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之伟被查

“不用多久就要吃牢饭的!”

去年9月初,有网友在一条有关隆力奇的新闻下义愤填膺。

仅仅过了三个多月,这句话就应验了。

前段时间,多家媒体披露隆力奇董事长徐之伟,在1月12日被苏州警方取保候审,原因是涉嫌非法集资。

随后又有媒体爆料,其广州的亚洲区运营中心已经关门大吉,外墙上的“隆力奇”三个大字也被人给被刮掉了。不过这并没有影响徐之伟过年给大家发祝福视频的心情,更不影响他继续在直播间里带头卖货。

现在的隆力奇,早就没有了日化巨头的美名,更多的是和“传销”“坑人”“大忽悠”这些词牢牢捆在了一起。董事长在短视频里吆喝卖颈纹棒,“没有效果你来找我”,而被“加入隆力奇,一月买车,半年买房,一年迎娶白富美”忽悠瘸了的人,则在网上控诉怒骂,这一幕太魔幻现实了。

从报道内容来看,2015年-2018年,隆力奇公司巧设名目,用众筹和股权的名义,在全国范围内向公众吸收存款7亿-8亿元,最终因资金链断裂无法偿还,而被投资者长期投诉举报,今年1月被苏州警方立案侦查。

徐之伟出事的同一天,隆力奇两家相关投资企业的1.5亿股权也被苏州公安局经侦冻结了。

去年5月,市监局主管媒体《产品可靠性报告》就公开点名,批评徐之伟带着张俪、华少、范明等明星发布涉嫌违规广告。消费者购买了隆力奇除螨、止痒的沐浴皂液后,不仅没效果,反而又痒又疼,被迫去了医院。事后经查证,这款被徐之伟吹上天的产品,连化妆品生产许可证编号都没有,而且检测报告显示,该检测针对的是布料里的螨虫,而不是皮肤。如今这款沐浴皂液在隆力奇官旗依然在售,月销达一万瓶以上。

眼下,在隆力奇的抖音官旗里,基本每天都在直播带货号称可以淡化法令纹、颈纹的产品,徐之伟此前也卖力宣传过,“大家可以看到,我的颈部还像年轻人的颈部。”被网友无情讥笑“请先把美颜关了。”

年过古稀,却带头违规卖货,这和他曾经多次获得过的“中国十佳诚信企业家”的称号实在不搭。

如今在各大超市里转一圈,隆力奇的产品要么被放在不起眼的位置,要么干脆没得卖。这种巨大的割裂感,让人很难再回想起隆力奇也曾是有过爆款神仙单品,徐之伟亲自给员工洗脚,甚至每年两次给员工发奔驰、宝马的辉煌时期。

一家发展了37年的老牌国货,不好好卖护手霜、蛇油膏,非要走偏门,成为打鸡血似的洗脑传销的化身,很多人对隆力奇的情感滤镜碎了一地。

蛇王崛起

徐之伟属蛇,1953年出生于江苏常熟市辛庄镇界善村,该地据说在上世纪60年代,就靠着外出捕蛇而远近闻名。

起初,徐之伟并没有做「蛇」这门生意,而是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想寻求一技之长,在那个大兴土木的年代,徐之伟选择拜师学木工。‍‍‍‍‍

虽木工学有所成,但徐之伟从事木工的时间并不长,因为有些人骨子里是很难被困住的,徐之伟就是。

1978年,还在江苏常熟界善村当木匠的他,偶然间抓到一条蛇,通过卖蛇皮、蛇肉、蛇胆,赚了几百元。

界善村向来有捕蛇的传统。头脑灵活的徐之伟,立刻改行干起了捕蛇生意,很快成为当地有名的万元户。

1985年前后,徐之伟的盘子铺开了,开始派员工到全国各地去收蛇进行分销和加工,捞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成为当地有名的蛇王。

