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姑苏区白洋湾街道宝邻社区组织志愿者共同开展辖区“洗脸”活动,作为年后的第一次大扫除活动,志愿者们都干劲十足,深入小区开展卫生大清理,为接下来连续多雨的天气打下环境基础。他们分工合作、同心协力,重点清理清扫垃圾死角、捡拾花坛垃圾、疏通辖区下水通道,有条不紊、熟练地开展卫生整治。这些熟悉的红色身影,有的是退役军人、老党员,有的是垃圾分类志愿者,还有周末休息在家的大学生,他们每周都会为小区的环境整洁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党建引领下,宝邻社区党支部通过搭建志愿平台、创建志愿品牌、定期组织志愿服务、党员志愿先锋带头,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位群众身边,传递人情温暖,志愿者们活跃在社区每一个角落,以奉献之力织成一张张红色的网,织出一个个充满温度的故事。

搭建志愿平台,奠定志愿服务阵地基础

近年来,宝邻社区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了同心空间、邻里馨廊、红韵宝邻等红色阵地,集党建和志愿服务为一体,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多功能、多主题化,阵地强化志愿服务,满足辖区不同群体服务需求。依托这些平台,凝聚志愿者力量,从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入手,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整合各级各类志愿服务资源,不断完善和丰富阵地的功能设置,构建多功能、多方位志愿服务平台。今年春节前夕,宝邻社区依托线上直播平台,邀请党员志愿者在直播间写福字和春联,烘托社区节日氛围,为辖区居民送上新春祝福,随后元宵佳节,宝邻社区党支部组织新老苏州志愿者在同心空间共同包汤团,为辖区独居、孤寡老人以及辛苦工作的新业态群体共同送去满满温情的节日问候。近日,宝邻社区的居民们不难发现,原先在宝邻苑中心小广场的三个核酸检测亭全都变了样,原先被闲置的核酸采样工作亭子经过改造变了“角色”,成为了辖区居民共享生活以及集结各类志愿服务的小阵地。“通过前期在海棠微网群征集群众金点子,我们最终将三个核酸亭改造成居民生活的睦邻驿站。”曹履芳介绍到,“睦邻驿站”结合“图书共享”、“环保空间”、“爱心传递”三大主题,丰富居民社区生活同时也为志愿服务提供了新阵地:“阅读共享站”里摆放的各种各类的书籍,部分都是来自于居民的自愿捐赠;“环保空间站”整齐陈列了出自环保志愿者之手的一件件变废为宝的手工作品;“爱心传递站”服务于辖区老年群体和户外工作者,志愿者们在此定期开展送温暖、便民服务等活动,“接下来的雷锋月,我们将携手共建单位市医保局依托志愿阵地共同开展医保政策咨询、免费健康监测、老年健康讲座等多方位志愿服务。”曹履芳介绍到。

打造志愿品牌,提升志愿服务能力水平

基层开展多样化志愿服务目的就是为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加码”,宝邻社区的“花式”志愿品牌大部分都“诞生”于居民的需求上。在一次老党员“送学上门”的活动中,党员志愿者戴元财得知,老人葛龙英年事已高又因近日身体不适,报箱里头定的报纸已多日无人去取,于是他便义不容辞地担任起每日取报纸的工作,“我自己也定报纸的,顺便多拿一份的时间不算什么!”戴师傅觉得这件事情是非常微不足道的。时间久了,他不仅每日送报上门,空闲之余还陪着老人一起读报,念一念时政,聊一聊地方新闻、民生趣事,这看上去非常“顺便”的事情一坚持便是两年多,而在他的志愿力量带领下,现在也有更多年轻的志愿力量加入,戴师傅的“上门读报”也有“新接力”了,“95”后党员小徐,团支部小袁等年轻人也紧随其后,带上书籍、报纸等,为辖区腿脚不便、身体不适的老党员们送学上门,或是陪着老党员们一起重温老电影,“老中青”读报团的志愿品牌也应运而生。此外,宝邻社区党支部通过定期志愿者培训,优化志愿服务方式,同时凝聚共建单位、物业等多方志愿合力,针对辖区独居、孤寡老人以及特殊困难人群,利用“熟人圈”优势打造了“爱心门铃”、“读报团”、“移动理发厅”“环境责任管家”等志愿品牌,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关怀,让志愿服务不仅仅停留在固定的场所里,更是将服务“送上门”。针对节假日,社区组织志愿者,成立“紧急抢修小组”,由有水、电维修经验的志愿者师傅组成,谁家水电维修上有了麻烦,群里一呼或者打社区电话求助,志愿者便会在第一时间上门抢修,保证大家能度过一个安心的假期。志愿者“紧急抢修队”节假日不休,轮流值班,全天线上待命,今年春节假期中共处理居民水电问题5起;“移动理发厅”作为常态化便民服务的移动“分支”,组织义剪志愿者为辖区腿脚不便的老人以及残疾人定期上门理发,已经持续坚持八年多,服务人次500多人。

挖掘志愿力量,多方位开展特色志愿服务

宝邻社区每年组织志愿服务活动近百次,社区注册志愿者1191人,定期组织开展义剪、免费健康监测、社区大扫除、文明宣传等志愿活动,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群众的需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健康讲座、教育服务等各类主题活动。今年初,宝邻社区针对辖区儿童、青少年策划开展主题阅读活动,通过招募志愿者老师,根据节气主题开展阅读活动,立春节气,志愿者老师通过绘本故事《小熊的春天》,有声有色地为孩子们展开一副五彩斑斓的春天画卷,故事结束后,老师又引入中国传统节气“立春”,通过为孩子们细细讲述“立春”节气由来、特点并朗诵与节气相关的古诗词,让孩子们学习了解我国传统节气和风俗。宝邻社区还挖掘社区草根领袖、民间艺人等志愿者,为社区基层治理建言献策“添砖加瓦”,为当地传统文化提供传承力量。编织达人陈巧娥利用白洋湾当地种植的麦穗,在“同心空间”开展户外教学志愿服务,给青少年科普麦秸杆文化,并现场教授大家如何用麦秸秆编制扇子、枕头和升箩等手工艺品,让大家零距离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身残志坚却乐观生活的老人徐银妹,成为邻里间的“精神加油站”,为那些找她诉说烦心事的人们输送正能量,同样也作为社区“特邀志愿者”,通过直播平台“红韵宝邻”开展线上道德讲座,传递优良家风和积极生活的乐观精神。群众的多方参与激发了社区志愿力量新活力,感染带动身边居民群众践行文明新风,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和实现社区基层共治共享共同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充分把“互帮互助,亲情邻里”的服务精神融入环保公益、爱心帮扶等行动,发挥每一位志愿者的余热和专长。

在这个占地面积六万平方米不到的社区里,志愿者服务永远是一道红色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基层服务工作中扮演着各种居民群众需要的角色;在孤寡老人家中,他们是孝顺的儿女,定期关怀慰问,一对一结对帮扶;在患重病的居民家中,他们是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鼓励着他们重获生命希望;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他们是环保使者、安全卫士......志愿者们用自己奉献与大爱,用暖心行动照亮爱心之路,传递人间温情。(严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