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抗战人物纪事 -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纪念全民族抗战胜利70周年,展现陕西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丰功伟绩,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特编写《陕西抗战人物纪事》。

抗日战争时期,陕西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中国抗日战手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政治上,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是全民族抗战的政治指导中心,中共中央在这里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开辟了敌后根据地; 地理上,陕西是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陕甘宁边区以及陕西国统区既是抗战的大后方,又是守卫黄河抵抗日军的前沿阵地,因此成为日军飞机轰炸、炮火攻击的重点地区,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为取得抗战胜利,中共陕西省委(中共关中地委)领导国统区人民,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配合国民政府组织支前;以三秦子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第九十六军、第十七军、第三十二军等出师抗日,屡建奇功,他们都为抗战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本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两个《历史决议》为准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编写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精神,客观公正表述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陕西的重大贡献,如实记述陕西籍人物的重要抗日活动,为此我们征编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县团级及以上陕西籍人物;陕西籍抗战民主人士;国民革命军副师级及以上陕西籍将领;抗战期间牺牲的著名陕西籍烈士。由于年代久远,有些陕西籍抗战人物、烈士的资料收集不全,这次未能列入本书,但是他们为民族解放所做出的贡献,人们将永远铭记。今后编者将继续查找资料,弥补缺憶。各部分人物排列,以姓氏笔画为序。

历史是生动的教科书,我们要从中汲取营养,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传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编辑组
2015年8月26日

目录
中共抗战人物

丁本淳⋯
于占彪…
王子文⋯
王再兴⋯
王兆相⋯
王炳南…
安子文
刘国辅⋯
刘德明⋯
刘澜涛...
李达⋯
李力果⋯
肖应棠⋯
何振亚⋯
张生智...
张达志⋯
张西鼎⋯
张宗逊⋯
张策⋯
杜瑜华⋯
罗少伟⋯

屈武...
范明⋯

杨嘉瑞...
赵启民...
越培筅...
贺明...
钟明锋...
郣洪涛...
高克林...
阎红彦...
阎揆要...
符先辉...
崔田民...
粱励生...
彭辉...
蒙定军...
蔡平...
潘自力...
马健翎..
张慕陶...

抗战民主人士

壮斌丞...
苏资琛...
廖左明...
樊仰山...

国民党抗日将领

孔从洲...
左协中...

刘玉章...
刘威诚…
孙蔚如...
孙洁生...
仵德厚...
关麟征...
李友于...
李正谊...
何文鼎...
杜聿明...
邱铁生...
张灵甫...
张援乾...
张惠民...
张耀明...
杨虎城...
郑培元...
杨觉天...
杨瑞轩...
柳度彪...
赵寿山...
胡琏...
胡最绎...
姚国俊...
高双成...
商建白...
高桂滋...
耿景恵...
董钊...

著名抗战英烈

马俊杰...
马骖...
王文...
王果亭...
王竣...
王聚德...
邓舍光...
包森...
石嘉植...
艾亚春...
冯汉英...
冯迩革...
许权中...
任耕三...
武止戈...
张文远...
张友清...
张同生...
张希文...
张庚良...
张智发...
杜文卿...
罗锦文...
杨世立...
杨岐山...
杨法震...

周洪涛...
赵镈...
贾征远...
袁鸿化...
高自辅...
高鹏...
徐国华...
崔曙光...
粱希贤...

鲁贲...

樊占荣...
雍济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抗战人物纪事—于占彪
于占彪(1914—1998),小名“兵乱”,1914年11月19日生于咸阳旬邑县原底乡孙家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参加了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刘志丹见其年龄小,便把他带在身边担任警卫员。并为他改取大名“于占彪”。

1931年10月下旬,这支部队与转战到南梁地区的红军陕北游击队会师,于占彪在战火的洗礼下迅速成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爆发。为了培养造就更多的军政指挥员,中共中央选派一部分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到抗大学习。8月,已担任第二十八军二五一团团长的于占彪正随右路军在定边、盐池一带行动,接到中央军委的命令后,风尘仆仆地赶到抗大第三期学习。报到后,被编入军事队学习,并担任学员区队长。于占彪文化程度不高,在抗大从脱盲开始,付出了比其他学员更多的努力。

