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的城市,是有边界的。每当“我们”踏上夯实的土堆,“他者”的世界呈现眼前,视野所及之处,是另一个散落土堆,废墟四周,唯余黄沙,寂寞荒凉,伸展四方。时间、金钱推动了土堆前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城内的人认为“我们”和“他者”似平行世界,永远不会踏足。
未来,“我们”的世界里科技、经济、文化不断地发展,城市虽然是安全的。但是“他者”的世界自由的狂沙越积越多,正在积蓄力量吞噬“我们”。“文明”人感受到了恐惧,城内自由的光辉逐渐逝去。当安全与自由相互冲突的时候,墙的历史即是现实的教训。
墙,曾经分割了农耕和游牧,保护了贸易,建立了沟通的中心。历史有很多著名的墙,公元前2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墙,秦始皇建造的长城,雅典的墙。还有臭名昭著的柏林墙,欧亚分界线的哭墙,美国的边境墙。
千年过后的今天,城市以外的墙并没有消失,反而修更长。墙存在的背后,藏着恐惧、自私和烦恼。边界线的墙阻碍移民,战争,它为文明划界,也塑造着文明本身。
人们重建了很多的墙,又命名了隐喻的墙,而墙建起的这一刻注定要倒塌,一旦倒塌就会再次崛起。
谁是建墙的人?我们是建墙的人,一直都是我们。
“我们”的内心存在着一堵隐形的墙,明辨是非,分割恐惧与安全,自私与自由。
我们创造的“世界”有大有小,大到一个国家,一望无尽的海洋,无边际的宇宙;小到一间房屋、一棵树生长的土地、一个细胞占据的身体。在每个世界的相交之处,都存在一段“我们”与“他者”的文明史。《墙》的作者历史考古学者弗莱认为“墙”并不刻板,它甚至可以翻转出一个新的历史角度,当“我们”尝试去了解墙的时候,也开始把视线从无数高耸而立又守卫森严的墙转移到墙外,了解安全和自由之间存在的冲突。破译人类历史的这些墙产生了大量的谜团。
历史观塑造了人生观
“人是描绘自我人生的画家,只有你能创造自己,只有你能决定今后的人生。”——阿德勒
一个人懂得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过去,就知道未来该怎么正确地走下去。一本拥有正确历史观,新奇历史角度的书,带你了解知识的同时,还能帮你在实践活动中选择正确的目标和人生道路,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态度。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这是一句浪漫的话语,首先没有人能踏足世界每个角落,也很少有人思考走遍世界后,“我们”还能做什么,以及没有探索过被另一个世界束缚自由的人在想什么。
穷尽一生,就算我们每天都刷几万步,堆积几十年也是无法踏遍大世界的每个角落。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世界,只需要一天的时间,就能抵达;至今,世界都没有被钟表里的时间限制,我们却为只有百年的岁月而奋斗。而只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内心渴望的新世界,就能在几十年内创造幸福的未来。世界需要按照人的意愿设定范围,这也是探索“墙”内外的意义。
一个具有新奇角度的历史观可以为我们指引喜好,缩短探索小世界的时间。弗莱的《墙》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这是一次幽默和深刻的探索,找到文明发展的根源,发现墙背后的恐惧,显现出安全与自由之间的矛盾。
我们心中的世界从来都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份子,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也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一份子,我们的世界观就与自己所看所想,与《墙》作者描述一样,永远都要准备凝望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世界。这是人生的意义。
在《墙》的前言部分,虽然有个表格已经把所有墙的名字印放在历史时间轴上,粘在每个皇帝的脸上,但作者并不打算只用历史学家来说事,而是发挥他考古的能力,拨动时间的线,清除历史的尘埃,让读者看到被“记录”合理化的历史故事背后,那些与社会化,人性特征相关的东西。
“位居欧亚大草原的墙,大多“仅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但这些墙的谜题可一点都不少。它们几乎全都坐落在曾经把世界划分为文明社会与荒原的交界地带。有时候,唯有荒原留存至今。生活在离墙最近的当地人创造各种传说来解释它们的存在。这些冗长而又非自然的石碓让人困惑,于是他们将这些墙的存在归功于神明、妖怪或者是著名的征服者。”——《墙》
秦始皇听了一个预言,国家要被北方蛮族毁灭,于是下令筑造长城。
