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万物开始复苏,生机盎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

意思是,从惊蛰之日起,桃花之类的花朵陆续开始绽放,春天的万千美态显露出来;二候的时候,黄鹂最早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不停地鸣叫;三候到了,人们看到鸠渐渐多了起来,鹰却变少了,认为老鹰都化作了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鹰化为鸠”是古代人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观察不细致造成的一种误解。

惊蛰时节,附近的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这时候,人们没有看到鹰,而周围的鸠却多了起来,两者大体外形都差不多,所以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当然少不了诗人们的泼墨挥毫,欣赏两首惊蛰诗词:

《秦楼月·浮云集 》范成大

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
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天上云朵聚集,隐隐听到有雷声阵阵,这是到了惊蛰时节了。天马上就要下雨了,鹁鸠这样的鸟类在不停的鸣叫着,道路旁翠绿的杨柳也在随风飘扬。香炉里烟雾缭绕,湿润了罗衫,墙头的红杏浓密,花瓣变得湿润。透过花梢的空隙看过去,有一人独自在画楼伫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寥寥几笔,诗人就给人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惊蛰时节,马上就要下雨了,鸟儿鸣叫,杨柳飘拂,红杏盛开,烟雾缭绕,美丽的画卷里一个人独立,不知道他是在赏景还是在思考,给人无穷的遐想空间。

《闻雷》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闷热潮湿的南方,风霜天气来得比别处要早很多,所以在春天的时候,也比其他地方回暖的时间要提前。在这里,整个冬天都看不会下雪,所以才到正月,就听到了阵阵惊雷。隆隆的雷声,惊醒了地下蛰伏的蛇虫鼠蚁,枯败的草木也都闻雷而动,纷纷冒出了新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五言律诗,最后一句,是整首诗的中心。前面几句,描写了春天的美景,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充满了希望。但是只剩下他乡之客的自己,内心却依旧如寒灰一样凄凉冰冷,表达了当时作者的不如意。

关于惊蛰,大家还知道哪些优美的诗词,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