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十五天之前,中国男篮的第一堂媒体公开课,面对到场的几十位记者,新任男篮主帅乔尔杰维奇表示:我不能保证接下来的两场世预赛一定全胜,但我们会全力以赴。

当时,我还以为是乔老爷子谦虚。可事实证明,他的表达如此真诚。

世预赛最后两战,乔尔杰维奇时代的中国男篮初亮相,面对实力明显弱于自己的两个对手,全主力的男篮赢得磕磕绊绊。从过程到比分,都难言令人满意。

首战哈萨克斯坦,中国男篮上半场祭出了极具压迫性的防守,领先21分。可到了下半场,中国男篮习惯性断电,两节比赛均输给对手,尤其是第四节,一度9分钟之内没有运动战得分,单节仅得12分。

次战没有哈达迪的伊朗,中国男篮更是上半场长时间落后对手,最后凭借第四节的一波进攻高潮,才艰难取胜。

两场比赛,中国男篮场均得到78.5分,场均净胜对手12分,三分球命中率31.1%,罚篮命中率62.5%,场均失误高达20次。

比赛虽然有些难看,但好歹还是赢了。毕竟,对于中国男篮来说,这两战并无成绩压力,主要还是给乔尔杰维奇了解球员,调试阵容。而两场比赛虽然样本并不算多,但对于新男篮还是能够窥知一二。

从集训名单的选择,到首发阵容的定夺,再到场上的轮换与攻防体系,我们可以看到,乔尔杰维奇的中国男篮有如下几个特点——

1、高大化,注重全尺寸,全队只有赵继伟一人身高在一米九以下。

2、后卫主导进攻,强调持球大核,强调分享球,锋线与内线基本没有自主进攻(第一场尤甚)

3、所有人必须能防,能防优先级排在能攻之前,锋线必须得具备三分射程,能够拉开空间,包括四号位。

乔尔杰维奇这一套体系,紧随如今这个时代的篮球潮流,瞄准与欧美诸强的对抗。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中方教练还是球员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了乔帅正在让中国男篮与世界接轨。

在这一套体系之下,有人如鱼得水。比如周琦。他打得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依旧是国家队的中流砥柱。比如赵继伟。他的支配球能力在如今这支中国男篮无出其右,两战9次助攻,是乔帅的外线核心。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无所适从。比如曾凡博。被寄予厚望的小曾,第一战没进入比赛名单,第二战,登场7分钟内3次犯规,几次与周琦抢篮板撞到一起后心态爆炸,被乔帅下半场打入冷宫。

还有朱旭航,十年CBA磨一剑终进国家队,这确实是一个足够励志的故事,但朱旭航没能把握住机会,乔尔杰维奇给了他充足的上场时间,两场球打了二十多分钟,但6次三分出手无一命中,攻防均没发挥出特点。

至于重用的其他球员,崔永熙中规中矩,张镇麟投射起伏较大,但已经算发挥最好的锋线,而“广州双子星”的另一位焦泊乔,两场比赛虽然都进入了比赛名单,但只在垃圾时间登场,并无什么表现。

为什么老乔这一套先进的体系没能取得预想中的满堂彩,反而显得生涩?除了默契问题,磨合问题之外,在我看来,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男篮球员的实际情况与他的战术要求有差距。

老乔要求大家都能投,但中国男篮整体投射差的问题并不是今时今日才出现的,自从2016年里约奥运以来,投篮就一直是中国男篮的老大难。

老乔需要持球大核,可如今中国男篮的后卫线除了赵继伟之外支配球能力就是有限,所以每次继伟一下场,中国队的进攻就会显得混乱。

老乔想要锋线能防能投,俗称3D。但事实上,本土所有锋线,无论是这次来的还是没来的,能防的,投射都不稳定;能投的,防守都不佳。两害相较取其轻,老乔选的是能防的。

这一切“冲突”又带来了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当外教的篮球哲学,与中国男篮的所有现实与尴尬相矛盾,到底该怎么办?

是乔尔杰维奇坚持己见,最终能够找到办法让所有球员达到他的战术体系要求,还是他能够放下手段,根据现有球员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改变?

就像第一场最后时刻,老乔为了激活进攻,也派上了三后卫。

就像今天发挥出色的吴前与胡金秋,二人首战都没有进入比赛名单,因为他们都不是完全符合老乔的需求。吴前能攻能投,但他的防守是国家队后卫里最差的。胡金秋最擅长的位置是4号位,但由于他不能投三分,因此他在老乔的体系只会出现在5号位,排位在周琦与王哲林之后。

但很显然,他们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可以为中国男篮带来帮助。而这些,会给老乔带来些许启发吗?

事实上,外教的先进理念与男篮的实际情况不兼容在历史上也曾出现过,最惨痛的教训莫过于扬纳基斯。如何将先进理念与男篮客观情况相融合,是摆在每一个外教面前最艰难的选择,也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执教能否成功。

上任之初,乔尔杰维奇曾如此比喻:攀登山峰的时候,绝不能一直望着山巅。而是要着眼于眼前的每一步。我们需要有紧迫感,但不能着急,这是一个过程,而我们按照计划一步步走,就像是我训练时说的一样,晚半拍要好过早半拍。”

乔帅的比喻很精彩。只是,距男篮世界杯开幕只剩下180天,这其中CBA赛季还要占去两个多月的时间,要想率领中国男篮征服高山(奥运会入场券),乔尔杰维奇得加把劲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