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管服”由“放”转“管”,口腔全赛道为何会迎来最为严苛的“官方脸色”?

1.不要你觉得作罢,要我觉得(你)该降价

作为持续两年的热点话题,种植牙集采终于在2022年有了正式的落地,虽说调整后的均价算是不错的兼顾到了医患双方的利益,但是从公立医疗到民营口腔,集采政策在推进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医政心态变化,还是很值得品味的。

3月22日,江苏省医保局发布《关于开展省际联盟口腔医用耗材带量采购医疗机构历史采购数据填报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省内所有开展口腔种植手术的公立医疗机构(含军队医疗机构,下同)均应参加填报,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则是鼓励参加。

尽管知道这将是“史上最难集采”,但相关政策依然在一开始的时候给予了民营口腔一定的意愿自由,对于民营机构的积极性也报以了一定的希望。

宁波市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出种植牙医保限价支付政策,积极引导并组织上百家医疗机构开展集体签约:国产品牌全过程价格3000元/颗,进口品牌全过程价格3500元/颗;耗材的价格限定在国产1000元、进口1500元;医疗机构(二级及以下)的医疗服务费用定为2000元。国家医保局在进行专题调研后,也充分肯定了宁波市的这一“打头阵”做法。

心态是好的,但效果似乎并不理想。据业内人士透露,“始发站”宁波的很多公立医院都在“集体反对”参加种植牙医保,占种植牙市场份额约80%的民营口腔更是报量几乎为零。

6月6日,国家卫健委、工信部、公安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重点提到了要求规范牙科医疗服务和耗材收费,对于开展种植牙服务但不参加种植牙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督察。

“以监管倒逼集采”的气息扑面而来,政策硬度有了变化。但或许是督查表现良好,亦或许是抵触心态难解,在后续工作中,“加强监管”似乎也未能对提高民营医疗的参与热情起到预期效果。

9月21日,广东省发布《关于开展口腔种植体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的预通知》,明确要求“确保各地区参加本次集采的医疗机构数(含民营)占开展种植牙服务医疗机构的比例应达40%以上”。此外,通知中更是直接点名两家口腔连锁:“请大型民营连锁口腔医疗机构德伦口腔和同步齿科总部所在地的广州、深圳市医保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全力动员协调上述两个医疗机构参与集采并如实报量。”

如果说到此为止都还是“隔空喊话”或者“鼓励动员”,那么接下来上海市的动作就是真正打响了监管落地的第一枪。

11月1日,上海市卫健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上海市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的通知》,明确将“对于开展种植牙服务,但不参加种植牙耗材省际联盟采购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督察”制定为工作要点,将“针对性监管”在现实落地。

12月23日晚,四川省医疗保障局官网信息,口腔种植体系统集采规则《口腔种植体系统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正式发布。种植牙集采明确以“打包”集采的方式进行,并将于2023年1月11日在成都正式开标。

截至目前,多省已在年后陆续落地了调价规则,经过了一年的“回合制拉扯”,种植牙集采的时代终于到来。

不仅如此,同样在2022年,另一个同为三马之一的口腔正畸也未能逃脱“灵魂砍价”。

10月19日,陕西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发布《省际联盟(区、兵团)口腔正畸托槽集中带量采购公告》,决定由陕西省牵头组织15省开展口腔正畸托槽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采购周期为2年,品种范围为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上市的托槽、无托槽隐形牙套和颊面管。

作为牙科“最后的金矿”口腔正畸,还是迎来了“万物皆可集采”的最新命运剧本。

12月19日,16省联盟口腔正畸托槽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产生拟中选结果:32家企业的572个产品拟中选,品种包括托槽、无托槽隐形牙套、颊面管等七类口腔正畸托槽耗材,拟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43.23%,最高降幅88%。或许是种植牙集采已做好探路铺垫,又或是调整幅度尚可接受,就目前来看,正畸集采的推进确实要顺利许多。

对于2022这个“集采明星年”,有人概括为是:“和现实生了娃,和梦想离了婚。”

2.上下游一网打尽,公私立一视同仁

2022年10月,上海美冠口腔门诊部拿下了民营口腔医疗服务行业的“年度最高罚单”。因宣传资料页中的“中美合资百康特植体”“享上海九院正畸专家一对一”等用语,被上海市宝山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最终罚款30万元。

口腔机构因虚假宣传被行政处罚的案例并不少见,但处罚依据多为《广告法》或《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同样适用,但相应的处罚金额也更高昂,在此前的案例中不仅罕见其适用,处罚金额也大多不超过五位数。

美冠口腔的处罚一出就震动了民营牙科:难不成以后的罚单会越来越贵吗?

