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商大脉网”(ID:wsdamai66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预制菜产业太火了!

近年来,我国预制菜产业发展迅猛,据艾媒咨询数据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日前,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

作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市场,预制菜也得到了多方关注。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预制菜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建议对预制菜实行标准管理、多渠道支持等。

司富春:

对预制菜实行
生产许可制,溯源管理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河南中医药大学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司富春提出了加强预制菜安全监管的建议。

司富春指出,预制菜吸引了大量规模企业和风投资金涌入,短短几年时间,预制菜产业迅速实现规模化、集约化,产品品种不断丰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市场”。然而,在预制菜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缺乏行业或国家标准、产业产品难以界定、从业者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加强预制菜安全监管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司富春建议,加快制定行业标准,明确预制菜的概念,科学界定预制菜的涵盖范围,规范行业发展。以国家有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为基础,适时将行业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司富春还建议,强化全过程监管,实行生产许可制制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防范行业无序竞争和恶性竞争。推行溯源管理,建立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市场销售等全过程可追溯系统,从源头上保证预制菜质量安全。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建立企业诚信档案监管系统,定期公布“红黑榜”。加强餐品质量检测,常态化运用第三方检测和“飞行检查”,严厉打击滥用添加剂行为。可按照产品预制程度或制作场景对预制菜产品进行精准区别,既有利于保证产品的口味口感,又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

司富春建议,地方各级政府要做好“墩苗”与“扶优”计划,在政策支持和扶持上向管理规范、市场前景好、核心竞争力强、有自主知识产权、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倾斜,支持优势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司富春建议,保护企业智力成果。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将智力成果转化成专利技术,加大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企业品牌建设,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促进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

严琦:

建议支持重庆
打造预制菜之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陶然居集团董事长严琦提交了多份议案,聚焦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驰名商标保护等维度。

在《关于讲好中国餐饮故事,支持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的建议》中,严琦建议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支持重庆打造为预制菜之都,支持中国预制菜企业走出去。

她指出,预制菜是近年来餐饮业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国内预制菜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资本市场对预制菜领域投资力度正在加大。“重庆作为全国美食之都,餐饮龙头企业众多,大有可为。希望国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重庆打造为预制菜之都,支持中国预制菜企业走出去。”

据悉,今年2月,重庆市发布预制菜产业地方标准,为当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预制菜生产经营标准化、规范化明确了目标路径。

在支持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方面,严琦还建议商务部重点培育一批把开辟海外中餐市场作为战略发展目标、能够代表中餐国际形象的规模型品牌龙头餐饮企业或预制菜企业。“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国家或地区支持成立‘海外中餐服务中心’,或者通过驻外商务机构创建海外发展支持平台。支持餐饮龙头企业联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成立餐饮中资商会,同时充分发挥境外中资商会和所在国华人华侨的积极作用,共同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严琦表示。

同时,她建议成立“中国餐饮海外投资基金”,支持不同区域的知名餐饮企业抱团出海,并与境外中资工业园区进行配套协同,把中餐推向世界;金融部门要为走出去的餐饮龙头企业提供优惠贷款和良好的海外金融服务。

郑思敏:

建议设立预制菜
产业发展基金

作为来自预制菜行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得利斯董事长郑思敏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推动预制菜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议。

郑思敏表示:“由于预制菜行业是新兴产业,发展速度快,虽然有关部门正在密集出台相关标准,但仍缺乏完善的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不利于行业长远良性发展。”

对此,郑思敏建议完善系统性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标准化体系:预制菜产业所涉及的第一二三产业都应完善相应的生产标准。比如第一产业应制定适合预制菜加工的食材标准、种养技术规范,第二产业要明确预制菜原料采收、保鲜和初加工技术规程、方法标准,第三产业则需完善预制菜细分品类的产品标准、服务标准等。尽快出台相关国家、地方或行业标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预制菜行业高质量发展。

在她看来,这将是预制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除了行业标准,郑思敏还提到预制菜定义模糊的痛点。在她看来,预制菜处在餐饮和食品行业的边界,进入门槛低,可复制性强,造成生产企业良莠不齐,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食品安全隐患。

针对上述痛点,郑思敏建议由政府尽快明确牵头单位,加快制定和出台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或规划,制定精准化的预制菜扶持政策,重点培育成熟区域的市场主体。发挥农业和畜牧业大省的基础优势,加快打造预制菜产业领军企业,培强做大一批专业化、智能化、集约化生产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此外,郑思敏还建议设立预制菜产业发展基金,为预制菜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中餐标准化等提供支持,鼓励预制菜制造企业建设专业的生产管理标准化体系和研发体系,在标准化的基础上努力向自动化、数字化生产提升。培育或引进预制菜相关的专业投资机构,加强孵化、加速、投资力量,以促使更多预制菜赛道企业做大做强。

孙宝国:

尽快制定预制菜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对于预制菜产业的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认为,预制菜的产业化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尽快组织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对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规范。

“发展预制菜产业,既是我国居民消费升级、食品加工业不断做大做强的有力体现,更是三产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孙宝国认为,预制菜的产业化绝对不是厨房的放大,也不是简单的清洗、调理,而是食品与烹饪等多学科的交叉。

然而,目前市场上存在不同企业针对同样的产品执行不同标准的情况,严重制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业链建设方面,针对中式预制菜生产装备的自主设计创新、智能化水平较低,滞后于产业的规模和快速发展水平;冷链配送能力和覆盖范围也制约产业发展;部分预制菜产品的口感与风味复原难度大,复热过程对营养物质的影响等研究仍需加强等问题。

孙宝国建议,尽快组织制定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产品标准,明确预制菜定义、范围以及相关管理原则,兜牢预制菜的食品安全底线,同时围绕预制菜全产业链建设配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对风味复原、食品添加剂使用、微生物控制、标签标识管理等进行规范。此外,应完善产业监管方式,提高准入门槛,加强生产资质审核。

他认为,支撑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破解诸如口感与风味复原、营养物质保留、质构保持、品质保真等基础共性问题。建议科技部设立专项基金,加大科技研发投入,补足预制菜产业基础研究短板,破解制约发展的共性问题。此外,他建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实施“预制菜产业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产业集聚、资源高效利用的发展模式,增强整体竞争力。

结语

《2022年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22年中国预制菜企业数量超7万家,其中山东、河南、广东等地预制菜企业较多。

预制菜产业一头连接田间地头,一头连接餐饮消费,符合农产品向食品化升级、农业供给侧向需求侧升级的趋势。

这一“舌尖话题”里,不仅装着万亿元大市场,更装着每一个人的舌尖牵挂。

来源:新京报、澎湃新闻
中国新闻社、每日经济新闻
如涉侵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