‍‍

次年,徐之伟在常熟市常南村开办了一家蛇业加工厂——常熟蛇业公司,隆力奇的前身也就成了。

几年之后,隆力奇公司正式成立,开始向下游拓展业务,开始向保健品与化妆品行业进军,产值快速达到1.5亿,实现净利润1177万元。

1998年,隆力奇业务再扩容,开发了化妆品系列和洗涤产品系列,开始向日化产业大举进军。

这也不难看出,徐之伟是个有野心、有魄力的狠人。当然,这还不是隆力奇能够崛起的全部。

日化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外资凶猛,竞争异常惨烈。

徐之伟剑走偏锋,他避开竞争激烈的大城市,转战农村,以1块钱的蛇油膏和3块钱的蛇油护手霜,征服了农村市场。

到2002年,隆力奇在农村,已是无敌的存在。

农村大捷之后,信心爆棚的徐之伟,瞄上了宝洁的饭碗。但宝洁在大城市根基深厚,要想挑战它,最快的办法就是:

广告轰炸!

徐之伟的想法是,干最大的广告轰炸:当央视标王。

在那个电视为王的年代,争夺央视标王,成为许多地方品牌一夜爆红的捷径。秦池、爱多等品牌,都留下一个时代的记忆。

秦池、爱多的产品,动辄好几百元,隆力奇1块钱的蛇油膏,也想争标王?许多人觉得徐之伟疯了。

但徐之伟没有犹豫,脑子里就一个字:干!

从2003年开始,隆力奇连续四年,勇夺本土日化央视标王,每年投入上亿元。

在央视发动机的推动下,隆力奇一路狂飙,次年即登顶本土日化第一名。到2008年,营收突破70亿元。

一翻操作,看得跨国巨头宝洁一脸蒙圈。21世纪头十年,中国日化遭遇一场大劫杀。从大宝、小护士到丁家宜…大量本土日化品牌被收购、雪藏,甚至消失。

隆力奇从跨国巨头的围剿中,撕开一道口子,其崛起为本土品牌争得了一丝脸面。

品牌的差异化,叠加重金营销,隆力奇成为家喻户晓的存在。

到了2003年时,隆力奇的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并于次年以9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居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榜48位,位列中国本土日化行业第一位。

2008年,隆力奇的收入更是突破70亿大关,这也是隆力奇最高光的时刻。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评价:隆力奇是当今中国本土日化的领袖品牌。

徐之伟也自言,与国外日化巨头竞争,隆力奇责无旁贷。他甚至喊出:不做中国的宝洁,做世界的隆力奇。

钱包鼓了,徐之伟的需求层次上升了,为了体现公司的高大上和企业文化,2010年,隆力奇拿出千万投资额,邀请了彼时正当红的佟大为和“澳门赌厅大鳄”洗米华的情妇、香港名模Mandy Lieu拍了一支音乐电影广告《江南之恋》。

这支广告后来在CCTV 3《著名企业音乐电视展播》播出,成为很多80后、90后的经典回忆。当年这个系列广告拍得最绝的当属任泉和李冰冰主演的《康美之恋》,只是如今再看康美药业和隆力奇的处境,不免令人唏嘘。

对标安利

眼看产品越卖越火,有人建议隆力奇,快涨价吧。

徐之伟笑了笑,答道:“不涨!坚决不能涨!涨价了,咱农村就得有好多人用不起了!”

这句在当时感动了很多人的话,背后暗藏着隆力奇的危机:农村市场的大胜,是用人海战术堆出来的。

彼时,隆力奇全国有数万名销售,仅在山东,就有2000多人。

庞大的地推人员,加上巨额的广告投入,在成就惊人业绩的同时,也在不断侵蚀着隆力奇本来就不多的利润。

2006年,正当徐之伟为不断飙升的渠道成本和广告投入发愁时,中国销售行业发生了一件大事:

那年2月,化妆品巨头雅芳获得了中国内地第一张直销牌照。

这是自1998年中国政府取缔传销以后,时隔八年,销售政策再次松绑。

徐之伟从中嗅到了巨大商机。

如果改用直销,隆力奇将省下巨额的广告开支和渠道成本。

这个诱惑实在太大。徐之伟开始疯狂恶补相关知识,并为直销摇旗呐喊,声称:要在几年内写100篇有关直销的文章。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笑谈,但徐之伟是认真的。在隆力奇官网上,有一份长达132页,题为《直销事业在隆力奇》的文件。

