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历史珠玑】原创,欢迎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1934年,是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一年。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开始踏上长征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征,其实是我们后来叫的名字,当时并没有这一说法。那时,谁也说不清该怎么走,该往哪里走?

如何才能突破蒋介石的层层封锁,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成为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人面临的难题。

1934年10月,摆在红军面前的第一道封锁,就是陈济棠的粤军。

是该和他们硬拼,还是想办法争取他们让道呢?毛泽东在一夜深思熟虑之后,选择了后者。

毛泽东为什么这么有自信,能够预知陈济棠粤军能够给我们让路,放我们过去呢?

当然,这正是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如果没有对形势深刻理解与分析和对敌人的了如指掌,毛泽东是不可能想得出这一奇招的。

不过,1934年的毛泽东因为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挤,并不在红军的决策核心之中,但他对于红军的前途的思索,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人都知道,毛泽东最善于 “利用矛盾,各个击破”,这一理论是蒋介石一辈子也学不来的。

毛泽东认为,面对拦路在前的陈济棠粤军,如何利用矛盾,各个击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利用矛盾,得先知道矛盾。而毛泽东对于陈济棠可谓是了如指掌,他的小心思、小九九都在毛泽东掌握之下。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1934年7月毛泽东在粤赣省委所在地会昌留下的千古名篇。

也就是在会昌的那段时间,毛泽东想到了对付陈济棠的办法。

那天夜里,毛泽东与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何长工住在一起,笑着对他说:“这里面有大文章可以做,敌人一定会给我们让路的!”

毛泽东所说的大文章,其实就是“陈蒋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济棠是广东的大军阀,他的核心利益不过是想要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他的“广东逍遥王”。

而且,此前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陈济棠还曾三次通电反对蒋介石,他深知蒋介石为人奸诈,反复无常。

因而蒋介石对陈济棠也是怀恨在心,一直试图想办法消灭他而后快。蒋介石以镇压十九路军为借口,陈兵闽西南,就是为了借机消灭陈济棠部。

而且,蒋介石还是用重金收买陈济棠的部下,意欲使粤军内部自相残杀,陈济棠对蒋介石此举极为不满。

陈济棠也知道,蒋介石命他拦截红军,实际上就是一石二鸟之计,但蒋介石是南京国民政府领袖,陈济棠也只得唯命是从。

他虽然派兵围堵,但其实并不是真的为蒋介石卖命,而是做做样子。

这便是毛泽东所说的大文章。的确,陈蒋矛盾是红军突破第一道防线的有利因素,而毛泽东早就看穿了这一切。

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有非凡的领导力之外,能够洞察一切信息,找出有利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毛泽东向何长工详细解释了他的分析之后,何长工茅塞顿开,“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大学问呢!”

了解了陈蒋矛盾之后,为了确定陈济棠只是在做做样子,我军做了一次佯攻。

果然,陈济棠表面上摆出继续进攻的架势,但其实并没有投入太多兵力和武器,以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陈济棠在战场做样子,在蒋介石面前可是真刀真枪。他仗着对红军的进攻,开口向蒋介石要军饷,结果蒋介石看出了他的心思,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他“借寇自重”。

这下,陈蒋矛盾可就彻底闹翻了。而我军的机会也就来了。

根据进一步掌握的情况,毛泽东以深邃的战略眼光提出:“要善于利用陈蒋矛盾,粉碎围剿,壮大自己的力量,但同时也要小心,军阀毕竟是军阀。”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要向陈济棠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宣传抗日救国,自己人不打自己人的道理,这样才能利用矛盾,壮大自己。”

毛泽东对于局势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是超越常人的,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的把控也是非常娴熟的。毛泽东这一系列分析和判断,为后来我军和陈济棠的谈判成功,奠定了决定性的思想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10月,何长工受周恩来委派,携带着朱德亲笔书信,前往与陈济棠谈判。

在谈判过程中,何长工牢记毛泽东的嘱咐,巧妙地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达成了谈判协议。

协议内容对我军非常有利,主要包括:就地停战,取消敌对;互通情报,解除封锁;互相借道,不设阻拦等。

这个协议是毛泽东巧妙利用敌人内部矛盾,通过举行谈判,达成的结果,这是建立统一战线思想的一次伟大胜利。

于是,红军很顺利地通过了第一道封锁线。把蒋介石苦心经营的封锁网撕开了缺口。

接着,红军又轻松地突破了第二、三道封锁线,红军的伟大长征之路,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参考文献:

殷一博.论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历史贡献[J].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