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诺”,承诺,在“公众双眼”的帮助下保持一致 | 模糊谈判力 第八十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58篇推文。

全文共1875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引言

1引言

弗雷德-德卢卡,是世界知名连锁快餐店“赛百味”(Subway)的创始人和CEO。

他在1990年时,在全球各个国家开出了将近5000家赛百味门店;

这个成绩已经相当让人称赞了,但弗雷德并不满意。

他在赛百味的纸巾上,印上了一行字

到了2001年,赛百味要开满一万家门店!

这相当于弗雷德向大众公开了自己的想法,尽管这仍是一个听上去遥不可及的想法。

很多人对这个做法不是很理解;

好吧,就算你有很大的野心,想要把分店开满全世界,可这和我们消费者有什么关系?

你大张旗鼓地把这个目标印在纸巾上给所有人看,有啥必要?关我们什么事?

这个质疑有道理。

弗雷德自己对此的解释是,

我把这句话公之于众的目的,就是借用公众的双眼来见证,这是一个“公开的承诺”。

这所谓的“公开承诺”有用吗?

今天,赛百味在全球111个国家已经开设了超过45000家门店,远远超过麦当劳和肯德基。

看上去,弗雷德的“借用公众双眼”的办法,似乎有可取之处。

我自己的身上,也有类似的经历。

大约从六年前,我开始跑步,每天跑半小时,4到5公里,跑步机或室外;

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已经跑了2174天;

我自己也惊讶于这个结果,甚至好奇自己是如何做到的;

仔细一想,有一个很关键的行为在帮助我这么做,那就是,

每天把跑步的记录,发在朋友圈,并写下一个“跬步”。

看上去,我也和弗雷德一样,借用了“公众双眼”;

一个“公开的承诺”,似乎有着不一般的说服力?

2公开承诺

2公开承诺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这一篇依然在介绍“七字说服力”的最后一个字,“诺”。

所谓“诺”,承诺也,也可以理解为,

人,有想要和自己保持一致的天性。

在本系列过去的文章里,我们聊了大量的有关“诺”字的说服力;

一个行为,一个声明,甚至是一个签字,都可能作为一个“承诺”,成为支配你后续行为的力量。

今天要聊的是,这个“承诺”如果是伴随在“公众双眼”的注视下,“诺”字展现的威力将会放大。

还记得我们曾介绍过,“诺”字发挥作用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我们想要和自己保持一致;

二,我们想要在别人的眼中,保持一致。

“公众双眼”的加持,就是属于第二个层面的影响力。

弗雷德想要把门店开到1万家,于是他对自己做出“承诺”,试图通过“诺”字来影响自己;

但他又担心说服力不够,怎么办?

放大它!把这个“承诺”印在纸巾上,让所有的人都看到!

类似的例子还有,美剧《行尸走肉》中的男演员,欧文-托马斯,在纽约时报专栏中写道,

我下载了一个减肥App,它让我成功减重37公斤!

欧文提到的App是一款常见的健身社交软件,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把使用者的“减肥效果”公之于众,展示在社交圈里,让所有的朋友都看到。

据该软件统计,“把减重过程公之于众”的做法可以提高50%的减肥效果。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众承诺”。

3减肥

3减肥

2010年,美国查普曼大学的心理学家,普拉尚特-奈尔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对象是,减肥中心的211名女性,年龄从20岁到45岁不等;

实验目的是,观察这些减肥女性在不同的“承诺”行为下,所表现出的减肥效果有何不同;

实验对象被分成三组,

第一组,无承诺组(对照组),没有任何“承诺”行为;

第二组,短期公开承诺组,奈尔教授会把这个组中的减肥者给自己制定的体重目标,记录在纸上并让她们签名,然后公开展示在大门口的公告栏上,放置三个星期;

第三组,长期公开承诺组,奈尔教授会把该组减肥者的体重目标,记录在纸上并让她们签名,然后同样公示在公告栏中,但放置时间是整整十六个星期;

让我们看看这三组实验对象的减肥效果有何不同,

(No PC - 无承诺组,Short-term PC 短期承诺,Long-term PC 长期承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上图,无论是第八周、第十六周,还是第二十四周,无承诺组的减肥效果都是最差的;

在第八周和第十六周,短期公开承诺组的减肥目标的完成率都接近100%,长期公开承诺组更是超额完成目标(达到102%!)。

“在公众双眼下承诺”不仅有效,而且这个行为的持续度越长,它的说服力越持久。

(相关实验见:Public commitment as a motivator for weight loss,By Prashanth U. Nyer, Stephanie Dellande,Psychology & Marketing, Vol. 27(1): 1–12 (January 2010) DOI: 10.1002/mar.20316)

这样看来,跑了2174天的我,更应该感谢并不是自己,而是我朋友圈的这些见证者。

4小结

4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都是“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诺”,“承诺”的本质,是对“战Vs逃”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战 Vs 逃(做Vs不做),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寻找决策动机;

当“动机”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诺”,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让人对“承诺”保持一致的感受越强烈,“诺”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八十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