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长安的荔枝》是马伯庸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但鲜荔枝的保鲜时限仅有三天,这场跨越五千余里的传奇转运之旅究竟是如何达成的,谁让杨贵妃在长安吃到了来自岭南的鲜荔枝?作者马伯庸就此展开了一场脑洞非常大的想象。
沿袭马伯庸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随书附赠“荔枝鲜转运舆图”。
马伯庸,作家。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
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
代表作:《大医》《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三国机密》《风起陇西》等。
小说里,李善德被无情的命运摁倒在地上,使劲地蹂躏,但他没有屈服,努力地向命运抗争,在官场里碰得头破血流,终于在死亡的陷阱里挣扎出一条生路。
现实中,我们有人是李善德,有人是官场老油条,有人是手握权力掌控万千人命运的金字塔顶尖人物,无论是谁,都在时代的拨弄下沉浮。
读懂《长安的荔枝》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面对困境,面对灾难,只能无力地闭上眼晴,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而有的人,却能奋起抵抗,打破命运的桎梏,把灾难变成幸运。
唐玄宗为讨杨贵妃欢心,下了一道命令,六月一日把岭南的新鲜荔枝运到长安。
新鲜荔枝保质期只有三天,岭南距离长安五千多里,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日行最多800里,又没有冷藏技术的唐代,这是一项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各个部门像踢皮球似的,把皇帝的诏令踢来踢去,最后上林署九品小官李善德被设计接下了这个倒霉的差事。
所有人都像看死人一样,等着看他完不成任务被皇帝踢死,就连朋友韩承都让他早做打算,趁早与老婆和离,免得到时连累了家人,可想而知这件事在当时的人眼中,就是天方夜谭,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李善德千辛万苦来到岭南,可是岭南经略使何履光把他当成一个骗子,差点宰了,但他依然没有灰心,力争得到帮助无果的情况下,他只能一个人努力想办法,最后用岭南经略使开出的五府符碟为交换条件与胡商苏谅合作,开始实验运送荔枝。
他亲自到给朝廷供应荔枝的园子,向峒女阿僮请教荔枝的特点,保鲜方法,知道有催熟荔枝的方法之后,与她沟通提前催熟一部分荔枝进行实验。
他把所有关于荔枝的书都收集过来,没日没夜地研究,竭力找到保鲜更长时间的方法,他利用自己的数字特长,精密地计算从长安到岭南的水运、陆路距离,马匹日行速度,船只的行驶速度,组合设计出四条最佳运送荔枝的路径,开始进行实验。
从岭南到长安,五千多里,荔枝怎么保鲜,怎么运送,需要多少骑手、多少马匹来做实验,哪段路骑行,哪段路水运,在哪里歇脚,在哪里换马,一路上人力费用,船只费用,马匹草料,这是一个繁杂的巨大工程。
所有的事情,都是李善德一个人计算,一个人安排,所有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就连实验中,信鸽返回来的信息,他都要亲自接收,亲自计算哪条路走了多长时间,走到哪里,荔枝开始变味,开始变色。
第一轮实验之后,鲜荔枝最多保持四天,最远一队走了一千七百里,离五千里外的长安还远着呢,这样的结果,既令人沮丧,又打击人,就连胡商苏谅和荔枝女阿僮都认为没希望了。
李善德依然斗志满满,他说: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许多人倒在了黎明的前夜,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李善德这种“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的这种恒心。
李善德就是靠着这丝坚强的毅力,亲力亲为,全力以赴的干劲,经过一轮又一轮地实验,他终于成功了,荔枝最多可以保鲜十一天,而且十一天可以把岭南的荔枝运到长安。
他虽然实验成功了,但是却遭到劫杀,遭到同僚们的排挤和推诿,没有人愿意帮他,最后在他碰得头破血流之后,经好友韩承指点,终于了解了官场所谓的潜规则,为官之道,就要和光同尘,好处均沾,花花轿子众人齐抬。于是他把自己培育成功的桃子,双手捧给了国相杨国忠,在他的势力协调下,李善德可以调动各部门人员来运送荔枝。
从岭南送鲜荔枝到长安,水路,陆路,多个部门合作,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李善德作为负责人,不但要分派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还要一个地方一个地方,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检查,不能有一个地方出错。
在没有飞机,没有高铁,没有网络,没有电话的唐代,这是一个累死人的事情。
李善德,一个人,一张嘴皮子,一匹马,安排了所有工作,走遍了荔枝运输路上的每一个驿站,每一个转换点,检查了所有环节工作,保证一步不错。
最终,累得脸颊干瘪枯槁,全身灰尘,只剩一口气趴在马背上,活像个毫无生气的土俑一样,在六月一日回到京城,同时,一匹运送荔枝的马也飞速进了长安。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是李善德用全力以赴换来的,没有他的夜以继日,没有他的精密计算,没有他的亲力亲为,没有他不到黄河不死心的斗志,岭南的鲜荔枝运送不到长安。
坚守本心是把灾难变成幸运的关键
李善德成功了,把鲜荔枝送到了贵妃的面前,贵妃很高兴,皇帝很高兴,当然,杨国忠也很高兴,那意味着李善德飞黄腾达的日子不远了。
可是,运送荔枝的路上,他看到了民生艰苦,看到了在赋税重压下,民不聊生。
他不愿意当做没看到,更不愿意为了贵妃喜欢,劳民伤财地运送荔枝,导致无数个家破人亡,他要上报实情,把驿站逃役事件,村民逃离事情一件一件都要报上去,要让上面知道人民生活是多么不容易。
他知道,他一旦揭露了这些事情,等于打了上面人的脸,他的下场可想而知,可是他不能违背良心,宁愿被砍头,也不能不说话。
他一番话,赤裸裸地打了国相杨国忠的脸,他被弹劾的折子像雪片一样飞往皇帝的桌子上,如果不是有人暗中保护一下,他离被砍头就不远了,最后落个流放岭南。
所有人都认为他是个傻子,扔掉到手的大好前程,为一些不认识的平民说话,简直不知所谓,可是李善德就是这样一个人。
转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被攻破,皇帝仓皇出逃,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杀死,贵妃被迫自缢于马嵬坡,那些官员们的遭遇可想而知,不是被乱军杀死,就是在战乱中逃亡。
而此时的李善德一家人,在岭南安稳度日,他们在种荔枝,吃新鲜荔枝,喝美味的荔枝酒,一家人和乐幸福。
用赵欣宁的话说:他真是走了狗屎运。
他的狗屎运是他坚守本心换来的,或许正是他在灾难中,没有选择等死,而是奋力一搏,历经艰辛,差点丢了性命,却始终没有丢掉为人为官的本心,所以才得命运的眷顾,让他在乱世中得以保全。
用佛家的一句话来说这是因果报应,但愿世间多一些这样的因果报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