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科教强省,江苏、陕西、湖北、四川……其实在他们之外,还有一个“科技创新”不离嘴边的城市,那就是安徽合肥。早在100年前就有一位安徽人打着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赛先生就是科学,安徽人搞科技由来已久。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经典的段子:中国科技大学被迫外迁寻找“口粮”,首选河南,河南却嫌对方人多,占用自己的口粮,毫不犹豫地就回绝了。而安徽却扎紧裤腰带接收了中国科技大学,从此开启逆袭之路。一所大学,孕育了众多科学家、科技企业、大科学装置,如星星之火点燃了合肥的科创高原。合肥不仅有中国科技大学这样的王牌,还有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这样的211名校,和上海江苏的合作也打得火热,通过聚精会神吸收江苏和上海的优质资源,打通长三角科创走廊,点亮了自己的科技名片,目前合肥早已跨入万亿GDP城市行列,整个安徽省经济实力进入国内前十,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最近一件事却让人有点费解了。事情是这样的,合肥市民政局最近出台了一部“科里科气”地名词库,包括科学大道,创新大道,邓稼先路,杨振宁路等,包括各类科技名词近200条,其中,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100余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词12条、现代科学技术名词41条,准备用这些科技名词给城市道路命名。
问题来了。
第一,科里科气真的那么好听吗?
“科里科气”最早出现在2021年央视特别节目《万亿城市新征程·合肥》,地方领导用“科里科气”表述合肥的城市气质,这座科技名城极其重视科技创新,埋头苦干、执着钻研,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他说:“中科大学生写了一首歌,讲中文系的学生‘文里文气’,学外语的叫‘洋里洋气’,学历史的叫‘古里古气’,合肥是‘科里科气’,因为科技创新现在是合肥最大的标识、动能和潜力。”
汉语中的“A里A气”词语有很多,如小里小气、娇里娇气、土里土气、俗里俗气、匪里匪气,基本都是贬义,合肥敢于用这样的词语形容自己,确实是敢想敢干,事实上,安徽人一直都是这么敢想敢干。再看看其它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山西“晋善晋美”、常熟“常来常熟”,乐山市“乐山乐水”,无不使用了汉语中最美好的词语来装扮自己。
第二,城市道路特色命名就能提高城市气质吗?
给道路改名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件事,北京算是道路改名最多的城市之一。例如,棺材胡同改名为光彩胡同,臭水街改名为秀水街,阴暗的道路名称从此变得光鲜亮丽。北京还有三条以抗日英雄命名的道路,张自忠路,佟麟阁路,赵登禹路,后来在红满城的风潮下,分别改名为工农兵东大街、中华路、四新路。海淀区魏公村路改名为为公路,改得比较巧妙,现在道路改回魏公村路了,但是路头那座立交桥还是叫“为公桥”。这就说明,原有的道路还是保留原样为好,个别新建的道路有点特色也不错。
合肥命名科技特色城市道路大概就是跟上海浦东学的吧。在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很多道路都是用中外知名科学家命名的,例如东西走向用中国古代科学家命名,李时珍路、郭守敬路、祖冲之路、张衡路,南北走向用外国科学家”命名,牛顿路、居里路、哈雷路、高斯路,浓浓的科学精神和异域风情。
第三,可以用活人姓名命名道路吗?
合肥有一条繁华大道,通向繁华大道的有邓稼先路,延乔路、刘铭传路……邓稼先、陈延年、陈乔年都是来自安徽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城市道路可以说实至名归、人心所向。
还有一条振宁路。杨振宁已是百岁高龄的人了,用他的名字命名城市道路,就算他本人同意,国家就没有相关规定吗?
大力宣传城市名片,全力提升城市气质,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希望合肥走得稳一点,过犹不及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