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崛起。

过去几十年可望而不可及的“文化输出”,如今正变的唾手可得。

东南亚满屏幕都是中国电视剧。

欧洲人张口就能唱《一剪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甚至还有国外男粉丝亲手打造菜刀要送给李子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在风光背后,依然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国人:

那就是中国的商业大片,为什么始终无法做到像好莱坞一样全球通吃?

一开始,人们发现是因为钱不够。

商业大片依赖大场面与特效,因此需要充足的预算保障。

23年前,上海电影制片厂背靠刚刚成立的国家数字特效基地,曾拍出了新中国第一部CG特效大片《紧急迫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紧急迫降》

虽然纯电脑绘制加上模型特摄,让人眼前一亮。

但相比同时期的美国电影,它们依旧不像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比如同一年美国拍摄的《完美风暴》,数码生成的滔天海啸就是彼时中国CG特效无法逾越的高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一年美国拍摄的《完美风暴》

90年代,国产电影有千万投资已算大片。

可换算成美元,只有区区几百万。

2002张艺谋的《英雄》投资2亿多,放到好莱坞也只是一个中小成本的制作体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本曾经是制约中国商业大片走向国际的最大障碍。

后来,我们钱多了。

乌尔善的《封神》三部曲号称投资30亿人民币,拍《指环王》都够。

《流浪地球2》制作加宣发,也远远超过1亿美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封神》

然而并没什么卵用。

2022年底,美国电影《阿凡达2》在中国内地取得了16.89亿人民币的票房。

几个月后,同样是科幻大片,中国的《流浪地球2》却在北美仅拿到500万美金票房,按现有汇率算,不到3500万人民币。

二者差距宛如鸿沟。

甚至都不如同期上映的印度电影《普什图人》首周末688万美元的票房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中国内地商业大片在北美的票房天花板,至今依旧属于21年前《英雄》的5371万美元记录。

为什么我们的商业大片,就是无法征服除本国之外,包括欧洲、北美、日韩在内的几个世界主流电影市场呢?

自人类发明电影以来,大体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叫做艺术电影。

比如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

全片内容几乎是: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大风吹,大风吹。

重复而“枯燥”,没几个人能看得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比如经典科幻片《2001太空漫游》。

天马行空的“故事”,沉闷与牛逼双飞。

这些电影是用来负责探索电影艺术与技法的。

所以绝大多数普通观众看不明白,自然也不会对它们产生太大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1太空漫游》

而另外一电影,则被称作商业类型片。

希望看的人越多越好。

比如新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以及施瓦辛格开着战斗机轰摩天楼的《真实的谎言》。

它们通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招式来吸引观众:

一是大场面层出不穷,特效拉满,极大满足猎奇心和刺激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真实的谎言

二是宣扬自己的主流价值观,赚取最大共情,影响更多人走进影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独立日》美国总统号召对抗外星人

简单讲,商业大片属于一种大众文化产品。

具有潜移默化影响公众思维乃至生活方式的作用。

一个著名案例,刺杀美国总统里根的凶手约翰·欣克利,当年正是模仿了电影《出租车司机》男主角的刺杀行为,才做出这个“大胆举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会对院线电影采取“核准制”而不是“注册制”的重要原因。

因为电影的潜在影响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都大,不“滤”一下,很容易看出问题。

由于商业类型片最核心的作用,是价值观传播,影响观影群体。

所以要想价值观传播效率高,就必须尽量与最多的观众建立共情。

恰好,好莱坞电影深谙此道。

他们通常把自己的价值体系,包裹在一个最具人类普遍共情的外壳下,扔向全世界。

而且一扔一个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勇敢的心》

就像《流浪地球2》与《阿凡达2》的差别有多大?

