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6日,日本东京。

冬夜寒冷的大街上,冷冷清清。

唯独公交车站狭窄的座椅上,有一个小小的身影。

她一动不动、安安静静地坐着打盹,仿佛一尊雕像,任由车站广告牌的光亮,照映着她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不知道,就在不远处的黑暗中,一名身穿格子衬衫,蓝色外套,戴着鸭舌帽的男人,悄悄将一块石头装进塑料袋。

他装作若无其事,从车站前面路过,一趟、两趟、三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后,在凌晨4点,他再次路过车站,靠近打盹的女子,将袋子猛砸向她的头…

女人倒下了,她的生命停在了这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初,这只是一条不起眼的社会新闻。

但随着警方的调查,媒体的报道,人们逐渐了解到死者的信息…

她叫大林三佐子,64岁,原本是超市里的试吃推销员,因为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她失业了…

差不多从那时起,她总是在凌晨时分,最后一班公交车收车之后,来到幡谷原町公交车站,坐在一张二十公分宽的椅子上,低头睡觉。

直到黎明时分,第一班公交车进站前,匆匆离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世时,她留着齐耳短发,衣着整洁,完全不像流浪者。

但她的钱包里只剩下了8日元(相当于人民币4角),一部欠费的iPhone4、一张过期的驾照、装满了换洗衣物的行李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发5天后,凶手到警察局自首。

这个46岁名叫吉田和人的男子称,他家就在车站附近,女人每天晚上出现,让他觉得很碍眼,很不爽,所以“想让她吃点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仅仅因为看对方不顺眼,就要取人性命…

现实的荒诞令人绝望,而更让人难过的是,男人的恶行只是最后一根稻草,早在这之前,三佐子已经穷困潦倒,被逼上了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的遭遇,令无数普通人唏嘘不已。

她去世后,幡谷原町公交车站堆满了花束。

诗人为她写下哀悼诗句:

数了几次,身上的钱还是八块钱,

这样一来连糖都买不到。

如果你买不到任何东西,它就等于零。

八块钱从来都不算钱,

那我算是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走上东京街头,举着标语牌抗议:

“不要对无家可归者使用暴力。”

“不要忘记大林女士,因为‘她就是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个月后,NHK推出了纪录片《事件之泪:流落至公交车站,一位无家可归的女性之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根据三佐子经历改编的电影《在公交车站直到黎明》上映,引发了广泛关注,并获得日本最具权威电影的奖项“日本电影旬报”公布的“年度十佳”第三名。

铺天盖地的报道和影像材料,帮我们拼凑出三佐子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6年,大林三佐子出生在广岛。

她外貌甜美,活泼爱笑,家境中等,假期可以到东京旅行,去涩谷的百货大楼买漂亮衣服。

学生时代,她梦想长大成为一名播音员或者声优。

20岁时,还在读大学的三佐子,报名加入了广岛当地的剧团,并参演了不少音乐剧和舞台剧。

她喜欢钻研各有难度的角色,对表演充满了热情。在剧团的小册子上,她的自我介绍中写着:“我喜欢蓝天、白云和红樱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后,三佐子在婚庆公司做了三年婚礼司仪,还曾经设想过,要自己开公司。

27岁那年,三佐子结婚了,并和丈夫搬去了东京。

但婚后不久,三佐子就遭到了丈夫的家暴。

三佐子果断选择分居,然后离婚,这段婚姻最终维持了一年多,没有小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婚后,她在东京找到了一份计算机相关的工作,但高强度的工作令她精疲力尽,最终因无法忍受而辞职。

但这时,她已经30岁了,工作越来越难找。

好不容易,她才在东京的一家超市找到酒水饮料推销员的工作…

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三佐子渐渐成为了这个社会最底层的打工人…

演艺梦想早就不想了,她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想摆脱困境,过上不为吃穿发愁的生活。

三佐子外向开朗、充满干劲,但依然无法改变工作不稳定的现实。

此后的二十多年中,她只能找到劳动派遣制的工作,既不涨工资也没有升职机会,说不定什么时候合同就被中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2017年开始,同事们发现三佐子开始提着行李来上班。

原来,她每个月的工资只够勉强交房租和水电费,最终因为拖欠房租,被房东赶了出来。

这一年,她60岁。

失去住所的三佐子,下班只能到网吧过夜,但每天她依然在公共厕所搞定个人卫生,化好妆,换上干净衣服出门。

她从没有放弃好好生活,她多次向公司提出多增加工作,想攒钱恢复到正常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线下超市推销员的工作几乎全军覆没。

