在低头刷着手机,影响到他生活了吗?他不依然坐着飞机满天飞,坐着高铁到处跑吗?

当初读小说的我们,现在不照样工作的很好,很出色吗。

信息时代,我们总觉得手机会毁掉孩子,觉得孩子没有自制力,同样我们在80年代,90年代看小说时,我们也是一个没有自制力的孩子。

我们这一代,被小说毁掉的又有几人呢?有人说:我当时就是因为看小说,才没考上大学的!同志,你忘记了,当时还有一大批看不起小说的同学也没考上大学,他是咋弄的?

你现在不看小说了吧?后悔还来得及呢,你为何不能拿起课本学习?有人说:我老了,学不动了!

我今年也40多岁了,我依然在看书学习,考各种心理学的证书,你为何不行?也就是你压根就对学习不来电,或者不擅长学习!所以,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孩子不是复制品!更不是工艺品,我们不需要去雕刻,允许孩子带着维纳斯式的美健康成长。

就像我不能要求你跟我一样,每晚坚持看书学习,如果我要求你活成我的样子,你累吗?你可能会疯掉!太痛苦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虽然你没有像我一样学习,但你的幸福指数未必比我低,因为你也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

试看当下,因手机被毁掉的孩子又有几人呢?

整个中国的教育,高职、中职、中技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我们中考实行分流制,分流到中专、中技院校的孩子至少有60%吧,这群孩子几乎人人有一部手机,他们有被毁掉吗?毕业后,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工作在不同的岗位,甚至有的比985、211毕业出来的孩子还要优秀,还要幸福!

你没见过博士毕业后上不了班的吧?我见过,而且到目前为止,我见了不止100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都不弱吧?但,学习好,并不一定代表他的幸福指数高,他们因长期压抑式的学习,心理问题发作,人际关系敏感,无法进入职场进行工作,貌似他的世界中只有学习,才让他感觉有安全感。

中专、技校、高职院校心理异常的孩子,我遇到的,真的寥寥无几!几乎碰到的全是重点高中的学霸!这说明了什么?

但是你又会发现别人家的学霸是正常的,自己家的学霸却异常了,为什么呢?你从自身去想吧。。。。。。。。想明白了,你就不再去招惹你的孩子了,想明白了,你改变了,你的孩子就慢慢康复了!

为何孩子考上大学了,你可以做到给她一部手机?难道人忘记了吗?想要毁掉一个孩子,就给她一部手机的江湖传言了吗?此时的你为何不再担心手机会毁了孩子呢?

因为此时,孩子已经达到了你想要的目标,上大学了呀!有的说,他长大了,有自控力了,假设他没考上,又复读,你试试,你还相信他长大了吗?你还会给他一部手机吗?所以,父母永远无法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一味的用自己的感觉来处理孩子的事情,明知孩子已经心理异常,不再接受你的控制,你还去想方法去控制,有解吗?除非孩子自己放下手机。他不放下,你动一下试试?急了,他都敢“嗖”地一下跳下去。

我以前做过一个重度抑郁的个案,这个女孩从小学一年级就觉得活着没意思想自杀。到了高中,割过2次腕,后来父母把手机放开,允许她回家休息时拿着手机,手机就这样陪伴她几年。后来考入大学,4年本科读完,因择业问题,又来找我,对我讲:老师,你知道吗?为何我一直想自杀,但是没有死掉?

我说:“不知道!”

她说:“是手机救了我,我自从玩上手机,这种想法不那么强烈了,我现在大学毕业了,我发现我对手机也没以前那么着迷了,但是貌似我发现我又无法正常工作了,我又想自杀了!”,你看,考大学的问题解决了,心情舒畅了,工作又开始焦虑了,问题好像一直解决不完。

你知道吗?以前她玩了手机,还有一种罪恶感,感觉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但是,明知浪费,依然每天还是去玩。你改变不了她的模式,父母一控制,她就开始割腕,歇斯底里的发脾气。你只能允许她用玩手机这种方式来处理她的问题,她玩手机后又有“内疚感”,你也不要天真的认为她不想玩手机,对于不想干的事,个体一定有能力放弃的,比如学习,虽然孩子学习很好,你发现,当她难受,立马就把学习扔了,为何她不扔手机?因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并未建立起来,几乎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外驱力在发挥作用,当孩子有能力对抗这种外驱力时,她立马停止不想干的事情,这就是为何有的孩子以前很乖,突然某一天变得不听话了,不按父母的去做了?当我们面对一个心理异常的孩子时,我们不要总纠结于是“手机”的问题,应该多反思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心理疾病,绝非一朝一夕养出来的,它是在漫长的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但它的发作,只需要一瞬间,这就是心理问题的滞后性。