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徐之伟亲自操刀。

光自己恶补还不够,徐之伟还在全球招募直销精英,与之合作。其中,就包括钱港基、尹联等业界大拿,甚至是安利史上的传奇人物比尔·尼克森。

经过两年多的筹备,隆力奇最终在2008年拿到了直销牌照。

之后,徐之伟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加大力度,组建了许多直销团队。到2011年,隆力奇在国内的直销业务已风生水起。

春风得意的徐之伟,开始全面对标安利。

那天冬天,隆力奇在苏州体育馆召开了全球直销年会,万人瞩目。

58岁的徐之伟,携夫人登上主席台,给表现卓越的员工颁发宝马、奔驰大奖,并直言让隆力奇绽放全世界。

2014年,隆力奇的营收已经高达78亿元,成为国内四大直销公司之一。

从此,这个发轫于农村的草根品牌,越来越多直销江湖的豪横。 带优秀团队环游世界,乘空客A380,迪拜七天六晚豪华游,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上一个如此豪横的,还是天狮和权健。

然而,陷在直销里的徐之伟,似乎只看到它的好,却忘了它的坏。

在中国,直销和传销,只隔着一层窗户纸。

随着大批销售的加入,隆力奇的管理陷入混乱。很多沾染了江湖习气的人,混入队伍中不按常理出牌。

徐之伟自信能掌控局面,但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他“其实是不懂直销的”。

从2012年,局面开始失控。那一年,隆力奇因涉嫌传销,被沈阳工商部门约谈处罚,紧接着是江苏、天津、辽宁……

如此“燎原”之势,逼得央视财经都站出来,点名批评。

2013年6月,央视财经发布了一篇有关“隆力奇涉嫌非法传销”的文章,称隆力奇在江苏、天津、辽宁等省市活动猖獗,学员在利诱下开始了“拉人头”的传销之路,上当受骗的人众多。

在天津,因为深信隆力奇钻石卡会员而受骗的人不计其数,据中国网财经报道,会员办卡时是直接将款项打到了隆力奇董事长的个人账户上,至今款项无法追回。

想进入隆力奇直销,得先交26000元会费,只要发展两个会员进来,就能享受4000元的奖励,如此循环往下复制,上级会员就能坐收渔利。

还有学员跟媒体透露,自己被网上的美女搭讪闲聊,以网恋的名义拉进群,一步步被引导进了隆力奇的直销。还有人被自己的女友拉进去,掏光了身上的积蓄,最后钱没了,女友也跑了。那些为了发展下线,拖亲友下水,最后变成“直销难民”的人数不胜数。

彼时,每周二、四、六、日,隆力奇苏州总部都要进行声势浩大的销售培训。甭管你以前是干什么的,有没有销售经验,并不妨碍讲师们给你滔滔不绝画大饼。

不少培训讲师都自称能周入4万元,年薪百万的大有人在。“如果你脑子里只想着产品,而不是发展下线,那你在隆力奇根本混不下去”“加入隆力奇,买车买房买别墅,家族一起致富。”

2013年,22位隆力奇经销商因「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入狱。这也再次将隆力奇推向风口浪尖。