64岁的三佐子失业了。

她生前的同事回忆,最后一次见她,是2020年1月:

她在超市做推销,那么热情地招呼小男孩喝饮料,孩子挥手对她说“再见”,她就站在那里,笑着向男孩挥手,直到男孩从她视野里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疫情影响,大量超市、网吧关停,三佐子没有再找到工作,也失去了有瓦遮头的歇脚处…

没有人知道,那个春天之后,她都经历了什么。

我们只知道,在生命最后时刻,她坐的那张椅子,铁皮的,不到20公分宽,在寒冷的冬天夜晚,蜷缩在这样的椅子上,那么冰冷,怎么可能睡得着?她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疑惑,她为什么不求助呢?她没有亲人朋友吗?怎么就沦落到这个地步了呢?

事实上,三佐子在去世前已经有10年没有回过老家了,她的母亲和弟弟,仅仅在逢年过节收到她寄回来的贺卡。

而从2017年她开始流浪之后,家人不再收到她的贺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佐子曾经联系过东京的救助机构,但没有领到低保。

因为领低保需要联系家人确认情况,独自在外打拼的她,可能不想让家人知道,自己穷困潦倒,流落街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交车站过夜时,有路人想要提供帮助,给她夹克、围巾,三佐子也是总是低着头拒绝。

即使已经走投无路,她也要维护那份自尊。

这几十年里,她在东京拼命打工,每天站七八个小时,但很多时候,人无论再怎么拼命也很难爬出困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佐子的一生,仿佛浓缩了都市女性的各种困境。

如果,她没有被家暴,另一半爱她支持她…

如果,计算机工作不是那么辛苦,公司没有那么压榨员工…

如果,社会不歧视30多岁的女性,能给她和男性一样多的工作机会,更平等的待遇…

如果,哪怕做着最底层的工作,也有机会晋升,有机会加薪,被炒了也能拿到可观的赔偿…

如果,房租没有那么贵…

如果,社会没有那么强调“不要给他人添麻烦”“人穷就是因为懒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生活在大城市的个体,不是那么“原子化”,邻里、同事之间不是那么互不关心…

如果,新冠疫情没有到来…

在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情况有一点点改善,哪怕有一个人能真正走进三佐子的生命,悲剧就不会发生。

只可惜,现实没有如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佐子的故事,让我想起去年春天上海疫情爆发初期,那位带着小狗在红色电话亭里生活了一个月的女士。

女人来自山东,70后,本科毕业。来上海20多年,因为疫情原因,没有租到房子,从去年小年夜开始住电话亭

4月初,黄浦区实施封控管理,她就住进了海华小学附近的一间电话亭。

每天早上,不到六点她就离开电话亭,晚上10点以后再过去,然后眯几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电话亭附近有一个插座,可以煮开水,女人就自己做面条吃,再弄点儿自己带的豆瓣酱。

没地方洗澡,她就拿两个桶烧点水,帮小狗洗澡,自己简单洗个头。

后来,随着海华小学成为隔离点,女人被劝离电话亭。曾有人安排她前往救助站,她不去,也给她找了宾馆,她也不去。

4月29日凌晨,她带着她的狗,在雨夜光着脚离开了,不知所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后来有媒体联系到她,她对记者说:我建议你晚上7点以后,沿着黄浦区的街道走一走,看看市井当中的普通老百姓、外地人,或上海人,你会觉得他们比我有采访价值。

是啊,疫情之下,一波又一波的隔离,沿街的小吃店开了又关,多少公司倒闭,多少人失业,交不起房租,还不上房贷…

普通人是那么脆弱,战战兢兢工作,老老实实攒钱,不敢冒险,不敢放任,但即使这样,也扛不住时代的风浪…

战争、瘟疫、经济危机、延迟退休、老后破产、年龄歧视、性别歧视…每一个浪过来,多少个体就此被淹没,发不出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NHK的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令人唏嘘。

三佐子为什么选择公交车站休息,一位同样有流浪经历的女士猜测:

这里相对于其他地方要亮一点,还有人流,这大概让她稍微感觉到“我还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真的很孤独啊,如果在这里,感觉会好一点吧…

她只不过想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表面上看,我们的社会在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比100年前强太多了…

但实际上,这个社会依然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爬上金字塔顶端的人,不会回头看看那些在底层挣扎的弱者。

普通人的绝望和焦虑,从未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