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公众号“大树乡谈”“大树乡谈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发公众号“大树乡谈”“大树乡谈2022”

两会很重要,大家也很关注,但往往成了看热闹,挺可惜的。读懂两会门槛不低,分享一下小镇的经验。

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然要好好看,5年一次的机构改革也非常值得关注,尤其今年相比2018、2013年整体变动规模要小,但这次特别突出重点行业和领域,按照公开报道的定性“针对性比较强,力度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广,触及的利益比较深”

注意“触及的利益比较深”,按大会日程,3月7日下午将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将听取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但按照惯例不会进行直播。

改什么已经比较明确了:一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二是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机制,三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这在2月28日民主协商会的公开通告中已经明确了,到底怎么改再耐心等几天,3月10日就表决了。

除了大会讨论的议题、报告,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大会期间在各种场合领导的讲话,一是记者会,比如大会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又比如将在明天上午10时举行的“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记者会等等;二是领导参加各代表团会议时的讲话,大会闭幕的主席讲话格外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报告、讲话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事情,而且或许跟普通人关系更加密切,尤其是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那就是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一定不要光看热闹,得去查、去想。

我们常讲要借势,两会备受关注,各大媒体都会投入大量宣发资源,各界关注度也非常高,很多事也会借着两会去说,尤其是企业界,典型的如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以及相关报道。

我们对建议提案的关注重点要调整下。

最近10年代表委员履职有很大提升,提交的建议提案数量激增,按要求,代表委员应该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去研究现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基于客观现实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份成熟的建议提案,应该说清楚前因后果,有现实有理论,还要把改革的方案设计好,这才算完整。但事实上,符合这一要求的建议提案还是不够多,很多建议提案特别简略,结构很不完整,一份建议提案就算把基本的问题说清楚怎么也得三页纸、1000字吧,但有的实质内容才两三百字的,没有现状、没有问题、没有理论、没有分析,甚至连改什么都没有,上来就是建议加强某某方面的工作,怎么加强啥都没说。

这其实有些可惜的,毕竟办理建议提案投入很大,每年建议提案数量很多,比如2022年会议期间代表建议9203件,还包括195件以代表团名义提出的,加上闭会期间的有9349件;政协委员提案也有6千多件。

各相关部门大会期间就需要安排工作人员到各代表团会场听会,从大会闭会开始,就要着手办理,件件都需要回复,这可不是语文考试写800字作文,每一件都必须梳理前因后果,把握政策和工作方向,还要跟代表委员进行沟通交流,复杂点的还得组织进行调研、座谈、征求意见,很多建议提案还涉及多个部门,还得各部门都拿出意见再由主办部门汇总。

如果代表委员一次满意还好,如果不满意还得进行二次回复,还得回应为什么会不满意,等等。

都说公务员多,但起码中央部委人真的不够用,很多人工作强度比互联网的996高多了,回复建议提案得在常规工作之外完成,算起来1个建议提案平均需要用1到2天,从3月到6月起码一小半时间就搭进去了,回复之后也得落实,那时间就另说了。

花费时间、精力不要紧,如果能解决问题那也值了,但遗憾的是,太多建议提案并不成熟,浪费彼此的时间。

当然,不是说建议提案就不行,也有很多高水平的,一看就是下了很大功夫。但有的还是有待提升。

有的跟自己的本职、经历等等毫无关系,一看就知道对这个领域没啥了解,甚至建议提案本身就存在逻辑不同、前后矛盾的问题,指出来的现状和提出来的方案并不沾边。

还有的建议提案针对的问题各种各样,但解决方案特别一致,就是要求政府发钱,至于政府的钱从哪里来,这个领域多发了又该削减哪个领域的支出等等,却不去思考。

比如有代表、委员建议为了鼓励生育,直接给孩子发养育、教育补贴,一直发到18岁,又或者建议免除2024年以后出生孩子从出生到大学的所有学费;还有的建议把博士生每月补贴从3千元提高到1万元,还说算下来50万全日制博士生不过投入50亿。

先说后一个,2021年博士生月起薪平均值也才不过14823元,注意这是税前,扣去五险一金和个税,实际到手也就1.1万,结果提建议所有在校博士生月补贴直接到了1万,注意这种补贴是免税到手的,在校上学的收入都跟工作收入一样了,那还上什么班,不停地读博不就行了。

而且不知道咋算的,50万在校博士,一个月补贴增加0.7万,全年下来应该是增加420亿,怎么就成了只需要增加50亿?搞不明白,当然可能具体建议有一个限制,没看到原文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前一个,提类似建议的太多了,去年人口负增长,跟生育有关的可是大热门,这种建议提案写的轻松,也不会触及一些复杂问题,又能获得社会好评,自然提的就多,但真的合理吗?

就说建议免除2024年以后出生孩子的学费、课本费,直到大学毕业,有几个问题。

第一个:还是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政府可没钱,钱都来自纳税人。可别觉得学费就少,就算一个人从小都读公立学校,全下来也得3、4万,私立的费用更高。

第二个:公平问题。凭什么只免除2024年以后出生的,之前的不涉及吗?动用社会公有资源去补贴部分人,实质是让养不起或者不愿意养孩子的人去替别人养,倒不是不行,可也有个是否公平的问题。

第三个:假如公立的免了,私立的免不免?那私立按照什么费用来免?

就算这些都不考虑,那免除学费、课本费到底能不能起到促进生育的目的?总不能做了这么多,结果还不见效吧?