文件显示,被告人张博川组建了隆力奇博川国际营销团队,假借隆力奇公司产品直销名义,以推销商品为名,相继发展十余个团队组织从事传销活动。

其中博川国际团队发展下线成员共计近两万人,层级超过三级,传销资金达数亿元。

而当时,包括张博川在内的五名上诉人时声称其没有假冒隆力奇公司名义,隆力奇公司是知情的,所有款项也都是进入隆力奇公司的。

‍‍‍‍

到底是假冒还是隆力奇知情,如今没有确切的答案。

但吊诡的是,张博川出狱后,隆力奇再次聘用了他,并相继被评为聚好商城「隆力奇五星董事」「隆力奇联盟委员会常委」等。

这就非常的神奇,又难以让人理解了……

然而值得注意的,今年初有传闻称张博川再一次因涉嫌隆力奇产品的传销而被捕入狱。

甚至有媒体报道称,在去年,隆力奇掌舵人徐之伟亲自下场直播,在直播间吆喝:「加入隆力奇,一月买车,半年买房,一年迎娶白富美」的口号拉人头。

‍‍‍‍‍‍

当时,有人就表示,这人迟早要蹲大牢,没想到一语成谶。

面对外界的质疑,徐之伟尽可以回避,但另一个问题却令他更加焦头烂额,也越来越无法回避。

聚好商城

就在隆力奇进军直销的十年间,互联网电商颠覆了传统销售渠道。直销也未能幸免,就连雅芳这样的直销鼻祖,也日渐衰落。

面对新的竞争形势,善于捕捉机会的徐之伟,岂肯错过?2012年,他创办聚好商城,为隆力奇开辟了电商渠道。

由于竞争激烈、产品单一,聚好商城上线后,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2015年,隆力奇发现了一种神奇的聚财术,那就是向商城会员、直销人员等,推销聚好商城的原始股。

据《南方周末》报道,以聚好商城上市融资为由,隆力奇进行了至少四轮原始股发售。

2021年3月17日,隆力奇旗下的聚好商城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徐之伟持有聚好商城21.48%的股份,是单一最大个人股东。聚好商城相当于隆力奇产品的线上销售平台,它的出现始于隆力奇直销业务发展遭遇瓶颈,为了和互联网接轨,便成立了聚好商城。

隆力奇宣称,在聚好商城上市前,会员想认购原始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可以,级别越高认购价格越便宜。为此隆力奇进行过5轮原始股融资,股东们原本以为会大赚一笔,但在180天禁售期过去之后,隆力奇又以各种理由,将原始股折算成1/40,导致绝大多数股民“血流成河”。

如今在东方财富股吧、小红书上,仍有人发帖声讨聚好商城和隆力奇以及徐之伟,现在再回过头来看聚好商城的股价,不知道那些倾家荡产砸几十万,上百万进去,吆喝转让原始股的股东们,心里作何感想。

原始股是隆力奇的常用套路,起初是受到一款魔力鞋的启发。

2015年,隆力奇在苏州大本营举办“夏季能量巅峰盛会”,北京“最牛违建屋顶别墅”主角张必清借机极力推荐“艾力沛魔力鞋”,声称这款鞋子能治百病,售价从2980元到4980元不等。很多人被张必清天花乱坠的演讲冲昏了头,宁愿卖了房子也要拿到魔力鞋的代理权。

魔力鞋的推广效果比隆力奇以往的任何产品都要好,隆力奇由此发现了财富密码,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招魔力鞋代理,代理费在6.8万-200万元不等。

隆力奇还声称,艾力沛魔力鞋会在主板上市,劝说代理商们认购原始股。后来聚好商城上市融资,隆力奇表示魔力鞋的原始股可以转为聚好商城原始股。

从网上现有的爆料来看,徐之伟这次被立案侦查,有可能就是与聚好商城原始股东的利益纠纷有关。

高楼坍塌

过去十年,消费者眼中的隆力奇,还是那个卖蛇油膏、护手霜的本土日化品牌。但鲜为人知的是,如今的隆力奇,业务庞杂到外人难以想象。

公开资料显示,隆力奇经营的产品涉及化妆品、保健品、洗涤用品、医疗器械、房地产、金融等六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

这只是明面上的。很多具体的业务,外人知之甚少。

比如,隆力奇也生产酒类,还跟茅台合作。

木匠出身的徐之伟,对家具情有独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做起了红木家具生意,如今家具也是隆力奇的重要产业之一。

不仅如此,隆力奇还生产过一款名为星耀的手机,并在博鳌举办了隆重的产品发布会。

同时,它还跟以色列公司合作,共同进军有机农业市场。

号称在全球拥有五大工厂的隆力奇,还为雅芳、韩束等100多个日化品牌代工生产,并代理阿迪达斯的个人护理用品。

当然,最令徐之伟自豪的,还是位于常熟市、占地面积2800余亩的隆力奇产业园。

在一些媒体眼中,徐之伟在苏州当地是出了名的最勤奋的企业家。

当年加盟隆力奇的直销界传奇人物钱港基,谈起徐之伟的勤奋,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他的口述中,有一年大年初一,下着雪,徐之伟到成都考察,路上碰到一位老太太带着孙女,兴致勃勃地向对方讲解隆力奇的生意。

