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之争由来已久,开始之时是黄梅戏起源之争,这两年,在某地一些人物的鼓动下,又变成了黄梅戏归属之争。

众所周知,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起源、诞生、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地区,50年代,“戏曲三改”时期,安徽将本地的地方戏曲命名为“黄梅戏”,后经过安徽艺术家们辛劳努力,黄梅戏成为了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在湖北黄梅,也有一地方戏曲,据1984年《黄梅县志.文教卫生志》载:“黄梅采茶戏,简称‘采茶’,俗名‘采子’,是湖北省优秀地方剧种之一”;1984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手册》载:“黄梅采茶戏,原名‘哦呵腔’”在该书的“湖北省外来戏曲剧种简况表”中,明显将黄梅戏列为“外来戏曲剧种”,形成地区:安徽,至1961年湖北省只有黄梅戏专业剧团1个。1991年湖北黄梅县文化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黄梅采茶戏志》,2013年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委会出版了《黄梅采茶戏》,1993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湖北卷》明显将“黄梅采茶戏”列为湖北地方戏曲剧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可以看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是安徽地方戏曲剧种。而湖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黄梅采茶戏”。这也足以说明,黄梅戏与黄梅采茶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戏剧剧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些年来,某地由于利益。抛弃本地的地方戏曲剧种,打着所谓的“发源地”擦边球。继而将“黄梅戏”列为本地的地方戏。甚至建起了本地“黄梅戏展馆”,但里面陈列的都是关于“黄梅采茶戏”相关的资料。一个连自己老祖宗留下的戏曲文化遗产都可以抛弃的地方,还有什么诚信可言?这是典型的文化不自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着文化的旗号,无非是为了招商引资给自己脸上贴金,但是这种抛弃自己本地文化,而将他地的文化遗产据为己有的行为。会被投资者认为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主管部门的诚信分在投资者心中会大打折扣。在这个讲究诚信的社会里,某地此种行为,会使投资者三思而后行!请某地不要步入当地清朝县志记载的“恶名难治”的后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