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人雅士对茶叶都有偏好,流传下许多与茶、与器,甚至与泡茶水相关的诗词。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苏轼在《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中的描述——
独携人间小团月,
来试天下第二泉。
苏轼不仅是北宋文学家,还是位美食家,能被他称之为“天下第二泉”的必有来头。
据考证,苏轼于1074年(宋熙宁七年)携小龙团(茶名)来无锡试饮二泉。品尝之后,大加赞叹,认为它是“乳水”,“色味两奇绝”。后来到了杭州,还写信给当时任无锡县令的焦千之索取泉水。谪居惠州后,对无锡二泉仍是念念不忘,有一僧人惟德,用当地泉水待他,他饮后觉得味近二泉,便高兴地将该泉题名为“通惠泉”。
唐代大诗人李绅(“锄禾日当午……”的作者)对家乡的惠山泉同样喜爱他在《别泉台》诗序中写道:
惠山书堂前,松竹之下,
有泉甘爽,乃人间灵液,
清鉴肌骨,激开神虑,
茶得此水,尽皆芳味也。
李绅还把惠山泉推荐给当时的宰相李德裕,李德裕品尝后,特命驿站把二泉水千里迢迢送进长安。晚唐诗人皮日休还写诗讽刺:丞相常思煮茗时,郡侯催发只嫌迟;吴关去国三千里,莫笑杨妃爱荔枝。
到了宋徽宗时期,中国的茶道和美学也发展到新的巅峰,品位极为出众的宋徽宗还将惠山泉列入贡品名单,让人按时按量送进皇宫。
明 钱毅 《惠山煮泉图》轴及局部
图中所绘为二泉中的圆池,圆池四周为八方外墙围绕,图上方有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惠山泉的题诗
惠山泉虽然备受推崇,但在历史上的众多排名榜单中却只能屈居第二。唐朝张又新《煎茶水记》称,茶圣陆羽曾品定天下二十种煮茶用水,以惠山泉为第二,故又名“陆子泉”。该书记录了两个排行榜,第一个排行榜是当时的刑部侍郎刘伯刍品评的:扬子江南泠之水第一,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第二个则是根据茶圣陆羽口述记录的:庐山康王谷水帘水第一,无锡县惠山寺石泉水第二……
有趣的是,众多榜单中,第一的位置往往因时代、人物的不同而不同。能够成为“千年老二”,某种角度看,也说明了惠山泉的品质得到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广泛认可。后代慕名而来的文人雅士、达官贵族更是数不胜数。
明 文徽明
《惠山茶会图》卷及其中的圆泉
史料记载,元代时,到惠山泉品茗和汲水的人更多了。当地官员为了限制人员流量,便在惠山泉外围设卡收税。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也来“打卡“,并写下诗篇:“惠泉画麓东冰洞喷乳糜。江南称第二,盛名实能副。流为方圆池,一倒石栏。圆甘而方劣,此理殊难究。对泉三间屋,朴断称雅构。竹炉就近烹,空诸大根。”这首诗后来被镌刻在惠山泉前景徽堂的壁上,被人们所传诵。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慕茗前往,但发现用惠山周边大部分的泉水泡茶,好像没有古人说的那么好,“二泉吟”和古时的惠山泉又是什么关系呢?
据唐常州刺史独孤及《惠山寺新泉记》印证,惠山有九龙十三泉,二泉最负盛名。
唐代以前已有惠山泉
惠山系乌桐砂岩
泉水经过滤,含矿物质多
水色透明,甘冽可口
为煮茶珍品
清 钱维城
《旧箕江南名胜·惠泉山图》图册局部,图中绘有竹炉山房及惠山泉
1992年,国家地质局、江苏地质局等权威部门对惠山周边大部分的泉眼包括老二泉做了一次全面的对比测试,周边小泉眼的参数大多与老二泉差别很大,唯独“二泉吟”取水点的TDS(水质最重要的参数)和老二泉的TDS“一字不差”。由此认定其与老二泉为同一水脉。
这一点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年众多资深茶人慕名前往无锡惠山寻找惠山泉,感觉不如古人说的那么好的原因:惠山周边大部分的天然泉眼已经与老二泉品质差别很大了,而真正和老二泉品质媲美的二泉吟取水点,由于长期不对外开放,连绝大部分无锡本地人都不知其存在!
现在的惠山寺石泉
据“二泉吟”品牌观测,二泉吟取水点的水质很稳定,近40多年来,都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在一年里的不同季节涌出的水温都是接近18°C。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泉水的特质,“二泉吟”在过滤工艺中做了很多努力,对水中的原生矿物质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同时,在容易被大众忽视的包装和消毒环节下了大血本,避免消杀罐装时对水质造成破坏。
目前,绝大部分的罐装水消毒采用臭氧消毒,这会在水中残留下微量的溴酸盐—— 一种致癌物,虽然在符合国标的情况下对人体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但用这样的水来泡好茶多少会影响风味。
二泉吟却选择了成本高出十数倍的无菌罐装方式,水里完全零添加。作为国内第一条无菌罐装的瓶装水生产线,二泉吟的百级无尘车间等同于医药生产的高标准车间,与食品制作的环境要求相比,更是遥遥领先。在确保水的新鲜度的同时,也确保了水的原滋原味。有钱任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还得是泉水本身足够纯净而且稳定。
下如此重本的原因,就如二泉吟创始人所说:
这个水已经这么高级了,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最大限度保留这个水的高级感。让爱茶人,可以跨越时空,和苏轼一同感受,惠山泉泡茶的色味两奇绝。
游惠山
作者:苏轼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注:部分配图扫描自故宫出版社
《历代茶器与茶事》作者:廖宝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