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享国五百多年,传17代31王。最后一任商王叫辛,此人逆天虐民,人们称之为纣王。史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聚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纣王无状,内政不修、外患不断,有人好心去劝谏,纣王不听,不但不听,还将提意见的人或囚或残。独夫日益骄固,自绝于宗庙,国人弃之。

与纣王相对照,西伯姬昌有圣德,行仁布义,礼贤下士,天下归心,此天所以亡商兴周也!姬昌临终时,给其子姬发留下三句遗言:“见善勿怠,时至勿疑,去非勿处。”姬发受先王遗命,决意兴仁义之师,翦纣灭商,号武王。

武王绪文王之业,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以相左右,事业蒸蒸日上,天下归周者已是三分有二。武王九年,以伐纣为目标进行了一次军事演习,以试探各方面的反应。武王竖起其父文王的旗帜作为号召,率师抵达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王见状,已知人心归周,但不知商朝内部的情况,自不敢冒然进军,于是暂且班师回府,再作计议,史称“孟津观兵”。两年后,即武王十一年,商朝内部分崩离析,纣王众叛亲离,武王探知此消息,认为伐纣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出兵伐纣。武王率领大军再次集结于孟津,随后渡过黄河,陈兵商郊牧野,各路诸侯前来策应,有战车四千乘。纣王听闻,临时调集军队,仓促应战。由于纣王不得人心,士兵大都不肯为他卖命,结果临阵倒戈,纣师败绩。纣王见大势已去,就逃了回去,跑到鹿台藏宝的地方自焚。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入了朝歌,商朝灭亡。

武王伐纣,一战而成,值得庆祝,但武王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更没有放纵自己,而是认真地思考如何迅速地安定局面。基本方向是,尽快地从战时状态转变为和平建设状态,使人民安居乐业。为此,武王除了分封、奖赏各路功臣之外,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安抚殷商故民。“释箕子之囚,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行盘庚之政”,于是殷民大悦。诸事安排妥当,武王乃罢兵西归。“纵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虚,偃干戈,振兵释旅,示天下不复用也。”

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