1938年,于占彪抗大毕业后被派往绥蒙,和贾力更、白如冰、李井泉、姚喆等人创建晋绥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伪满洲国建立后,日、伪军就开始了向绥远省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侵略,同时,还建立了伪满傀儡政权。大青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阴山山脉的中段,东西长350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包括了原绥远省的16个市、县、旗和原察哈尔省的5个旗,面积9.3万平方公里,人口140多万,除汉族外,蒙古族和回族等少数民族居多。大青山地区是陕甘宁边区的门户,是华北通往大西北的咽喉,开辟这块根据地,既可以粉碎日军西进宁夏、甘肃,分割大西北的企图,又可以与晋西北、晋察冀部队相互配合作战,扼制日军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还可以沟通与苏联和蒙古国的联系,因此,这一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加强对绥远地区的领导,1938年4月,中共中央在三边组建了中共蒙古工作委员会,后改称中共绥蒙工作委员会,5月,迁到绥远省伊克昭盟桃力民领导伊克昭盟和河套地区的抗日斗争。白如冰任书记兼宣传部长,于占彪任军事部长,李衡任组织部长,赵通儒任统战部长兼蒙民部部长。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新成立的绥蒙工作委员会对外的公开身份是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八路军警备骑兵一团从陕甘宁边区进入伊克昭盟,被编为八路军绥蒙游击司令部之后,孔令甫任司令员,白如冰兼任政治委员,于占彪兼任副司令员。

绥蒙工委成立后,接到中央的第一个指示就是在乌拉尔山前的中滩地区建立根据地,打通由陕甘宁边区经伊克昭盟、乌拉山通往大青山到达蒙古国的国际交通线。

6月,身为绥蒙工委军事部长的于占彪带领边万富、钟春林、任信、苏振华等人越过鄂尔多斯高原,北渡黄河到达中滩地区马二圪堵村开展工作。于占彪住在贫苦农民窦文林家里,在帮助窦文林干农活的同时宣传抗日救国道理,经过几十天的朝夕相处,窦文林成了八路军开辟中滩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个骨干分子。在窦文林的带动下,其叔父窦二银、弟弟窦海水也成为党在中滩地区开展工作的积极分子。通过窦文林和抗日积极分子宣传抗日统一战线的主张,很快打开了局面,并在中滩村举办了抗日骨干培训班。随后,召开了中滩各界人民抗日动员会,成立了中滩各界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和包头县四区抗日民主政府,窦文林担任动委会主任兼四区区长。1937年10月17日,包头被日军占领。包头和附近的几个区相继成立了伪政权和维持会,而在没有沦陷的中滩地区却出现了抗日民主政权。

中滩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于占彪又着手组建了中滩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这支武装隶属八路军大青山联络支队的一个中队,窦文林任队长,边万富任副队长,钟春林任指导员,队员有130多人。老百姓把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亲切地称为“窦支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下,中滩地区各阶层积极拥军抗日,富家大户还给部队捐献出了大量的粮食和牲畜。

1938年,于占彪赴延安列席了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11月回到中滩后,根据上级指示,将窦支队改编为陕甘宁边区骑兵团第三营第三连,开始了正规化的军事训练,由窦支队改编的这支队伍,是中国共产党在巴彦淖尔地区组建的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中滩抗日民主政权成立后,于占彪以共产党、八路军代表的身份和驻扎在中滩地区的两个地方民团进行谈判,与他们达成了共同抗日,不伤害百姓的协议,他还成功地争取到了乌前旗王府奇俊峰参加到了抗日阵营中,双方达成协议:八路军保护蒙古族同胞的利益,蒙古族同胞以中华民族团结抗日大局为重,为抗日救国出力。1939年3月22日,奇俊峰率部秘密潜往五原,正式加入抗日阵营。

奇俊峰是内蒙古西部地区第一个举起抗日大旗的蒙古族女王,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她深明大义,不被威逼利诱,受到全国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称赞。

1939年4月,国民党军政部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保安司令,5月,又被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任命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并授予少将军衔。

在奇俊峰抗日救国举动的影响下,乌拉特后旗额王福晋巴云英和茂明安旗王福晋额仁庆达赖也率领全旗蒙汉群众举旗抗日,并在日军进犯时摆脱日伪的控制,先后来到五原加入抗日阵营。