宗教、信仰、个人情感是否建墙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最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是,历史学家会把他们认为错误的结论合理化。他们认为以举国之力建造大工程的秦始皇出于一个荒谬的念头,他蔑视劳动者生命,熔化战败敌军的武器制造成钟和铜像,修建阿房宫,所以历史中被赋予妄自尊大的秦始皇,接下来又要把他管理能力与自私性格联系起来,寻找“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最终成为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暴君。就连样他历史上样貌都要描述的丑陋一些。
这也许就是大部分人对于秦始皇的印象,用一系列暴君的形象来塑造的历史人物,而忽略他的贡献,以及失去了去探索建造长城战略中文明与荒野的革命。
至此几百年后,一直到汉朝,城市社会化,墙内外文明的探索才开始。帝王开始思索如何与蛮族接触。
墙是强有力的保护,还是残忍的区隔,封闭保守的带不来长久的安全,没有束缚的自由更容易面临危险。《墙》来告诉你。
安全和自由
“不惜牺牲自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富兰克林
我的童年,家里的那面红砖墙具有特殊的记忆,它产生了记忆的“磁性”,离家越远,“磁性”释放的力就越大,引导我尽快回家。家以外的空间是模糊的,没有边缘。这是人与生俱来的安全意识,促使你远离不安全的恐惧。
长大了,家的“磁性”翻转。推着我建立新家。我的世界在变大,足以创造一个新世界,新的房子和墙就需要被创建。
每逢过年,家里住满了人,爷爷奶奶点燃炉灶炸丸子。暖暖的灶火贴近了彼此的距离,亲人间把酒言欢,互诉衷肠。我们忘记了身体的寒冷和内心的烦恼。常回家看看,不是一句空话,家增强了安全的记忆,爱坚定了自由的信仰。
“小家”的范围内,安全和自由并不冲突,家是一个可以化解矛盾的地方。
然而有一天,我们家与正在重建房屋的邻居家起了冲突。我才意识到,“我们”与“他者”的关系还是需要墙来分割。最终两家人在墙与墙之间留下水沟,雨天的时候,两家的屋檐都在哭泣,多年的邻居,只因为一次重建再也没有说过话。
晴天,我总喜欢趴在窗户边,抬头看着屋檐上的猫,它在懒洋洋的晒太阳。每年都有不同的猫出现在这里,我不知道上一只猫经历了些什么。
而我家的小狗,只能在80平米的房间里跑跳,院子可以任它打滚,因为这些区域绝对安全的,但也限制了自由。它出生的这个巷子危机四伏,无论何时生命都可能被巷子之外的“他者”夺取,太多悲惨的故事让我们变得谨慎,让它在文明的环境里自由地成长。小狗后来有了狗牌,狗绳子,住上了高楼,一直到它老去。接下来又一只伴侣狗继承了它的衣钵,享受新型零食,完备的医疗服务。狗也随着文明的进步,逐渐社会化了。
如今,我在小区还能看到很多猫,它们依旧每年都会消失,只有一部分活了下来。值得一提的是越尝试接近人类的猫,往往更容易消失。只有少部分的猫享受新主人安全的呵护,可能在猫的世界,那些被呵护的猫更像被奴役了一样,不停地哀嚎,抱怨无法出门。其他一部分成为了不自由人的牺牲品。
城市还是需要墙的,人性经不起考验,金钱和物质享受的诱惑不断挑战自由的体质,长远来看,相对的安全总会被打碎。爱邻里,但请留藩篱。
《墙》所强调的社会化,是有隐喻的墙,我们是建墙人,期待他者与自己一样。不管现实中存不存在一堵墙,我们都需要有建墙的思维,和观测墙外文明的视角。
《墙》的启示
“多么明白的讽刺:斯巴达人敞开生活,没有城墙,却一点自由都没有,长辈教他们做什么,要如何做。”——《墙》
社会化的雅典人与斯巴达人过着不一样的生活,他们放下武器。开始辩论,探讨哲学,出入剧场,发展数学和科学。就如伯利克利所说:“对美的热爱不会导致挥霍,对思想的热爱不会让我们软弱。”
斯巴达追求本性的生活,从不放弃战斗,所以女人,孩子不能拥有战斗以外任何东西,他们都要为强健的男人服务,安全需要勇敢的人,城市由“人墙”保卫,在斯巴达人心中,“墙”,“文明”,“柔弱”三种概念密不可分,构成了罪恶的三位一体。
雅典人为文明社会形态的传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墙内的安全成就雅典的环境时代,不建墙的斯巴达人有多封闭,建墙的雅典人对外部世界就有多开放。斯巴达人依靠奴隶生活,边境开放的斯巴达人始终处于备战状态,而在有城墙的雅典,奴隶制已经逐渐衰退。雅典告诉世界:“我们孕育着未来。”
雅典人的墙可以围着几个城,却远远达不到围着半个地球。他们可以引领未来,但极容易被安全冲昏了头脑,所以研究墙内的东西胜过墙外。雅典人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斯巴达人对于安全问题的解决办法至今还被电影广泛浪漫化,他们真是为了家而战?还是限制自由和抵制奢侈品而战。更像怕人性之恶占得上风而去战斗。
愿意冒险的人、能解决问题的人、会思考的人,还有善于创造的人。慢慢成为了城内的我们,谁是建墙人,我们是建墙人。《墙》还会告诉你,“他者”的自由之所以能侵“我们”,因为恐惧、自私、烦恼依然存在。如何解决自己小世界的问题,我们要为好的生活负责。《墙》也许能告诉你更多。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