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已经出台,其实变化的主要方面还是集中于科技与金融这两大领域。这两大领域也涉及中国未来国际角色转变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快速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中国对全球市场的融入。而目前来说,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是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这种角色让我们可以支撑起庞大的制造业体系,也可以支撑起巨量的制造业人口。加上中国有效的国家能力,这让中国能够有效克服自由市场的隐蔽剥削,从而有效地截流经济剩余并用于自己的积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这种制造业中心的角色非常重要,但并不是真正的核心。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还是在欧美,欧美提供的是研发中心、金融中心和最终消费市场的角色。从一个经济链条来说,欧美把握的恰恰是首尾两端:原创性的技术以及金融资本,以及最终生产链条中承担的消费。生产中心是中间角色,意味着欧美定义着生产者的生产方向,以及生产者所需要的核心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主动权还在欧美。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之前可以不用与欧美发生冲突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因为在中国真的可以用欧美的核心资源来获得经济利益之前,中国不会与欧美构成竞争关系,只是互补,互补则是没有竞争关系的。

但是欧美特别是美国现在认为,中国会与他们构成竞争。抛开那些虚幻飘渺的价值观攻击,真正的动因就是这个,只要头脑正常的中国人这些年都已经看见了。在这种预期之下,美国必然有遏制措施,而遏制的核心资源也不会有任何意外的是他们拥有的核心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在之前的互补关系中处于优势领域。

具体下来就是这几年我们所看见的:美国用金融削弱中国获取西方资本的能力(涉及美元美债不太敢,但至少捣乱了金融中心香港特区)、用技术封锁约束中国的技术进步(狙击华为、制裁清单、限制中国理工类留学生)、用消费市场准入门槛进行脱钩(TPP、对华关税、新疆棉)。一系列组合拳,都是按照这一核心资源的运用而展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美国的遏制,中国自然要反击,反击的关键也必然在于金融、科技,以及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广泛的市场。中国的核心在于巨大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的国内消费能力,这两者也构成中国发展金融科技的有基础。比如金融上人民币国际化需求其实是可以实现的,巨量的外贸会首先助推中国在原材料供应方的国际化可能性(中东、俄罗斯等)。而科技上,中国只要有自己的技术,就可以快速实现1-100的规模化应用,中国有着巨大的技术应用场景,这点恰恰目前的欧美难以做到。但这些需要的是国家层面的协调和战略规划,特别是对于巨量资源的配置和调动,就是此次国务院机构的核心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更广泛的市场,中国的逻辑其实一直很明确,中国不搞存量瓜分,中国不相信世界只能维持“20%的人口享受真正的现代化生活”这个华盛顿共识的隐藏前提。“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个逻辑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这一倡议正在推进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准备好用自己的消费市场作为其他国家的利益来源了吗?换言之,中国是否准备把巨量的贸易顺差变成贸易逆差,以此来把一批铁哥们带富。这也是包括人民币国际化在内的很多措施目前依然不怎么行动的重要原因。中国国内是否做好了准备,还需要更多的配套工作。只是暂时来说,这些还不会着急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应该说,中国的角色转换是必然的,否则我们只能限制在国内“卷死”。中国要转换角色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来说相关改革还处于摸索。只是我们要清楚一点,只要我们能经受这一轮的巨大考验,顶住一系列巨大的风险和挑战,那么中国就能进入一个全新的“自由王国”,真正成为世界舞台中心的成员。

我们,都是这场史诗的参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