在日军向河套、五原进犯时,中滩抗日游击支队配合国民党第八战区门炳岳骑七师,英勇阻敌,向国民党军队讲授八路军游击战与伏击战战术。1940年3月22日,于占彪率部配合友军在包头中滩伏击战中将日本皇族水川伊夫中将击毙。

1939年4到6月间,八路军大青山支队在剿匪和反“扫荡”中不断壮大,逐步由步兵发展成骑兵,正式组建了八路军一二○师骑兵支队,李井泉任支队长。7月,骑兵支队已经发展到1500余人,战马1471匹,整编为3个营。1940年,骑兵支队与日、伪军进行了大小95次战斗,粉碎敌人50多次的“扫荡”,毙伤日、伪军193人,击毁敌汽车7辆,缴获枪支586支,战马571匹,骑兵支队牺牲指战员180人,负伤184人。1938年11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绥蒙工作的决定》,确定以大青山支队的活动为中心,在大同至包头铁路沿线和大青山直到河套一带设立中共绥远省委,白如冰为书记,于占彪等7人为委员。中共绥远省委的分工是,白如冰任书记兼任蒙民部长,大青山支队司令员李井泉兼任军事部长、于占彪任军事部副部长。1939年12月,中共绥远省委改称中共绥远区委,白如冰任书记兼任蒙民部长,李井泉兼任军事部长,于占彪任区委委员、军事部副部长。这一年年底,于占彪还被中共绥远区委推选为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40年4月,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坚持与发展广泛的地方性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积蓄力量以准备将来的局面,是绥远敌占区总的任务”的精神,决定绥远敌占区与雁北地区合并组织晋绥边区党委,统一领导这一地区党政军各项工作。

7月24日,中共晋绥边区委员会组成,白如冰任书记,于占彪任武装部长。

1941年2月24日,于占彪在组建成立的绥察军区担任副司令员。3月,党中央决定将雁北地区划回晋西北,成立中共绥察边区委员会,领导绥察地区的工作,于占彪担任武装部长。为了使骑兵支队集中力量开展游击战争,发展根据地,经中央军委批准,中共绥远区委于1940年六七月间,组建了八路军120师独立第二支队(简称二支队),于占彪兼任司令员,白如冰兼任政委,白成铭兼任政治部主任,李达光任参谋长。统一领导各地游击队,配合开展地方工作,同时协同骑兵支队开展游击战争。二支队成立后,带领绥西所属部队,掩护地方党政工作,开展群众性的抗日斗争。1941年秋天,日、伪军以两倍于我的兵力袭击绥西军政机关,并企图消灭二支队,于占彪果断地指挥部队冲出包围圈,歼敌数人,胜利突围。接着,在骑兵第三团一个连的配合下,攻打了察素齐镇,缴获各式枪支20多支。进入冬天后,部队换装的布匹和棉花需要马上解决,于占彪奉命带领二支队到察素齐镇进行了一次武装采购。经过周密的侦察部署,骑兵三团派一个连的骑兵警戒驻察素齐火车站的日军和归绥援敌,于占彪指挥4个连的部队包围察素齐镇,使得守镇的伪警察和镇公所村警不敢轻举妄动。随后,宣传队、采购队、运输队相继进城采购。宣传队负责宣传八路军进城采购的目的和公平交易的原则,动员队动员各商号将布匹、棉花等军需要品卖给八路军,采购队认真清点登记,并出具收据,讲明付款方式和付款地点,运输队则迅速将货物运出,各个分队之间紧密配合,仅用两个小时就完成了采购任务,保证了部队更换冬装的需要。随着大青山根据地的扩大和兵力的不断增加,大青山骑兵支队的实力也有了较大发展。

