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毛泽东最忙的一件事,就是组织湖南“新民学会”的同学前往法国留学,而周恩来正是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那批中国留学生之一。

此时的两位伟人,还不曾谋面,就连毛泽东亲自在上海码头,送别湖南籍同学们出洋的那天,船上的周恩来也并未知道,还有毛泽东这个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是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第三年,毛泽东与周恩来都深深受到俄国革命的鼓舞,对布尔什维克主义所表现出的强大力量所惊叹。

他们都迫切想要对这一新论进行更深刻地学习和探索,而马克思主义毕竟诞生于西方,因此出国留学成为他们的追求真理的必然途径。

从1918年到1919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期间,在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后来他回到湖南创办了《湘江评论》报刊,通过这一刊物,毛泽东逐渐成为一个坚定地马克思主义者。

从1917年到1919年,周恩来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关于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文章和报纸,深深为马克思主义所吸引。

1919年回国后,周恩来在在天津大学联合会报担任主编,宣传革命的新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0年,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的同学们即将面临毕业,日后的出路成了大家日夜萦怀的问题。而就在这时,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号召广大学子留法勤工俭学”,从《新青年》杂志传来。

看到这则消息,毛泽东喜出望外,因为当时的湖南军阀横行,教育遭到摧残,他认为赴法勤工俭学十分必要,应尽快进行。

赴法留学为的是追求真理,年轻的毛泽东为此辗转于长沙和北京,奔走于各种进步团体之间,上下求索。

毛泽东在组织同学们前往法国留学的工作中,表现出非凡的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他出力甚多,为大家所钦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自己却留在了国内。

毛泽东曾两次前往上海码头为赴法留学的同学们送行。在第二批赴法学生将要离开时,同学们对他不能前法国表示疑惑:“为什么不自己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的回答简单有力:“因为,中国的革命不可能等到你们学成归来之后再开始进行”。

换言之,毛泽东认为赴法留学是必要的,但国内也需要有人对中国的实际国情进一步探索。

看着远去的游轮渐行渐远,毛泽东在码头斜台朝着游轮大喊:“努力学习救国!”简短的六个字,承载着毛泽东对他们的希望,也承载着毛泽东对中国未来的希望。

虽然毛泽东没有去法国留学,但他的内心其实是期望去的。

他曾说:“我绝对不是一个反对留学的人,而是一个主张‘大留学政策’的人,我觉得我们人人都要过一回出洋的瘾才对嘛。”毛泽东以幽默风趣的语调,回答了他支持出国留洋的看法。

面对出国的留学潮,许多优秀学子都踏上了出海的征途,而毛泽东虽然热烈地期望着出国留学,却又没有盲目追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清晰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康庄大道不仅在于先进的思想中,更在于根植于中国实际国情的实践中,因此一部分人出国留洋是需要的,而一部分人在国内继续探索则是更加必要的。

周恩来是第二批前往法国留学的学生,1920年10月的一天,随着游轮的一声长笛和漾漾荡开的海浪,周恩来踏上了出国留学的路途,船舱里的他心潮澎湃,顿觉前程未卜……

在船的四等舱聚集着一群操着湖南口音的留学生,热情的周恩来与他们打着招呼。在交流中,周恩来得知他们是湖南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刻起,在开赴法国的游轮上,毛泽东的名字第一次传到周恩来的耳朵里。

周恩来饶有兴致的询问道:“毛泽东是谁?”

“他是北京大学杨昌济的学生”,“《湘江评论》的创办人”,“他在我们湖南可出名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毛泽东这个人的形象在周恩来的心中,逐渐丰富了起来。

他心里一定在想,这究竟是一个什么人,为什么这么多人都知道他?于是毛泽东这个名字,在周恩来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就这样,周恩来开启了他长达四年的法国留学之旅,而毛泽东则留在国内继续探索着中国的实际国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个伟人之间长达半个世纪的合作之旅,即将在随后的岁月中,轰轰烈烈地展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