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Kaforniay
有这样一个新闻上了热搜:
1月30日,1岁萌娃躺地耍赖,父母转身离开。
孩子爸爸王先生表示:“当时在动物园玩,经过鸟族馆时宝宝想去里面抓鸟,被制止后他就躺在地上撒泼。”
看见他居然在自己面前玩这种小把戏,就和老婆转身走了。最后宝宝在地上躺了十分钟自己爬了起来,乖乖继续逛动物园了。
底下评论纷纷赞叹,这才是教育孩子该打开的正确方式,不能什么都惯着。
挺好,没有安全隐患就行,要是我,我就在旁边刷手机了。
你现在玩的都是你爸妈玩剩的,还是消消停停吧,卖萌都比耍赖有效。
一、为什么孩子没礼貌、没有规则?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大了规则自然会懂。
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你都是大孩子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啊?”“你是姐姐/哥哥,应该更听话才对啊?”
随着孩子年龄长大,到三四岁时,只要告诉他该如何做,他就会乖乖的听你的话,就会讲规则懂道理。
其实不是的,孩子的规则感建立也需要【过程】。
要想孩子遵守规则,就不能“放养”,而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摸清孩子的规则意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教育优秀的孩子。
有的父母片面地理解规则意识就是“懂事”、“听话”,尤其会认为有规则就是无条件服从父母交代的东西。
过得不好的父母,太过希望孩子千万不要重复自己的路,这不是爱,是一种隐形的控制。
同理,过得好的父母,太过希望孩子能够继续走自己的路,这同样也是一种隐形的绑架。
这两种情况父母难以觉知,孩子更难以觉察。其本质都是父母没有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人格、尊严和价值,有内在的成长动力、能力和秩序,他可能只想经历或体验自己想走的路。
培养规则意识不等于绑架孩子。
二、如何培养孩子规律意识?
这条规律就是——从他律到自律。
1、先有他律
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他律是指家长或者其他人先给孩子展示和执行,让孩子知道这件事的规则是什么,具体该怎么做。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7岁之前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主要处在【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思维特点是孩子需要通过具体的动作、具象的事物来完成认知过程。
但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一边不断催促孩子让他快点收拾自己的玩具起来,或者威胁“不要我就扔了”,那么,孩子对于收拾玩具这个事情始终是充满抵触的。
“双标”家长的不自律,不遵守规则,很难培养孩子成为一个自律、遵守规则的人。
所以,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如此以身做示范。
2、再有自律
自律是指孩子可以自主遵从社会化的规律,并且内化为己用的这个阶段,我们就能看到孩子有时候会不需要你的提醒就能遵守规则,甚至还会督促别人一起遵守规则。
在这个过程中做点什么,除了以身示范,如何可以帮助孩子更快树立规则意识,为以后的自律做准备?
1、尊重孩子的行为边界
3~6岁的孩子,开始进入天生的“敏感期”。比如对某项程序有着雷打不动的秩序要求,这就是“秩序敏感期”。
父母需要理解并且保持尊重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再把良好的秩序植入孩子的行为里。
2、让孩子承担不守规则的后果
比如扔垃圾,如果已经教育好孩子垃圾分类,他还是故意违反规则,没有分类好垃圾会被垃圾站的工作人员批评,让孩子接受这个难堪的结果,他会懂。
3、正向强化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相比于指责、批评,正向强化的效果更佳,毕竟每一个人都喜欢被表扬,被鼓励。
什么是正向强化呢?当孩子正在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给与表扬:非常好,你是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孩子的规则意识不是打出来、不是骂出来,而是夸出来的。
一岁左右的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会在公共场合撒泼打滚,怎么办呢?
方法看似简单,但首先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问题,不能上来就 “开火”,对孩子劈头盖脸一顿负面输出。
很多时候父母陪在孩子旁边,不做任何事。
这一切都是在和孩子坚定自己——父母会坚持自己原则,你再怎么要挟、哭闹都没用。
规则与爱并不矛盾。我们爱孩子,也需要建立规则意识。
—— 今日作者 ——
Kaforniay
-配图- 来源于网络
-编辑- 林嘉茵
欢迎留言区评论互动a
“对此,你怎么看?”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投稿转载合作等事宜请联系编辑(yjpc13826151237)。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