1940年5月,大青山骑兵支队的建制由营扩编为团。1941年夏天,于占彪兼任骑兵三团代理团长,完成了从一个步兵指挥员向骑兵指挥员的转变。从1941年5月到10月,骑兵三团在于占彪的指挥下,击退了日军对绥西党政军机关的6次袭击。为适应新的斗争形势,他遵照指示,将骑兵三团以连为单位,分散开展游击活动,机动灵活地打击日军。在敌人“扫荡”围攻的时候,避开敌人主力,跳出外线,保存实力,扩大游击区。骑兵三团在于占彪的指挥下,除利用绥西山大川多的有利地形与日、伪军周旋,还到包头以西的中滩、高头儿梁柱、向北到百灵庙一带活动,还曾向西北方向的蒙古国边境地区活动,侦察国际通道,扩大八路军的影响。在困难重重的1941年,包括骑兵三团在内的骑兵支队和地方游击队每天都处于临战状态,在敌人的“扫荡”围攻中穿梭运动,游击转移,经常是人不脱衣,马不卸鞍。由于日军实行“三光”政策,各个游击区的大批村庄被烧毁,群众被杀或被迫逃离,部队的供给极为困难,有的部队甚至数日不进一餐。到了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不仅行军艰难,还要宿营旷野,吃的是炒面,喝的是雪水,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于占彪带领的骑兵第三团及所属蒙古游击队、四支队第二连,与日、伪交战20余次,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1942年春,日军加快了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蚕食和封锁,大青山抗日游击武装力量也进入了极其困难的时期。在严峻的形势下,于占彪依然率领骑兵三团的战士一次又一次地与敌人顽强战斗。进入7月,日军加大了对抗日游击根据地大规模的“扫荡”力度,根据地的斗争形势更加艰苦复杂。为保存实力、大青山抗日游击队领导机关和骑兵主力转移到晋西北偏关和雁北一带,并进行了精兵简政,以加强党的统一领导。

陕西抗战人物纪事—张宗逊
张宗逊(1908-1998),1908年2月7日生于陕西省渭南赤水镇堰头村。1924年5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秋收起义,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瑞金红军大学校长、第四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第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参谋长兼高级指挥科科长、红军大学第二分校上级干部队队长、军委第一局局长兼甘泉警备司令、红二方面军第四师师长。全面抗战开始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中共中央军委于8月25日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张宗逊任八路军第一二○师第三五八旅旅长,李井泉任副旅长(不久改任政治委员),辖第七一五、第七一六团,全旅5000余人。

1937年9月3日,第一二○师主力从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出发北上。张宗逊率部随师部之后,经澄城、合阳于12日在韩城芝川镇渡过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9月底,遵照八路军总部命令,由第七一六团团长宋时轮率第二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北越长城,挺进雁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0月14日,张宗逊率第三五八旅在第三五九旅协同下歼日军一部,攻占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线的大牛店等地,牵制日军对忻口的进攻。10月18日,张宗逊指挥第七一六团主力实施雁门关伏击战。上午10时,日军50余辆汽车满载兵员和弹药,由北向南驶入伏击区,张宗逊指挥部队以密集火力向日军运输车队突袭,摧毁日军汽车多辆。正在激战时,阳明堡方向又驶来日军汽车200余辆,张宗逊当机立断抽调一部兵力进行阻击,激战至夜晚,毙伤日军300余人,击毁汽车20余辆。21日,张宗逊又指挥部队在黑石头沟地区设伏。9时许,由南向北行驶的日军汽车200余辆和由北向南行驶的日军汽车数十辆,同时进入伏击区。张宗逊一声令下,部队随即展开攻击。日军下车顽抗,并在8架飞机增援下反扑。张宗逊果断指挥部队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以猛烈火力给日军以重创,歼其200余人,击毁汽车10余辆,而后主动撤出战斗。第三五八旅等部配合国民党军取得忻口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抗日将士,受到八路军总部的表彰。

1938年2月,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军主力由平遥、汾阳和邯郸分三路进攻临汾地区。2月27日,日军从原平等地出动1000余人向平社地区进攻,企图打通沿线铁路运输。