事实上根本没用,这就是为什么建议提案一定要进行调研,不能闭门造车。

提建议的代表年龄有些大,别说TA那个年代,就说小镇小时候,也没啥课外辅导班等等开销,上学费用确实主要是学费、课本费,上大学奖学金和每月补贴就把学费赚回来了。

但现在呢?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统计,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0到大学本科毕业平均成本为62.7万,注意这是平均,想想看大城市有多少?就说北京海淀那帮卷王,一年光各种课外班就能花大几万,这还算少的。

这还只是养育成本,找工作、买房、其他各种开支管不管?

就算不说钱的事,时间、精力呢?现在生育欲望低,关键是生活、工作压力实在太大,没人敢松懈,自己这么累自然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跟自己一样累。

这仅仅是数据调研,百度随便一搜全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况就算做了也没啥用,国内有一座城市已经按建议做了,甚至做得更多,比如神木市。

早在十几年前就实施12年免费教育,从初中开始提供餐补,十几年前就每天3.5元,还一直涨,高中更多,至于每天免费的牛奶、鸡蛋更别说了;如果在本地上大学,学费全免,在校生每学期生活补助、营养餐补助一千多,还提供很多奖学金,有的专业直接安排当地国企工作;家庭困难的,从小学就能申请生活费,当地看病报销比例也特别高。

这待遇算得上一步到位了吧,那生育率提上去了吗?

不妨对比下该市和所在省、全国的出生率,2021年该市出生率是0.85%,所在的陕西省平均是0.79%,全国平均是0.75%,考虑到神木市本身就是发展比较好的城市,这个效果不能说特别有效。

当然,肯定有效果,如果有无限财政那花了也就花了,但问题是我们没有,每一分钱都得想好去处。

思考下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到底行不行得通,本身就是对自己的锻炼,这是一个好处。

还有一个不太容易关注到的好处,那就是从建议提案里推测今年的行业趋势。

比如看行业龙头企业代表、委员提与本行业有关的建议提案,尤其是对比过往,再结合政策、行业去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小镇对能源特别关注,通威在新能源领域的地位不用说了,那是硅料的龙头股,在中国光伏供应链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22年位列中国500强第217名,还首次进入全球500强榜单,名列第483名。

2023年,目前报道的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有两个建议,一个是建议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另一个是关于支持硅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三个建议,建议优先保障硅能源产业用电需求,不纳入有序用电范围,建议硅原料及产业链各环节能耗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建议提高硅能源产业零碳、低碳能源自给率,就是允许自建光风电站。

光看建议本身并不够,得对比往年。

今年提的建议,建设抽水蓄能在2021年就提过了,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提高能源自给率在2022年也提了,2022年提的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建议,也提了三个建议措施: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引导电动汽车成为电网储能终端、提高能源自给率。

对比下2022年和2023年的建议,就会发现主体结构大体相似,属于持续跟进的核心建议,唯一区别是今年的第一项就是“优先保障硅能源产业用电需求”。

硅料生产电力成本极高,基本上电力成本占三成、原料成本占五成、人工杂费占两成。

通威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在四川,还有安徽的合肥。相信大家还记得去年疫情期间,外地省份向四川发函希望提供电力倾斜的事,四川以水电为主,特别容易受水量、季节影响,去年7、8月就受高温少雨影响,水电发电锐减50%,硅料、硅片及电池片全部停产停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定要明白,建议提了,不代表一定就能办,更不代表马上就能解决,现实可不是小说、电视剧,一个抖机灵就能把常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给解决了。

聪明人、能人太多了,好解决的早就解决了,能多年解决不了,需要年年提的,那都是大麻烦、大难题,需要系统性解决的。

就说四川能源结构和供应问题,四川能不想解决吗?缺电早就是老大难问题了,而且随着四川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压力越来越大。

夏季用电高峰,保民生一定是第一位的,不可能对用电大户的硅料生产不采取限电措施,这是客观条件的限制。现在同为水电大省的云南已经在限电了,限电持续时长尚未确定,部分电解铝企业已经接到了自2022年9月以来的第三轮限电通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会不会影响到四川呢?

所以,刘汉元提这件事,很清楚短期内解决不了,平时早就提了不知道多少次了,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肯定想了不知道多少办法了,但还是在两会期间提,就得考虑是不是借势发出信号了。

比如提醒全行业做好硅料价格上涨准备,假如今年夏天又面临缺电问题,硅料生产肯定会受到限制,价格上涨可能难以避免,作为硅料龙头企业,有义务向全行业预警,提醒组件等下游企业做好准备。

这是第一点,还有第二点。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第三年,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要完成光伏装机任务,前两年受成本、技术等多种影响,分布式光伏建设进度很快,但集中式光伏新增装机占比一直在下降。

2020年集中式光伏电站32.68GW,分布式15.52GW;

2021年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装机25.6GW,分布式29.27GW;

2022年集中式光伏电站新增36.29GW,分布式51.11GW。

注意装机占比,集中式占比从2020年的68%,掉到2021年的46.64%,2022年更成了41.52%,这就意味着从2023年开始,集中式光伏电站必须加速推进,而集中式主要是由五大发电集团完成,光国家电投“十四五”光伏装机目标就是80GW。

之前建得慢,核心原因就是硅料价格太高,不经济,今年好不容易看着硅料价格下降了,那如果夏天缺电,肯定会影响电站建设,这也是在提醒五大发电集团以及相关国资做好准备

还有很多成熟、现实的建议提案,一定要好好琢磨,可别光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