勤奋的徐之伟,数十年间干了很多事情。

他不但亲手缔造了一个民族日化品牌,还学习波特的竞争理论、特劳特定位理论,并在公司内部推行六西格玛、阿米巴等西方先进管理思想。

近年来,还积极打造智能化工厂和工业互联网平台。

然而,比起30年前,那个苦苦委托上海医科大学分析蛇粉成分的徐之伟,如今的徐之伟似乎更热衷于追风口,与合作伙伴谈笑风生。

紧跟时代风口的隆力奇,最终将业务线扩张到了极致。

但摊子铺那么大,赚钱的还是老三样,营收只做到60多亿,不及宝洁的零头,甚至不如十几年前的自己。

一个蛇油膏,显然撑不起徐之伟做“世界隆力奇”的野心。

很多人不明白,这个曾扛起民族日化大旗、留下一代人记忆的品牌,何以如今身陷传销、非法集资的漩涡,乃至被许多人唾弃?

主业不振,导致资金链断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隆力奇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毁于不务正业,沉迷走偏门。除了护手霜、蛇油膏,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能打单品,在吃老本的路上渐渐开始涉嫌传销、原封不动抄袭大牌产品、产品质量还堪忧……一系列的负面形象,即使是拥有30余年历史的老国货,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事实上,以隆力奇为代表的很多老国货,都被多多少少拍死在了沙滩上,成了消费者口中或惋惜或嗤之以鼻的谈资。上海占据了中国“老字号”的大半江山,早在2009年时,就有三分之一的“老字号”消失,有些是时代原因,市场环境导致,但有一些则完全是自己作的。

这个月初,400年老字号张小泉换帅,去年的“菜刀不能拍蒜”门引发舆论高潮,股价遭重创,跌超60%。有着“情怀”加持的老字号强推性价比低的产品,还要教育消费者“切菜手法、菜刀用法有错误”,让人花了冤枉钱还有苦说不出。

“在北京不吃全聚德,在天津不吃狗不理”已经成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共识。这两家百年老字号跌落神坛,消费者不仅没有惋惜,甚至提起来还有点生厌。店大欺客、服务态度恶劣,本地人不捧,外地人不爱,自视甚高,躺着"功劳簿"不愿跟着市场环境而变化,这些都成了其“自寻死路”的根本原因。

其实,老国货品牌本身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有知名度也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而且手里天然就握着“民族情怀”这张王炸,经典案例有鸿星尔克、蜂花、天府可乐等,这些老牌子往往会因为情怀而被”野性消费“。但为何大多是还是逃不脱衰败的厄运,究其原因,本质上就是死于自身傲慢无理、得意忘形,或者是心术不正,在走偏门的路上歧途难返。

徐之伟做木匠的时候,追求精雕细琢,让东家和自己都满意;经营隆力奇的时候,曾发誓“不做中国的宝洁,要做世界的隆力奇”,为此将公司定位为“成为中国第一民族品牌”,成为民族的、世界的、百年的。

如今这个愿望,在“月薪可达百万,三年赚上千万”的洗脑中,怕是实现不了了。

中国直销消亡史

1990年,美国雅芳进入中国广州市场。在那个市场仍然处于蒙昧期的时代,大部分中国女性对化妆品的了解极为有限,市场上的产品也极为单一。

以装扮入时、口齿伶俐的“雅芳小姐”打入市场的雅芳,一时间引领了整个中国护肤美妆市场的发展风潮,同时也吃到了启蒙市场的红利。

在雅芳进入中国的最初几年,几乎每年都要开数十家分公司。其招聘的直销人员也一度达到35万。1997年,雅芳中国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10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着各个巨头涌入进入中国:

1995年4月,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

1995年12月,特百惠(中国)有限公司成立,1996年底正式营业;

1996年3月玫琳凯中国分公司在上海正式开业……

那是个传销还未被定义为非法的年代。

在英文的定义中,并没有直销和传销的概念区分,仅分为单层次和多层次两种类型。在这种模式刚刚进入中国时,无论是单层次还是多层次,都被叫做传销。在政策的真空与市场的热捧之下,海外巨头们迎来了短暂的蜜月期。