第一二○师首长命令张宗逊率第三五八旅担负打击太原方向日军的任务。这一路日军乘装甲列车沿铁路线北上,在河庄遭顽强阻击,形成对峙局面。张宗逊冷静分析形势,及时捕捉战机,果断命令第七一六团从正面向日军突击,第七一五团从侧翼截击,全旅隐蔽进入攻击位置。当日黄昏,张宗逊指挥部队向日军发起攻击,经数小时激战,歼日军400余人,击毁日军火车一列,缴获一批武器和物资。2月下旬,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一○九、第二十六师团和伪蒙军一部1万余人,由平绥(今北京至包头)、同蒲铁路和太(原)汾(阳)公路沿线各据点出动,分五路向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攻,相继占领宁武、神池、偏关、保德等县城。师长贺龙得知日军围攻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情报后,为打击可能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的日军,命令第三五八旅由忻县地区进至离石地区,侧击企图渡河向陕甘宁边区进犯之日军。张宗逊率第三五八旅冒着严寒风雪,日夜兼程,于3月初进至预定地区,准备迎战。3月17日,张宗逊、李井泉率第三五八旅主力进至神池义井镇以南虎北村和山口村地域时,与从神池出动增援五寨的日军1000余人遭遇。张宗逊指挥部队立即抢占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猛烈冲击。行军中很多战士的鞋子磨破了,战斗中赤脚在雪地里同日军进行白刃格斗。经过6小时激战,歼日军300余人。日军遭受重创后,于22日夜陆续从义井镇向神池县城撤退。张宗逊指挥第三五八旅主力在凤凰山附近设伏,又歼300余人。之后,在贺龙指挥下,张宗逊率全旅指战员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与第三五九旅协同作战,先后收复宁武、神池、五寨、岢岚、保德、河曲、偏关等七座县城,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猖狂气焰,巩固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38年4月4日至5月4日,张宗逊率部进至五寨地区训练。他要求部队要认真总结历次战斗的经验教训,学会侦察、隐蔽,利用青纱帐、村落、高地、公路的有利地形,达到秘密、突然、速战速决,在游击战争中要把伏击战术作为主要的战斗方式。1938年的9月下旬,日军在“中攻武汉、南取广州、北围五台”的作战方针指导下,沿平汉、正太、同蒲、平绥铁路向晋察冀边区大举“围攻”,妄图分割摧毁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0月中旬,张宗逊率三五八旅主力由忻州附近地区,秘密越过同蒲铁路,按照聂荣臻司令的指示,隐蔽地进至五台县城以南山区待机,开展对日军的反“围攻”作战。随即侦知,驻五台县城的日军第一三五联队正在附近地区“扫荡”,张宗逊决心寻机歼灭这股敌人。11月3日,张宗逊命令所部在敌必经的滑石片村附近设伏,在长约两公里的山沟两旁,布成口袋状的伏击圈,让敌人往里钻;另以一部兵力向五台县城方向警戒,准备阻击援敌。张宗逊亲临担任主要伏击任务的七一六团,与团长黄新廷、政委廖汉生一起指挥战斗。当日午夜,日军一零九师团之一三五联队的蚋野大队,终于进入了伏击圈。张宗逊一声令下,各部按预定方案,采取堵头、截尾、两面夹击的战术,向敌发起猛烈攻击。由于敌处在深沟里,顿时乱作一团。突遭袭击的日军连续组织五次反扑,均被击退。在战斗关键时刻,张宗逊来到前沿阵地,发布命令:“敌人已经被打乱,不能让他们有喘息的机会,要立即发起冲锋,彻底消灭这股日军。”第七一六团领导按照张宗逊的指示,马上向各营下达总攻的命令。顿时,冲锋号声四起,战士们喊着“冲啊!杀啊!”像猛虎下山冲入沟底,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搏斗,经四个多小时激战,在4日天亮时,全歼了日军一三五联队的蚋野大队及联队的辎重一部,毙敌700余人,俘敌21名。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火炮等重装备仍驼在被炸死的马背上,被击毙的军官的手枪仍装在枪套里。说明战斗打响时,完全出乎敌人的意料,到成了完全的突然攻击。这次战斗,缴获各种火炮6门,轻重机枪34挺,步(马)枪340余支,军马150多匹和大批军用物资,全旅仅伤亡70余人。战果大,伤亡小,创造了对日军歼灭战新的光辉范例。张宗逊率部在冀中转战八个多月,连战连捷,巩固和扩大了晋察冀特别是冀中抗日根据地。不仅从日、伪军手中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而且从京、津、石地区招收了大批青年参军,使部队员额扩大了一倍多。之后,他根据毛泽东的部署和贺龙的命令,又回师晋绥根据地,率部进行了反“蚕食”、反“扫荡”作战,参加了百团大战,并取得了反“铁壁合围”作战的胜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晋绥根据地。同兄弟部队相配合,使晋绥与晋察冀、晋冀鲁豫三大解放区连在了一起。张宗逊率所部几乎是马不停蹄,驰骋于华北大地,作战节节胜利,展现了中国人的顽强精神,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1938年12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贺龙、关向应率第一二○师主力挺进冀中地区;张宗逊、张平化率第三八五旅旅部、第七一四团,独立第一、第二团等部留在晋西北坚持斗争。