事实上,2022年口腔企业的行政处罚特点不仅有价格的贵,还有处罚数量的急剧增加。如果有心留意各地市场监管局发布的通告就不难发现,口腔机构越来越多地成为被处罚的对象,且被处罚的理由也越来越多样,罚款的金额越来越高昂。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口腔行业因违法违规而受到行政处罚的案例数量超过半百,就口腔医疗服务板块的案例,仅上半年就高达几十起。

并非是今年的口腔行业有多么空前绝后的乱,而是处罚的主体和态度都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变化。

11月30日,北京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发布对辖区多家口腔机构拟提起公益民事诉讼的公告。诉讼事由大多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猜测或指机构废水废物处置不当污染环境、机构医护资质不合格可能损害患者健康、医疗器械消毒不合格存在健康隐患等事关机构顾客健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该事件之所以引起了全行业的高度关注,就是在于处罚主体的变化。尽管检察院对口腔机构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并不违反管辖程序的规定,但也并非其常态化工作,不然也不会有相关报道透露的:“相关行政机关最初对检察机关公益诉讼诉前的监督颇有微词”。

检察机关不惜“越俎代庖”来倒逼卫健委加强监管、积极作为,让行业不禁大呼“风紧,扯呼!”

事实上,2022年国家监管态度的“急严苛”并非只针对医疗服务市场,上游龙头厂商也未能体面度过:2月28日,口腔修复材料跨国巨头瑞士盖氏制药全资子公司盖思特利商贸(北京)有限公司因存在价格垄断协议行为,被罚款913万人民币;12月30日,著名高端种植体厂商士卓曼因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行为,被行政罚款超3438万人民币。

甚至,知名三甲医院也没能“逃过一劫”。

8月30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方公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因不执行政府指导价,被罚没176万余元。其中没收违法所得88.0690万元,罚款88.0690万元。据了解,上海九院在处罚近期就种植牙事宜曾被官方约谈,所以有声音猜测认为,此番被罚很可能因为九院软对抗种植牙价格专项治理和耗材集采政策。

大政方针的“放管服”由“放”转向“管”,口腔全赛道迎来了最为严苛的监管时代。

3.加快民营口腔的“正当性转化

疫情三年,上千家民营医疗关门退出,大杂居的格局被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大收小、公并私的医疗集团加快形成,上市组建不断推进,商业医疗的影响体量由点成面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民营医疗的公信力短板依然顽固,难以承担起补充公立医疗供给的重要角色。

不论是集采的“按头”还是监管的大势,医政执行高频下场的背后,都代表着一定的国家意志,以及要求医疗赛道服从这一意志的决心。而作为商业化发展彻底、医疗消费属性稳定、市场潜在空间可观的医疗专科,口腔赛道则是展示这一国家意志最好的切入舞台之一。

对比各医疗专科,口腔在民营和公立二者之间的医疗差异化相对最小,但体制成分的鸿沟却会始终存在。多年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口腔市场为“所有制”贴上了标签,民营口腔的行业话语权处于被长期挤压的状态,这显然不利于需要民营机构承担起分流作用的医疗格局的建立。

那么,若想要民营口腔能够成为舆论与实力共存、医疗与口碑皆靠得住的供给窗口,就要在市场格局洗牌的过程中,加快实现其“正当性”的转化。

除了尽力根治“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乱象外,还要以公开透明的价格、可靠的专业能力、合规的组织管理以及诚恳的市场态度来获得的消费舆论的进一步认同。

不论是铁血铁腕铁石心肠的监管高压,还是倒逼价格透明化的口腔种植与正畸集采,都是将解决口腔医疗市场盛名在外的“暴利”与“乱象”放在了360°示众的政策台面上。既不给黑心主体生存的空间,也要遏制近年来活跃于市场化专科医疗的职业打假与恶性竞争行为。

新医改已经走到深水区,多轮监管、医保飞检、药品耗材集采等多重作用齐头并进。“鼓励支持社会办医”的发展大方向并未改变,而发展抓手却需要一个不断摸索调整的过程。

希望有关部门不要有太多“一刀切”式的矫枉过正,建立合理妥善的市场监督机制,才是保护鼓励社会办医发展的初心所在。

结 语:

在资本博弈和政策迭代的调试中,牙医与机构也只不过是汪洋大海里的一叶扁舟,在求生存、拼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的抗争和改变都不如回归行业本质来得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