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禁区在哪里?

北极绝对算得上一个,一年中一半的时间都是风雪交加,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0摄氏度,另外的半年也是极度寒冷,绝大多数生命都挺不过去。

可就是如此极端残酷的地方,却还有人在这里生活了数千年,他们是如何度过漫长又残酷的冬天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就是涅涅茨人,很多人应该没有听说过,这是俄罗斯的一个民族,居住在涅涅茨自治区,也就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最北边。

虽然涅涅茨人的名气不高,但这个民族还跟我们有一定的关系,现在学者普遍认为他们是丁零人的后代,这是生活在在我国汉朝时期的一支北方游牧民族,为了躲避战乱,其中一部分人开始迁徙,他们沿着叶尼塞河一路北上,来到了北冰洋沿岸,在此定居,这就是涅涅茨人。

而他们黄色的皮肤和黑色的瞳孔,就是最好的证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就算曾经是中国人的后代,也已经过去了数千年,经过这么久的生存繁衍,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不过最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这里一年中一半时间都不能出门,他们的吃喝拉撒是怎么解决的呢?

虽然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但他们依然还是一支游牧民族,只不过放养的牲畜,从马、牛、羊,变成了现在的驯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驯鹿是一种大型的食草动物,生活在高寒地区,涅涅茨人带着驯鹿,四处迁徙,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所以没有固定的住所。

在北极地区,就算是在夏季,天气依然寒冷,草木的生长并不茂盛,加上驯鹿庞大的食量,所以涅涅茨人在一个地方住不了多久,最多一周就会重新搬家。

搬家和搭建帐篷,是他们一生中,一直不会停止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涅涅茨人是以家庭为单位聚集的,但是他们会和其他家庭共用帐篷

是的,他们会和跟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睡在一个帐篷里面。

当然了,这并不是他们有什么古怪的风俗,仅仅只是为了方便而已。

在寒冷的北极地区,由于人们穿得太多,活动不便,加上工作时耗费体力较大,因此,这里的工作效率是非常低的。要想搭建一个大型帐篷,是很费时间的,如果在夜晚来临之前没有建好,一家人就可能直接暴露在恐怖的低温下,那些老人和孩子,根本抵挡不住,轻则生一场大病,重则直接归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搭建帐篷的讲究很多:

面积要够大,至少能让所有人有一定的活动空间;

帐篷必须足够牢固,北极铺天盖地的狂风暴雪可不是闹着玩的;

帐篷必须有很高的保温性;

还需要足够的承重性,在这里,只需要一个小时,积雪就会在屋顶上堆满厚厚的一层,一旦垮塌可就完了;

所以说,他们虽然名义上搭建的是一个帐篷,但是具体要求跟建房屋差不多,所以工作量极其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随便找一处空旷的雪地,把覆盖在上面的雪全部铲走,直至露出坚硬的冰面,并在适宜位置升起一个火炉,以火炉为中心,再往冰面上覆盖木板用来隔绝温度。

这就是帐篷的地基了,接下来就是承重墙的建造,准备3根又大又长的木头,把木头顶端用绳子捆紧,将其立起来,在木头另一端的落脚处,将冰面凿出一个坑后把木头放进去,这样主体框架就搭建好了。

再往周围不断拼搭木头,每个缝隙都要填满,这样一个圆锥形的帐篷就初见雏形了。这样做既能扛住狂风,下雪时,雪会顺着帐篷滑下,避免出现压垮帐篷的情况。

把由各种动物皮毛组成的巨型帐篷布,用木头撑起来挂在帐篷上,用绳子把所有地方都固定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帐篷内有火炉,所以烟囱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这个东西是有现成的,刚刚从上一个帐篷里拆下来的,直接拿来用就行。

最后在帐篷内捆上一些篷布,把一些没有弄好的地方,重新固定一下,一个涅涅茨人的经典帐篷就完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种帐篷只能勉强在夏季使用,冬季时还是抵挡不住寒冷,他们还会在帐篷内再搭一个帐篷,用来保温。

一个帐篷里面一般会住两家人,他们以火炉为界限,在自己的区域内生活,火炉也是帐篷内的唯一取暖工具,生火做饭全靠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会把由动物毛皮组成的床单捆在帐篷内的木架上,晚上需要睡觉时,直接放下来铺平就可以了,极大地节约了空间。

而支撑涅涅茨人在北极生存下去的秘诀,就是他们养的那些驯鹿,驯鹿对他们来说全身都是宝,肉可以食用,皮毛可以用来做衣服、被子、篷布,而砍下来的鹿茸,还可以卖给其他地区的商人。

而在零下几十度的北极,蔬菜和水果是没有的,而涅涅茨人靠着生吃鹿肉、喝鹿血的做法,来摄取驯鹿体内的维生素,让他们远离败血症的侵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驯鹿肉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加上驯鹿饮食单一,平时的运动量很大,让其肉质更鲜美、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高。

也正是靠着这些方式,涅涅茨人才能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中,安然生存了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