1939年1月,张宗逊在《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期上发表《根据晋西北经验谈敌后的游击战争》一文。文章在对敌后作战情况进行大量有说服力的分析后,指出:“只要我们把握住战争发展的规律,认清敌我之优缺点,发扬我之长,打击敌之短,以我之长造成敌之错觉,而在战斗指挥上不发生错误,则不论在任何困难环境下,都能够战胜敌人,争取胜利。”4月7日,第一二○师首长令张宗逊、张平化率部挺进冀中,在冀中平原开展游击战争。5月下旬,张宗逊、张平化率第三五八旅旅部到达冀中。为了作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组建纵队指挥部(简称“张纵队”),由张宗逊任司令员,张平化任政治委员,下辖独立第一、第二旅。6月,张纵队奉命分散在沧(州)石(家庄)公路两侧,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部队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老百姓踊跃参军参战,部队得到很大发展。8月27日,张纵队奉命离开冀中平原,越过平汉铁路,于9月1日到达行唐县西北的秦家台羊、口头镇地区休整。10日,部队进行整编,撤销纵队指挥部,重新组建独立第一旅和第三五八旅。独立第二旅整编为第三五八旅,张宗逊、张平化分任旅长、政治委员。25日,驻石家庄及正太铁路沿线的日军独立混成第八旅团第三十一大队和灵寿、正定等4个县的伪警务队共1500余人,由灵寿出动,占领慈峪镇,企图采用“牛刀子战术”,奔袭晋察冀边区南部重镇陈庄,寻歼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9月27日拂晓,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电告张宗逊和张平化,日军只留几百人控制慈峪镇,主力1100余人正沿鲁柏山小路向陈庄轻装疾进,命其待机歼敌。当日,日军占领陈庄。28日14时,张宗逊等指挥所部协同晋察冀军区一部完成了对陈庄日军的四面包围。黄昏,贺龙和聂荣臻来到旅指挥所亲自指挥,命令部队发起总攻。张宗逊、张平化指挥第三五八旅采用诱、堵、围、截、打的游击战术,历时五天,在陈庄附近全歼了日军独立第八旅团第三十一大队和伪军一部,毙俘敌大队长田中省三等1396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成为又一次“平型关”式的大捷。此役被贺龙誉为“模范歼灭战”,粉碎了日军对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的袭击,勇挫了日寇的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扭转了晋察冀根据地的敌我态势,受到八路军总部和毛泽东的赞许。1940年2月上旬,张宗逊率第三五八旅随第一二○师主力由晋察冀边区返回晋西北抗日根据地。5月,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日、伪军2.5万余人,从南、北、东三面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实行规模空前的“扫荡”。16日,侦察员获悉:由静乐县进攻对久镇之日军一路700余人退至米峪镇,并向静乐方向继续撤退。张宗逊决心利用米峪镇附近有利地形,将日军歼灭于运动之中。他遂令部队于当日下午进至米峪镇以北大夫庄附近设伏。不料米峪镇日军未动。于是,张宗逊以独立第二支队在大夫庄实施警戒,主力部队立即向米峪镇开进,并准备以遭遇战消灭该股日军。17日7时,先头部队第七一四团在曹家掌与日军遭遇,该团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9时许,第七一六团投入战斗。战至12时,日军伤亡惨重,妄图突围逃跑。张宗逊立即调整部署,迅速完成对企图逃跑之日军的包围。17时,再次对被围困的日军发起总攻,激战至19日凌晨,歼日、伪军500余人。随后,张宗逊率部安全转移至兴县附近。此战,是第一二○师回师晋西北后取得的第一个歼灭战。为粉碎日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的进攻,推动全国抗战形势的深入发展,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投降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向华北敌占交通线和据点展开进攻战,即“百团大战”。在这次战役中,张宗逊指挥第三五八旅协同兄弟部队进行大小战斗19次,破坏铁路10公里、公路7公里,炸毁桥梁2座,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为便于统一指挥作战,加强根据地人民武装的领导,11月7日。经中共中央军委批准,在兴县成立晋西北军区,由第一二○师领导机关兼军区机关。军区下辖六个军分区,第三五八旅兼第三军分区。张宗逊兼任第三军分区司令员,李井泉兼任政治委员。12月中旬,日军调集2万余人对晋西北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根据地许多村庄被烧,群众被杀,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空前浩劫。张宗逊、李井泉领导第三军分区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日军的大“扫荡”。在37天的反“扫荡”战斗中,作战64次,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1年8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和伪军7万余人,在飞机配合下,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再次进行大规模“扫荡”。张宗逊率第三五八旅配合晋察冀军区进行反“扫荡”作战,从8月下旬至9月上旬,先后攻占忻口车站和轩岗、奇村等据点,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西抗战人物纪事—王聚德
