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作为教育大国,美国拥有着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竞争优势,也是众多中国学生心中一直以来的留学首选。

2023QS全球大学综合排名,TOP10当中美国院校就占据了5所。美国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表现更是有目共睹,全球将近8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来自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2022年美本申请人数突破300万

数据来源:Common Application

然而,很多人形容现在的美国留学就像“围城”,外面的人看哪都好,身在其中的留学老鸟们却觉得:我当初可能是瞎了…

想象中:自己选中了一只“潜力股”

排名往往反映着一所院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也是毕业后企业招聘、人才落户时重要的参考因素之一,在留学生申请选校时有着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然而很多留学生“亲测”发现:选校就像“炒股”,运气好的挑到潜力股,入手后年年升值,运气不好只能盼着别跌停板。

米贝尔:留学最惨的事情,莫过于还没毕业学校排名已经跌出QS前100了。

当初选校的时候没有那么在意排名,毕竟50-100名在我心里都是一档,学校氛围更重要,但真跌出TOP100还是狠狠破防,说一点不后悔是假的,毕竟它某些方面代表了未来这份学历的含金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收到哥大offer没多久就爆出了退出排名的新闻。申请时还是全美第二,开学就“查无此校”了,真的会谢...

继哥伦比亚大学后,上周U.S.News官网宣布将10所院校移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排行榜,分别为:哥伦比亚大学、诺思兰学院、西伊利诺伊大学、维拉诺瓦大学、纽约州立大学莫里斯维尔分校、惠特曼学院、东田纳西大学、弗吉尼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阿尔维诺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想象中:留学生活快乐似神仙

不少人觉得出了国的生活都是各种光鲜亮丽,学习游刃有余,paper分分钟搞定,presentation上和教授谈笑风生对答如流。

但只有学长学姐才懂,现实往往是垂死挣扎坐起,我的未来在哪里...

总看到网上有人说“中国学生多=水校”,但我来了以后发现大家一个比一个拼,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都极强。

以为进了梦校就可以彻底躺平了,结果被“curve打分制”拿捏得死死的。上学期math期末考了94分,觉得全A稳了,结果直接被curve到了A-。

想要更好的GPA,想要申更好的研究生,只能卯着劲学习,个个“卷心菜”。

想象中:科研是进名校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不少美国高校取消了对SAT/ACT成绩的要求,转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越来越看重。很多准留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接触科研项目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但不少学生其实对科研存在着误区,认为科研是理工科专属、应该以名校教授推荐信为第一目的、课题越热门才越有竞争力等。

结果固然重要,但科研的过程才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提升。

它可以让我们在专业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找到一个我们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下去,通过开展的科研项目从侧重角度重新认识所学专业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当然,高中和本科阶段,都需要做科研。也可以说,科研越来越重要。

选了个自认为比较了解、能够轻松handle的课题,开课后发现涉及到的内容和深度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但探究过程很有意思,也让我确定了研究生的申请方向。

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方向不能单靠大量文献阅读,而是实践过程中反复思考与总结,逐渐发展自己的research ideas。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有人会说,想象和现实的留学生活有落差是前期调研没做到位,但事实上,很多细节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比如:

藤校申请如何准备?哪里是坑不要踩?哪些传言不能信?什么是有效科研?怎么选校选专业选课最稳妥?怎么跟教授相处..

这些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get的。当然,方法总比问题多,那些“深谙学校内幕”的过来人我们已经找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