相比好莱坞同类电影,《流浪地球2》拥有更张扬的民族情绪,更匹配当下中国民众积极参与世界事务的心理诉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2》

透过国外烂番茄网一些专业影评人的差评就可以看到。

部分老外对影片中一点即燃的“战狼情节”颇有微词:

“强硬的民族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流浪地球2》也更强调集体价值观,个人对集体(人类、国家)的牺牲与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流浪地球2》

好莱坞电影则强调个人价值,个体牺牲往往与家庭和亲情挂钩。

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同样是牺牲自己拯救全人类。

《流浪地球2》那段50岁以上各国航天员引爆核弹的戏,是大义凛然,最纯粹的的牺牲,非常高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好莱坞电影《绝世天劫》里,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男主角,虽然最后也是牺牲自己引爆核弹拯救地球。

但在这层弧光之上,还多了一层他作为父亲,替换“女婿”赴死,成全女儿的个人“杂念”。

也正是这个“杂念”,让他更像普通人而不是伟光正的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绝世天劫》

同样,《阿凡达2》的注脚也是家庭亲情。

男主角杰克甚至为家人“抛弃”了整个部落。

种族之间的战争,最后也投射到了两个“家庭”之间的战斗上。

虽然家长里短很俗套,但动机多数人都能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阿凡达2》

包括《绝命毒师》这种中国主流价值观可能认为三观不正的美剧。

男主从化学老师到顶级毒枭,犯罪与私欲也是嫁接在家庭因素上的,有一个共情的支架:

他因为身患癌症,舍命一搏希望给家人留下大笔生活费、学费。

这种由个人价值延伸出来的家庭、亲情,往往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同情与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剧《绝命毒师》

另一个例子,是《战狼2》和《壮志凌云2》,中美两国的军事题材大片。

二者故事结构很像。

都是孤胆英雄,都有一段不堪回首深埋记忆的痛心往事。

最后也都通过军事任务完成了落魄英雄的逆袭与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壮志凌云2》却把美军宣扬的价值观,隐藏在了男主角的情怀与个人悲情身后。

先立住角色,再利用观众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来代入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战狼2》就缺这样的巧劲,价值观表达过于直白。

把男主角的个人魅力,局限在武力值爆表和烘托民族情绪上。

“男人跟我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战狼2》

所以,我们的商业大片很难占领海外市场,并非价值观不正,相反我们的价值观比绝大多数国家同类电影都正。

但是,好莱坞在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时,更讨巧,更隐蔽,更潜移默化。

他们先找到人类最大的共情,再把观点嵌入其中。

就像《流浪地球2》与《阿凡达2》相比。

前者虽然令人感动,但是观众很难从主角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后者则把视角放很小,让观众更能代入角色。

如果还不明白这个差别,我们可以看看今年突然爆红的张颂文。

过去反腐剧、扫黑剧里的反派基本都把一个坏字写在脸上,俗称脸谱化。

似乎他们天生恶贯满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罚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狂飙》

然而高启强从任人鱼肉,到草根崛起,相比伟光正的正面角色,反倒是更能激发观众共情。

看过的人都可以想想:究竟是安欣和我们普通人的共同点多,还是高启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狂飙》

这就引出一个中国影视作品长期以来的痼疾——不注重角色的复杂性。

往往英雄没有瑕疵,坏蛋没有优点。

最极端的例子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样板戏”,好的纯粹、坏的绝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人性复杂,是人就有多面性。

简单处理角色和故事,很容易让情感变得——空洞。

最后延伸到我们的商业大片上,就不太容易在世界范围内唤起观众的共情。

你看同样是真实故事改编的机长空难题材。

《萨利机长》叙事和情感共振上,明显比《中国机长》高一个段位。

甚至连电影名你都能看出之间的价值取向差异,都是“机长”,一个被冠以国名,一个是机长本尊名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大众文化产品有输出价值观的作用。

可是一味高举高打“强行灌输”并不见得高效。

都说电影是现实生活的镜子。

这种过于功利,流于形式的文化创作方式,是不是也值得我们全社会反思一下:

非黑即白不是真相,一体多面才是本源。

只有抓住人类文明的共情,中国的文艺作品才有机会在全球拓展更大的舞台。

实现我们“软实力”真正意义上的大跃进。

文/波鲁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