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海军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基地。如果单单论及战果,日本的这次偷袭导致2403名美国军人死亡,1178人受伤,8艘战舰受损或沉没,包括两艘战列舰,以及188架飞机被摧毁,看起来战果也算拿得出手。

但如果从政治和当时的局势上考量,对日本其实是得不偿失,因为,偷袭珍珠港事件标志着美国正式加入二战,并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员,偷袭珍珠港事件也成为二战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争事件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偷袭珍珠港事件老照片

那么,日本为什么要偷袭珍珠港?这就要从当时的形势和日美关系说起。

首先,当时日本国内政治动荡不安、亟需矛盾外引。从1926年到1940年,日本先后经历了大正、昭和初期和昭和中期三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社会逐渐倒向极端民族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深渊。

对内,日本的军国主义掌控住了政权,加强了对日本社会的控制和监视,对外,则是大肆侵略扩张,比如侵略中国、进军东南亚。

当时,日本政府采取推行一党制、实行思想控制和封锁、增强军队和警察的力量、建立警察国家,执行严密的战时经济管理制度。

这一时期,日本政府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在日本军队内盛行,影响了日本军人,也误导了日本民众,导致日本的对外政策和整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侵略性。

其次,由于美国加强制裁、日美关系紧张。1939年,美国向中国国民政府提供了多项援助,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日本的压力。而与此同时,美国还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日本的制裁政策,如,1940年7月,美国通过《钢铁出口管制法》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和石油,此举显然加剧了日本本就存在的对美国的敌意。

或许是为了缓解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也或许是缓兵之计,1941年1月,日本首相东条英机发表了《东条声明》,声称日本与美国应该和平相处,但美国不为所动,仍然坚持对日本的制裁政策,这成为不少史学家认为是珍珠港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

1941年11月,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正式提出了偷袭珍珠港的计划。但早在1940年,类似的计划就已开始制定,最初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日本海军在西南太平洋的扩张,并不针对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海军大将、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

但随着美国对日本的制裁政策加强,日本决定矛盾外引,将原来的计划提前实施并且升级为将美国作为假想敌,将珍珠港作为主要攻击目标。

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认为,日本通过一次突然袭击能够迅速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并且迫使美国在短时间内放弃其在太平洋地区的防御和扩张计划,以便日本能够在太平洋特别是西南太平洋地区扩大自己的领土。

这份偷袭计划的制定高度保密,日本军方通过让参与计划的人员保密,限制谈论计划的内容,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来发动袭击等多种措施,将保密提到最高级别。最终,日本军方将时间定在了1941年12月7日,选择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对珍珠港发动袭击。

因此,珍珠港事件的发生是极其突然的。

1941年12月7日早上,日本海军在大雾的掩护下,动用战斗机、轰炸机、鱼雷机等共计353架飞机和5艘潜艇,全程实行无线电静默,成功到达了珍珠港附近,向珍珠港发动了突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南下派”主要人物、日本海军大臣、海军大将大角岑生

偷袭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美国5艘战列舰重伤3艘,其他舰艇伤了10多艘;损失188架飞机,291架不能起飞,6400多人伤亡。偷袭短时间内对美国太平洋舰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袭击开始后不久,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查尔斯·凯恩纳从自己的住所得知了袭击的消息。

尽管查尔斯·凯恩纳第一时间赶往太平洋舰队指挥部,组织对偷袭的反击,但由于大量军舰在袭击中被损毁,美国军队受到了突袭的惊吓等多种因素,使得美军难以组织有效的反击。

这场偷袭,日军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几乎是毫发无损地全身而退。偷袭的成功也使得部分日本军方高层陷入盲目自信,认为日本已经成功地击败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已经大大减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约克城级”航空母舰

短时间内日本获得了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但拉长时间维度看,这场偷袭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和二战的进程。

此次事件之后,借着民众对日本感到极度愤怒和愤慨的情绪,美国政府随即宣布对日本宣战,并正式加入了二战,这使得二战战场上,反纳粹的力量极大增强,也加速了纳粹德国的失败。

在很多人看来,偷袭珍珠港是愚蠢的决定,加速了日本的覆灭。但在当时日本看来,却全然不这么认为。

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珍珠港事件被称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自卫反击行动”。

客观的说,日本发动珍珠港偷袭,根本上还是由于其国内的资源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海军联合舰队“赤城号”航空母舰

当时日本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主要都靠从美国进口。仅1937年这一年,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物资就达到了过亿美元,仅仅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等四项就达到了1.4亿美元。仅石油这一项,日本所需要石油来自美国的份额就达到80%,到了1939年石油份额上升到了85%。

因此,几乎可以说,日本的资源命脉完全掌控在美国手中,一旦美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日本这个战争机器立马停止运转,那些看起来十分强大的飞机、大炮、舰船就会成为一堆没用的废铁。

同时,当时日本的经济也处于崩溃边缘。随着对外战争的延续和深入,日本国内的财政十分吃紧,特别是越来越庞大的军费支出给日本财政带来沉重负担。1937年日本的经济预算为34亿日元,其中直接的军事费用就达到了43%。到了1938年,日本光军事预算达到了53亿日元,比日本1937年的总体经济预算还多。

而日本为了维持战争开支,只能增加税收和增加发行国债。1938年,日本法人所得税约提高80%,个人所得税提高30%,继承税提高10%,并建立财产税,增收酒、烟间接税。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实施战时物资管制。国家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出现。

所以,日本只能矛盾外引,加强对他国的资源掠夺,通过“以战养战”来维持战争。

当时日本国内有就战争方向有“北上”和“南下”之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日苏中立条约》签署

“北上”是陆军主导,即“北上”进攻苏联,获得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

“南下”则海军主导,“南下”东南亚地区,获得当地的橡胶与石油。但“南下”的路线必然会影响到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

1939年,日苏爆发了诺门坎战役,苏联名将朱可夫被任命为第57特别军军长,组建了多兵种合成的第1集团军,配备了大量的坦克、飞机和重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苏联元帅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

日本号称精锐的关东军在苏军炮火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日军第23师团的步兵、炮兵联队长全员战死,少佐以上35人战死,关东军前线总指挥小松原道太郎剖腹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关东军前线总指挥小松原道太郎

诺门坎战役呈现一边倒的局势,日本陆军大批基层军官都死在了诺门坎。诺门坎战役惨败,使得日本军方放弃了“北上”路线,和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日苏中立条约》原文

所以,“南下”路线就成了日本军方唯一选择。

偷袭珍珠港事件某种程度上就是“南下”路线的产物。

当然,当时美国的制裁催化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因为,由于美国的制裁,当时日本国内石油储备只够2年使用。

偷袭珍珠港事件是日本的一次豪赌,赌一次抢占资源、时间以获取翻身的机会,尽管这个机会很渺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苏联红军第57特别军

珍珠港事件确实使日本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好处,因为由于偷袭而导致太平洋舰队势力受损的美国人,从1941年底开始,有大半年的时间内都处于战略防御的状态。

日本则趁着这个时间占领了东南亚和太平洋西南部,将军事影响一直扩张至印度洋,掠夺东南亚地区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但终究没能改变日本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关东军集体照

一句话概括,珍珠港事件的教训极其深刻,在战争中,没有任何国家是绝对安全的,日本虽然取得偷袭本身的胜利,但也无力走出深陷的战争泥潭。这就是战争的残酷之处,对所有参与者都是灾难性、毁灭性的。从这一角度看,和平是如此珍贵,值得人类倾尽全力去获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