与此同时,多层次传销的“孪生兄弟”——金字塔诈骗(俗称老鼠会)也开始出现了。这种以拉人头、收取入门费等方式的圈钱诈骗活动,在90年代的中国遍地开花。

到了1997年,情况变得愈发严重,从聚集在广东淡水和湖南星沙,规模高达几十万人的传销组织,到层出不穷、换汤不换药的各类传销公司此起彼伏……同时,全国各地还出现了大量携款潜逃的传销公司和流动的传销难民。

传销作为一种“经济邪教”,成为了恶性事件的高发区。

这样的乱象,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从1995年到1996年,国务院及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均曾下发过通知,要求停止审批并清理多层次传销企业。但情况并没有发生好转。

1998年4月,国务院颁布《关于禁止传销活动的通知》,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对整个传销行业全面整顿,要求合法直销公司必须设店铺才能销售货品和提供劳务。

从此,“直销”成为了这一业态的标准表述。在这场涉及全行业的转型中,比较成功的是雅芳和安利。

其中,雅芳是最“听话”的,停止直销,转为专卖店、专柜式经营,做起了零售;安利虽然开设了店铺,但还是以推销员的方式,继续实行“多层次直销”。

2005年4月,中国为兑现入世承诺开放直销行业,商务部和原国家工商局批准其在北京、天津和广东进行直销试点。雅芳成为唯一的直销试点公司。2005年8月《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出台,单层次直销成为中国直销的唯一合法形式。

2006年2月22日,雅芳获得了第一张直销牌照,这也让雅芳陷入了“零售还是直销”的选择困惑。在经历了无数次业务调整以及换帅风波后,2020年3月,巴西美妆集团Natura&Co以37亿美元全资收购雅芳。

2021年7月,我国第一家获得直销牌照的雅芳(中国)有限公司,消失在了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官网上,原90家直销企业变为89家。

另一方面,一直稳坐全球直销行业头把交椅的安利,也不得不面对业绩持续下行的局面。根据《直销新闻》公布的“DSN年度全球直销100强榜单”数据显示,安利的营业收入已经从2013年的113亿美元,逐步下滑至2021年的85亿美元。

有人退出,有人下行,也有人陷落。

2018年底,持照企业权健“传销门”事件爆发,引发行业震动;2019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13部门发起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百日行动。直销行业也迎来了极为严厉的监管审查。

2019年2月1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记者会上表示,商务部已暂停办理与直销相关的审批、备案等事项。

2021年9月30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核查直销企业以合作形式变相转让直销经营许可问题的通知》,要求各省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注册地在本省(区市)的直销企业进行排查摸底,梳理排查内容包括:2019年以来直销企业的股权变更及设立控股子公司情况;直销企业的合作方、关联方是否存在挂靠直销企业、打着直销企业名义、借助直销牌照影响力从事直销活动等。

虽然,至2018年12月底,持证直销员数量仍达334.7万人。但日益收紧的政策之手,成了横亘在直销巨头前行路上的巨大阻碍。

正如如新2021年财报中,对于其在中国大陆运营相关风险的提示中所说: 我们在中国大陆的业务受到政府的高度监督,我们可能会受到罚款或其他处罚;如 果中国大陆直销法规的修改、解释或执行方式,导致我们的业务模式发生负面变化或产生一系列处罚,我们的业务可能会受到重大负面影响; 如 果我们无法在中国大陆获得额外的、必要的国家和地方政府批准, 我们在中国大陆扩大业务的能力可能会受到负面影响。

作为如新上海总部经销商管理团队成员,刘杰负责管理着多个经销商团队。虽然公开规定中明确,销售人员达到一定业绩后就能获得相应的提成。但在企业内部,却还存在另一套,不对外公开的奖金制度——当一个人发展了5层下线时,即可获得下线所有销售额5%的提成作为奖励。

在这一机制的鼓励下,团队负责人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励团队成员发展下线。同时,该体系不允许越级沟通,有问题只能向 直属上线寻求帮助,不可以随意切换团队。“(团队负责人)每个月可以不用做什么事情,就吃他们(下线)的就行了。”刘杰说。

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办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对传销做过如下定义:

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组织,其组织内部参与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应当对组织者、领导者追究刑事责任。