大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孩子,经过评估,我们发现,好多都与父母有关系,有的父母本身心理就不正常,但是父母却意识不到这种不正常。这种不正常,转化成一种情绪,一直传递给孩子,孩子也就很难好起来了。

比如一个敏感的妈妈,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每天回来,总向孩子询问在园里的情况:我看你今天咋不高兴呀?在幼儿园被欺负了吗?吃的什么呀?你为何站在队伍后面了呀?老师对你好吗?…….等等,恨不得把孩子在园里所有的情况,都要搞一遍,结果你发现,当你关注一些问题时,孩子也觉得这是问题了,她也开始敏感这些问题了,本来很正常的小矛盾,孩子也不会处理了,持续下去,长大后,突然人际关系敏感了,这就是心理学能量传递现象,这些关注点,往往就会成为孩子拒绝做一件事的理由。比如你经常关注孩子与小朋友的关系,孩子可能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不去上学了,甚至她可能会听到有人说她坏话了,甚至因压力过大,幻听也随之产生。

以上3种方式,是孩子最常用的处理模式,也是最原始的逃跑本能!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坦然面对这种模式,此时一定要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在孩子发病期,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孩子的健康上来,而不要一直把关注点停留在“回归学校”“回归学习“上,因为,孩子自己选择放弃的事情,你只要动,她不好的情绪就会立马产生。

其次,不要纠正或去改变孩子的一些无伤害性的行为。

心理异常的孩子,进入不上学状态,往往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懒惰,不想动,黑白颠倒,不外出活动,成为了这些孩子的标配!

这些问题,你是很难去改变的。除非她自己想,因为她从来没有觉得这是问题。

孩子之所以有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病的原因,比如抑郁症,本身就存在“运动被抑制”的症状,运动被抑制了,非人为力量可以抗衡的,因为这是神经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成长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问题,比如,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只要学习,几乎什么都不用干,不用洗衣,不用做饭;袜子脏了,随便一扔,就有人帮她去捡了;她要喝水,水就来了,甚至今天吃什么,明天做什么,她都不用去想,父母都帮她安排好了,她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一样,没有自己的灵魂,没有自己的想法,只管去按父母安排好的去做就可以了。结果,随着自我的成长,她想产生一些想法,或者她发现,自己原有的一套生活系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此时就陷入矛盾纠结之中了。

其实,孩子的这些状态一直存在,比如懒惰,不爱劳动,睡懒觉,不怎么出门等,当孩子处于上学状态或能正常参加辅导班状态时,父母往往看不到这些问题!当孩子不上学了,父母开始关注这些问题了!为什么?你想吧….想明白了,孩子就轻松了。

最后,不要“求愈心切“,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有耐心

好多父母“求愈心切“,总想让孩子尽快好起来,好回归学校,事实上,这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心理问题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它经历了漫长的养育过程,但是发病却是一瞬间。一旦发作,其恢复也是很漫长的。即便孩子幻听消失,也不一定回归学校,因为能不能上学与幻听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幻听不是她放弃学业的必备条件,我们见过一些孩子,虽然有幻听,却依然坚持在学校学习,有的一直读到大学,幻听依然存在,但是貌似一直没有影响他的学业。

但有一些个体就不行,她必须要用放弃学业,来缓解这种痛苦,这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一直在关注学习的结果,造成孩子对学习结果比较担忧,激发了她原始的逃跑本能,她难受了,就要逃跑了。

幻听,成了她逃避学业的支点,你整天琢磨着孩子的学习,她的潜意识好不容易找到这个支点,会那么顺利移出吗?因为一旦移除,就意味着,她又要去做那个让自己很痛苦的事情:学习!

当然,孩子给你的感觉还是喜欢学习的,结果是,一碰学习,症状就开始加重,这是为什么?你想明白了,你就坦然了,也不会那么求愈心切了。

有人问我:这种症状的孩子,多久痊愈?我告诉你,孩子能不能尽快康复,取决于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及看法,如果父母自我觉察力比较好,把对孩子学习的期待可以清零,我见过的最快的8个月,幻听就基本消失了,但是一回到学校,压力一大,又产生了。有的虽然幻听消失了,但一上学,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问题。

有的孩子虽然彻底放弃了学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都慢慢稳定了。所以,孩子能不能好起来,取决于父母对孩子学习的态度。天天琢磨孩子上学的,我就没见过几个可以好起来的。

希望幻听这种症状可以引起父母的重视,因为这往往是精神分裂的征兆,如果一味的给孩子施加压力,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当孩子患上精神分裂症,那才是真的毁了。

谨以此文,献给各位家长朋友,希望可以引起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