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0万年前地球上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发生,统治了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的恐龙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算是给了人类这个物种发展崛起的机会。在混乱时代,有充足的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生物开始迎来发展新时期,哺乳动物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崛起,从而人类也算是应运而生。

导致这次生物大灭绝的是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它高速撞击到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撞击形成了一个直径150公里的陨石坑,顺便带走了以恐龙为主的大部分物种,状况惨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学者曾发出警告,人类必须要重视这些天外来客,人类看似发展出高科技文明,但如果把现在的人类文明和6500万年前的恐龙互换,人类能做的事情其实也并不多!

而太空并不空,太阳系内大量的天体都在绕着太阳公转,有时候某些小天体的公转轨道可能就会和地球公转轨道交叉,这意味着撞击的潜在危险就存在。

人类目前监控着地球周围很多的小行星、彗星或者天体碎片,掌握着它们的飞行轨迹,但是每年依然有大量的小行星被发现。2023年2月下旬NASA发现新的小行星,暂时命名为2023DW,通过追踪发现这个小行星在未来很可能会和地球相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准确的预测还需要数周的追踪,获得更能的数据,才能更好地确定这个小行星的飞行轨迹,当然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就在于存在较大的变数。

根据NASA的预测,这颗新发现的小行星2023DW很可能会在2046年2月14日撞击到地球表面,概率大约是1/560,当然从这个概率来看危险性并不是特别大,而欧空局也给出了自己的预测,撞击概率大约是1/625。

NASA强调虽然发生撞击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如果撞击真的发生需要及时疏散人群。按照飞行轨道预测,如果这个小行星真的撞击到地球表面,它的影响区域将涉及到印度洋和太平洋区域,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夏威夷甚至是华盛顿特区都有一定概率受此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还是那一点,撞击的概率并不高,只是存在这个可能性。

2023DW小行星的直径49.29米,从发这个规格上来看即使撞击地球表面也只是引发局部的影响,目前这和小行星正在距离地球2000多公里外绕太阳运行,它的公转周期271天,远日点1.145个天文单位,近日点0.495个天文单位。这意味着它的公转轨道和地球的公转轨道有交叉,按照飞行轨道它将在2046年飞到距离地球大约180万公里的位置。

但是这种小天体当飞行到大天体附近,很可能受到引力的干扰,那么最终一头撞在地球表面的可能性就是存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情况下小行星的直径达到140米以上,和地球轨道交互最近距离小于0.05天文单位,这样的小行星被认为是有潜在威胁的,距离近更容易撞击,规模大撞击后造成的破坏力比较强。

那么目前来看2023DW直径近50米,尚不在潜在威胁小行星之列,因为有些地外天体规模较小,在撞入地球大气层的过程中会高速摩擦,最终在大气层中瓦解爆炸,撞击到地面上的碎片造成的破坏就要小。

但是目前在NASA的风险列表中,2023DW排在前列,在衡量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指标都灵危险指数中为1级,都灵危险指数分为0-10级,0级自然是完全没有危险的,而1级意味着撞击的几率非常低,2-4级需要天文学家注意,5-7级有威胁,8-10级就是肯定发生撞击。当然,一般情况下等级达到3级就需要提醒公众做防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球周围有大量的小行星,很多都可能对地球造成潜在的威胁,因此预防地外天体的撞击,是人类未来需要着重发展的领域,例如NASA在2022年9月就进行了一次行星防御测试。

在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中,操控人造航天器撞击名为“迪莫弗斯”(Dimorphos)的小行星,这是双小行星系统中的一颗,它围绕着另外一颗小行星运动,最终的目的是想要改变“迪莫弗斯”的轨道。

通过这种方式验证我们可以通过航天器撞击地外天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偏转近那些对地球有危险的小行星,最终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现有的观测数据来看,撞击后的效果很不错,对小行星的飞行轨迹改变比较大,或许会成为未来人类应对小行星撞击的一种手段。

当然,各国都有在发展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小行星撞击,例如中国正在组建的“复眼”,可以利用分布式雷达体制开展深空探测,形成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其实我们还是期待尽量不要有小行星撞击到地球表面吧,如果规模过大任何办法都难以应对。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