虽然内部奖励机制备受争议,但这并不能影响如新在直销界的地位。美国直销杂志《直销新闻》(《Direct Selling News》)公布的2021年度“DSN年度全球直销100强榜单”(DSN Global 100 )显示,如新以25亿美元的收入,在全球直销企业中,排名6名。

而如新的财报显示,中国市场的交易额虽然始终占据头把交椅,但无论是交易额还是业绩占比,却都在逐年下降。

2013年,中国市场创下了13.63亿美元的销售业绩,一跃成为如新全球销量占比达43%的绝对头部市场。但这样的高峰状态很难持续,虽然如新的全球销量一直保持着上涨的趋势,2021年7.31亿美元的业绩,成为了自2013年至今销售额和全球销量占比最低的一年。

这个过程中,《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系列报道,成为了如新业绩高歌猛进的转折点。

2013年,站在了发展巅峰的如新中国,不仅创下了在华的业绩顶点,其位于上海的创新总部也落成在即。

2014年,《人民日报》接连刊发《看“如新”怎样编织谎言》《看“如新”怎样攻陷人心》《“如新”公司在美国屡遭处罚斯坦福大学公开与之决裂》三篇报道,引发了市场一片哗然。

这一影响甚至波及了如新的美国市场,导致其股价产生了大幅下跌。

即便如此,中国依旧是如新的主攻目标。如新中国总裁郑重表示,为了抓住消费线上转移的趋势,如新在疫情期间打造了直播购平台、搭建如新看点小程序等等。

与此同时,如新也在不断加码对中国投资的力度。目前已经建设全国41家体验店、大中华创新总部园区、9个仓库、2个工厂。

但舆论的基调已经无法扭转。

如新并非孤例,纵观进入中国的众多海外直销巨头,如新的遭遇,几乎成了每个直销巨头的发展写照。

2020年,润米咨询创始人刘润在文章中讲到,他与一家跨国保健品公司的中国区CEO聊到了一个话题:直销模 式的本质、困局和未来。

  • 微商的模式,和直销几乎一模一样,以人为触点,以信任为武器。不同之处,是把线下的网络搬到了线上。更有效率,传播更广,根系更深。微商崛起,把传统的直销模式冲击得七零八落。

  • 那么,为什么选择直销模式的公司们,不学习微商的做法?

  • 这位CEO朋友告诉我:反应慢了,没太把微商当一回事儿。

  • 嗯。但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也许是不敢。

直销公司手持牌照,合法经营。而许多微商游走在灰色边界,甚至是利用传销的方法。一个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个不敢越雷池半步。

年薪千百万、海外游奖励、门槛低上手快、层级化的分销体系……从商业模式到宣传推广,微商几乎是踩着直销肩膀发展起来的。

但穿着直销外衣的微商,却有着自己的“风火轮”。

中国8亿人拥有微信,基于微信“连接一切”的能力,实现商品的社交分享、熟人推荐与朋友圈展示,使得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被微商刷屏的可能。

坐拥微信等社交新媒体崛起的红利,“去中心化”的微商渠道,几乎零成本的“病毒式”裂变营销模式,“微商”已经成为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殊符号。有统计称,2015年左右,国内微商从业者已达到数千万人。

微商从业者众多,代表了某种真实需求的存在。但是任何商业模式,都需要建立在合理的商业逻辑基础上,否则,技术的进步总会让商业模式找到新的突破口,最终回归到正常的商业轨道上。

当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App流量红利逐渐式微,短视频的兴起和直播间里的“低价”,让微商的优势迅速衰落。

“目前这2个行业都在严监管之下,最好的风口已经过了,重新通过这种模式起品牌,机会不大。”在谈到直销和微商的发展前景时,一位曾经在直销和微商领域干了十余年的业内人士表示。

刘润在文章中小心翼翼的给直销企业提出了几个建议:第一,从深传到广传,从一棵树到一张网;第二,从终身事业到阶段合作;第三,是从产品的生产销售一体化,到生产和销售分离。

在他看来,“直销公司的优势,也许不是生产产品,而是自己的销售网络。”

从迷信到理性,从疯狂到冷静,直销这一历史悠久的商业模式究竟该在中国大地何去何从?还没有人能给出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