王聚德(1909-1941),字逸仁。1909年2月22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解家沟王家山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3年入袁家沟小学学习。1927年考入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1927年春加入共青团,三个月后转中共党员。
1930年,王聚德考入省立绥德第四师范。一年后,因家境贫寒而失学,回家务农。这时,正遭灾荒年景,他领导当地群众进行了抗粮抗捐斗争。1932年,王聚德到山西冯玉祥部做兵运工作,派驻柳林镇任招待所主任,和晋西党组织发生关系,恢复了党籍。1933年春,刘善忠和王聚德率领一支30余人的队伍,过黄河打清涧东区花岩寺韩起圣民团,结果因当地党组织没有接应上,未能取胜。
1933年8月5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二支队成立。罗永宽任队长,高朗亭任政委,王聚德任副队长兼经济员。10月,高朗亭、罗永宽调往神府组建红三支队,特委任命王聚德为红二支队队长,崔正冉为政委。
1934年1月21日,即农历腊月初七晚,王聚德、白如冰、白雪山、张承忠一起部署,指挥红一支队、红二支队,出其不意地包围了解家沟镇,当场杀了九个半催款的豪绅衙役(其中有一个砍数刀未死),红二支队这次公开的武装斗争,长了人民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成了清涧革命活动由秘密走向公开的转折点。
1934年春,党派王聚德去南梁和红二十六军接洽,沟通了红二十六军与陕北游击队的联系。1934年底,安塞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王聚德任安塞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和县委书记。
1935年9月,王聚德在错误肃反中被诬为“右派”、“反革命分子”,解送到瓦窑堡交陕甘晋省委政治保卫局审处。中央红军来到陕北后,王聚德与刘志丹、习仲勋等人同时获释出狱,接着入中央党校学习。
1936年2月,王聚德跟随红军东征,在途中因病返回。5月又随红军西征到三边。曾任定边县委书记、三边中心县委组织部长、三边分区党委宣传部长等职。
1939年7月,王聚德入中央党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央社会部办公室工作。1940年4月,王聚德接受中央社会部的派遣,随同绥远省委书记白如冰进入大青山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他在大青山地区工作时,直接受中央社会部的指挥,重大问题都直接向中央社会部请示和联系。他除带有秘书和服务人员外,中央社会部专门为他配了一部电台。其主要任务是搜集大青山地区的抗日斗争的各种情报,建立和苏联、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联系,进一步做好敌伪人员的工作。在大青山地区的艰苦日子里,王聚德除了完成中央社会部的特殊使命外,还直接参加了大青山地区抗日斗争的领导工作。曾任绥蒙区党委社会部长和绥西地委书记等职。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呕心沥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为了完成中央社会部交给的艰巨任务,王聚德常常带着工作人员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战斗。有时爬到直插云霄的山巅,有时隐蔽在枝叶茂密的林中。在工作中克服严冬酷暑、衣物缺乏、粮食断绝等困难。王聚德虽为领导干部,但他总以普通一兵的姿态和同志们同甘苦、共患难,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绥蒙区党委和游击队司令部为了保护他的安全,照顾他的身体,常给他派去警卫员和勤务员,王聚德从来没把他们留在身边。他常说:“我也是一名普通战士,不能有任何特殊。”
1941年12月28日,王聚德等在万家沟执行任务,由于叛徒胡定良告密,被敌人在夜间包围。第二天拂晓,敌人开始偷袭。王聚德发现被包围后,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首先想到的是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和电台。战斗打响后,王聚德迅速把文件烧毁,就地掘坑埋好电台,一切料理完毕,他拿起武器投入激烈的战斗。 这次,敌人众多,他们居高临下,集中全部火力,把王聚德所在窑洞口死死封住。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12名英勇的抗日志士全部壮烈牺牲。王聚德牺牲时,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