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不稳,和父母对立,也许他(她)不是叛逆,而是对立违抗性障碍。

违抗性障碍又称对立违抗性障碍是一类常在学龄前期出现的,以持久的违抗、敌意、对立、挑衅和破坏行为为基本特征的儿童行为障碍。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具体表现:常常发脾气;常常与大人争吵或争辩;常常有意对抗或拒绝服从大人的要求或规定;常常故意烦扰他人;常常自己做错了事却责怪别人;常常为小事生气或容易被别人惹恼;常常发怒或怨恨他人;常常怀恨在心或心存报复;常常消极对抗,或以其他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

面对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患儿,家长该如何做呢?

1.平静自己的情绪、同理关怀

当孩子出现对立违抗行为时,家长一般都会被激起怒火,并且采用责骂、恐吓甚至暴力镇压等激烈的方式来控制孩子。

但我们也会发现,这样做往往只会让事态更不受控制,让大人和孩子都变得更“歇斯底里”,并且对后续的改善毫无帮助。

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立即性的情绪和发泄性的语言,不必急着控制和纠正孩子的行为,给彼此有一些时间和空间缓和冲突,等情绪平稳后再进行下一步沟通。

2.增加沟通讨论的机会

当孩子出现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第一个念头是“管教”,而不是“了解”。

希望大家能把这种心态扭转过来,暂时忍让孩子的不礼貌、不在乎或无所谓的表现,把说教、讲道理或威迫的方式,改为陪伴、倾听和了解沟通。

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不是去教训他的,而是尊重他、去帮助他的,相信孩子们也会平静情绪,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同样,我们也需要用专业的情绪和自控力训练,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正确表达需求和想法。

进一步改善孩子的自控能力,减少对立违抗情绪,矫正不良行为,让孩子能够更加遵守规则,融入集体。

3.赞美策略,解除孩子的心理防备

同样的,每当出现问题,我们第一时间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并直接挑明。

这时很多孩子都会有这种心理,你说我哪里哪里不好,那我就偏要这样,你能拿我怎么办?

所以我们可以运用一些语言策略来改变孩子固执倔强的心态,比如说“你上次作业完成得特别棒,班主任还发信息夸奖你进步了,为什么今天突然不想写了?是发生了什么不开心事情吗?”

当孩子吃了你服的“软”,那么后续的交谈、提出要求就可以一步步开展下去。(王双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