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迫卷入,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为平城宫的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意外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全书就是一本政权倾轧史和杀戮史。皇帝老子杀太子,太后杀皇帝、姐姐杀妹妹、哥哥杀弟弟、权臣杀外戚,外戚杀权臣……没有温情脉脉,只有你死我活,谁也不得善终,谁也别想笑到最后。纷绕绕你方唱罢我登场,下场时刻就是死亡来临之时。多么黑暗,多么扭曲,多么残暴!而王钟儿这样的小人物因为不在权力场中心,反而长寿。

《漫长的余生》,从书名的副标题上看,讲的是一个普通北魏宫女的故事。这个宫女本名王钟儿,出身于南朝刘宋一个低等士族。因为刘宋内部政治纷争,死了丈夫,被掠入北魏宫中做了个普通宫女。时年30岁。

她86岁去世,在北魏宫中一共56年。背井离乡,家破人亡,这56年,就是她“漫长的余生”。

一般来说,这种历史上的小人物,我们无从知道他们的命运,更无从感受。但幸运的是,由于获得了高级宫女的地位,王钟儿留下了一碑墓志。

可能由于自身出众的服侍能力,王钟儿先是服务于一位昭仪。获得能力上的认可后,她机缘巧合地跟随一位名叫高照容的贵人。这位高贵人当时刚刚怀有皇帝子嗣。根据罗新老师推测,应该是高照容怀孕不久,王钟儿就被派来服侍她,并一直保持了十几年的主仆之情。

高照容后来生下了皇子元恪,王钟儿自然也和这位皇子有了深厚的关联。

北魏前期有个令人毛骨悚然的传统:子贵母死。当某位皇子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时,其生母就要被处死。虽说本初的原因是制约皇太后的权力,但这种制度后来被人利用,反倒成了斗争倾轧的手段。

王钟儿在北魏的生命历程中也经历了这样残酷的事件。幸运的是,高照容生的皇子元恪,在诞生时仅比另一位皇子元恂晚了不到一个月。后者作为长子被立为太子,他的生母林氏被处死。而高照容暂时躲过了一劫。

高照容因此多活了十几年,但最终还是难以抵挡命运的车轮。十几年后,在北魏朝廷(或者说是后宫)的内部纷争中,太子元恂被废诛。元恪成了继承人选。而在此时,高照容在从平城赴洛阳搬迁的途中被杀,推测罪魁应该是当时权倾宫闱的大冯皇后(她的斗争对象是她妹妹小冯皇后,这一节就不多说了)。杀掉高贵人,大冯皇后既能除掉未来潜在的竞争对手,又可以名正言顺成为元恪的皇母,在其即位后继续掌权。当然,大冯没过两年就失势了,这是另话。

王钟儿的命运再次改变。作为追随高照容的宫女,她不得不出家为尼,法号慈庆。当年她57岁,距离她86岁去世,还有30年。“漫长的余生”仅仅过了不到一半。

洛阳城里青灯古佛下的慈庆,过的并不清贫,更不简单。后来登基的皇帝正是高照容的生子元恪,即北魏宣武帝。慈庆获得了足够的尊重,甚至在一些特定时刻还专门被委以重任——照顾孕中的胡氏(即后来权倾朝野的灵后胡氏),生下元恪唯一的皇子,后来的孝明帝元翊。在慈庆/王钟儿临终时,元翊还专门来探望,足见几代皇族对这位老宫女/保姆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