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60s要点速读:

1、短期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一是就业,一是通胀,低通胀、高就业是经济增长目标,在短期来讲需要获得这样一种动态平衡,但在动态平衡的同时又要追求长期结构合理,避免长期结构扭曲现象,我们要把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改变目前经济增长的模式,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这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目标,这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

2、从未来讲,中国的出口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性回落,周期性回落就是因为全球经济下行。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种种脱钩举措,使得中国的出口在未来还会面临多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肯定要更多的依靠内需,内需主要是两项:投资和消费。

3、我建议还是要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2035年中国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在共同富裕上要有一个好的推进,需要在税制改革,需要促消费、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等方面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正文:

我就消费、扩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谈点想法。

我主要讲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扩内需的政策非常正确,也是非常迫切的。同时,在大家一致认为扩内需非常重要的情况下,大家提供了很多扩内需的好建议的情况下,扩内需存在哪些难点,在这方面我提出一些思考。第二方面,就是对政策建议这块,到底怎么做会更好,我也谈一点个人的不成熟的建议。

一、扩内需的难点。

随着外需走弱,内需显得更加重要。今年从1-2月份的数据看,出口增长6%,比预期要好。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下行,中国出口增速今年有可能是负增长,前面两年都是高增长,今年可能是负增长,这对于扩内需显得非常迫切。从未来讲,中国的出口不是一个简单的周期性回落,周期性回落就是因为全球经济下行。因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种种脱钩举措,使得中国的出口在未来还是会面临多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肯定要更多的依靠内需,内需主要是两项:投资和消费。

我国的扩内需在过去主要是靠投资拉动,当然消费占比肯定是超过投资的,但中国的三驾马车,按照支出表计算的GDP,投资基本形成,它在GDP中占比40%以上,最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快速上升。投资对中国GDP贡献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显然,投资对经济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扩内需在过去更多表现为投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是一个外向型出口导向的、以投资拉动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但这种模式现在面临多种挑战和压力。一是在投资拉动中,制造业占比最高,但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的比重达到30%,今后如果再要上去也有点难度。二是房地产投资通常在基建投资中占比25%左右,房地产去年开发投资增速是-10%,这是非常少见的。我判断,中国的房地产已经进入到一个下行周期。它已经经历二十多年的上行周期,现在进入到下行周期,这块的投资也会下降。三是去年基建投资增长接近10%,对稳增长起到关键作用,但问题是基建投资回报率在近些年来持续下行。虽然可以通过投资拉动扩内需,但这驾马车的动力越来越弱,要使劲用鞭子抽马,它能跑,但副作用比较大,也就是债务增长比较快,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增长非常快,2023年地方政府专项债的额度比2022年持续上升了3.8万亿,但是好项目越来越少,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基建投资也很难拉动,这就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扩内需所面临的挑战,这是长期看,我认为没有一个盈利模式可以一劳永逸,到了一定阶段都会出现诸多的问题。

扩内需另外一点很重要是消费,正是由于看到了投资在拉动经济中的弊端,所以,要通过消费来拉动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在优先位置,很明确的就是把扩内需的主力重心放在消费上,消费在今年及今后的作用能否越来越大,也要审慎考虑。因为现在看,居民消费动力主要来自于收入增长。从过去几年看,可支配收入增长略低于名义GDP增速,基本保持一致,但略低于名义GDP增速。按照这样一种趋势,消费要发挥超预期作用,让消费增长明显超过GDP增长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消费重要一点要靠收入来保障。二是收入结构的问题,因为消费主体是中低收入群体,但过去几年中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增长没有明显超过GDP增速,这样消费这驾马车最多和GDP保持同步水平,从今年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消费目标,我进行了加权平均计算是7.2%,2022年同样各地方对消费的预期增长是7.7%,也就是在今年GDP增速明显上行,各省市GDP目标明显高过2022年时,各地对消费的贡献增长率反而比2022年低了,说明大家对消费预期不高。消费预期一方面取决于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还是取决于居民的杠杆水平。

目前中国居民平均杠杆水平达到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所以,我们明显比发展中国家杠杆水平要高。我们经常抱怨钱袋子问题,居民在房贷方面的支出比较大,在消费上进行了提前透支,这是面临的一方面压力。本要消费来拉动,一方面取决于收入,另一方面取决于居民债务水平,在这方面中国存在杠杆率水平偏高的问题。

还有结构方面,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收入结构中,低收入组的平均收入水平是高收入组的1/10不到,在这些年来还是没有得到一个根本的改变。所以,这就是现在扩内需,要把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有很多举措,多渠道来增加居民收入,这些都是好的,在提供消费场景、便利性、刺激消费,比如对大宗消费进行优惠等等,供给侧在这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关键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这恐怕是未来长期存在的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都提到“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所以,消费,一方面是受到需求收缩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了预期转弱、信心偏弱的压力,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相关来讲,怎样改变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的局面,那就需要在政策层面更加长远的考虑问题,不是简单的,当然短期是需要的,短期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一是就业,一是通胀,低通胀、高就业是经济增长目标,在短期来讲需要获得这样一种动态平衡,但是在动态平衡的同时又要追求长期结构合理,避免长期结构扭曲现象,我们要把消费放在优先位置,改变目前经济增长的模式,从投资拉动转到消费拉动,这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目标,这是需要长时间努力的,需要在历年稳增长前提下要进行结构性调整,结构性改革,前面几位教授谈到了关于这方面改革的建议,提的非常好。

但这些东西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实现的,正如经济增长的模式,出口导向型、投资拉动型,它也是经历了三十几年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前期优势非常明显,因为有巨大人口红利,整个资产规模很小,所以要大投入、发挥比较优势、出口导向,这些在过去非常顺也非常对,但在今后的转型过程中可能会比较漫长,所谓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不懈的努力。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经常讲三句话,作为政策,让消费在经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让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关键作用,让出口在经济发展中起支撑作用。

过去三十年,全球几乎所有国家都出现过两次以上的经济负增长,有些甚至四次五次,中国没有,中国这条GDP增长曲线非常完美,但是怎么去实现这种完美,更多的还是靠投资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就是逆周期政策,整个力度还是比较大的,但它也导致了经济结构扭曲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未来在实施扩内需战略,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双措并举的情况下,除了要关注短期目标,更要关注长期目标,有些时候为了稳增长而采取过多的逆周期政策,结果长期的这些改革目标被延后了,对这个问题我的建议还是要确保长期目标的实现,2035年中国要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在共同富裕上要有一个好的推进,需要在税制改革,需要促消费、提高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等等方面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整理自李迅雷于2023年3月11日在“ 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61期)——扩大内需战略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上的讲话,未经本人审定。)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