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悬疑充满着自己的迷惑,对于过程充满着自己的心机,所以只要有六部推理类小说,满足您对于推理的需求。

全文约11,000字。

1.《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最经典的群众出版社的翻译版本,一经出版,立即风靡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离奇的情节,扣人的悬念,世界上最聪明的侦探,人间最诡秘的案情,福尔摩斯不但让罪犯无处藏身,也让你的脑细胞热情激荡,本套书获第一届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

柯南•道尔出生于1859年,父母为查尔斯及玛丽•道尔。在9岁那年,他被送入史东尼赫斯天主教修会私立小学就读,但却在1875年离校时对天主教产生厌恶的情绪,转成为一名不可知论者。1876年至1881年间他在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毕业后作为一名随船医生前往西非海岸,1882年回国后在普利茅斯开业行医。不过他行医并不太顺利,在此期间道尔开始写作。在搬到朴茨茅斯的南海城(Southsea)后,他才开始花更多的时间在写作上。

道尔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发表于1887年的《比顿圣诞年刊》(Beeton's Christmas Annual for 1887)的侦探小说《血字的研究》(A Study in Scarlet),该部小说的主角就是之后名声大躁的歇洛克•福尔摩斯。

《福尔摩斯》是欧美侦探小说的早期经典之作,它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缜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心理分析以及福尔摩斯这个家喻户晓的侦探形象,打动着我的心。

《福尔摩斯》是由英国人阿瑟 . 柯南道尔所著。1886年4月,他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血字的研究》,主人公福尔摩斯亮相。

作者笔下的大侦探是一个瘦高的中年男子,极具穿透力的眼下是一个鹰钩鼻子,叼着烟斗,经常带着雨伞穿梭在伦敦大街上。小说情节离奇,古怪悬疑。小说以复仇为主要情节,并添加了浪漫主义色彩,文学意味浓厚。接着,作者有发表了他的第二部中篇小说《四签名》,小说揭露了人心的贪婪和险恶。

夏洛克·福尔摩斯,现在已成为世界通用的名侦探最佳代名词。福尔摩斯不但头脑冷静、观察力敏锐、推理能力极强;而且,他的剑术、拳术和小提琴演奏水平也相当高超。

平常他悠闲地在贝克街221号B的公寓里,抽着烟斗等待委托人上门或者做化学实验。一旦接到案子,他立刻会变成一只追逐猎物的猎犬,开始锁定目标,将整个事件抽丝剥茧、层层过滤,直到最后真相大白。

华生医生是他的多年的室友,办案时的得力助手,他的传记作家以及他一生的好朋友。福尔摩斯的相貌和外表,乍见之下就足以引人注意。他有六英尺高,身体异常消瘦,因此显得格外颀长;细长的鹰钩鼻子使他的相貌显得格外机警、果断;下颚方正而突出,说明他是个非常有毅力的人。经常拿着烟斗与手杖,喜欢把情节弄得戏剧化,外出时经常戴黑色礼帽。

福尔摩斯的思考为众人所知,他那严谨的推理,丰富的想象力,把世界迷倒。

我喜欢福尔摩斯还有另一个原因。

侦探小说有很多,优秀作品也不少,无论是江户川乱步的小五郎;或是莫里·恩卢布朗塑造的那兼神探和怪盗于一身的亚森·罗宾;还是阿加沙·克里斯蒂作品中那冷静沉着的波洛……都是小说界的精品,但他们身边却缺少了得力的助手和知心的朋友,使得读者无法深层次地了解主人公的心灵世界,让英雄们都变成了“孤胆奇侠”,而福尔摩斯则不同。

由于拥有约翰·H·华生这一值得信任的朋友,我们可以通过他的阐述来走进主人公的内心。记得书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华生中枪后,福尔摩斯的眼中闪出了泪花,平时一向沉稳的他居然冲着凶手咆哮道:“要是华生有什么三长两短的话,我决不会放过你的!”此时,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有血有肉、关心好友的福尔摩斯,而并非是一个纯粹的推理机器。

我很敬佩福尔摩斯,我要学习他那些好的地方。比如,他丰富的科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推理,细致的调查研究。我觉得看了《福尔摩斯探案》这本书,有助于我们青少年养成注重观察,思维缜密的好习惯。这一点值得我好好向福尔摩斯学习。

2.《白夜行》

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中发现一名遭利器刺死的男子。案件扑朔迷离,悬而未决。

此后20年间,案件滋生出的恶逐渐萌芽生长,绽放出恶之花。案件相关者的人生逐渐被越来越重的阴影笼罩……

“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凭借着这份光,我便能把黑夜当成白天。

我从来就没有太阳,所以不怕失去。”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句象征本书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事件片段如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爱情之中悲切动容。

东野圭吾万千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

周刊文春推理小说年度BEST10第1名

本格推理小说年度BEST10第2名

《白夜行》是东野圭吾迄今口碑最好的长篇杰作,具备经典名著的一切要素:

一宗离奇命案牵出跨度近20年步步惊心的故事:悲凉的爱情、吊诡的命运、令人发指的犯罪、复杂人性的对决与救赎……

东野圭吾,日本推理小说家。大阪府大阪市出生,毕业于大阪府立大学工学部电气工学科,原先于汽车零件供应商日本电装担任工程师,1985年以《放学后》获得第31届江户川乱步奖,随即辞职成为专业作家。

东野圭吾于1999年以《秘密》获第52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2006年以《嫌疑犯X的献身》获134届直木赏,此书并一举拿下当年度三大推理小说排行榜的第一名,故有三冠之称。

东野圭吾的作品颇受影视界青睐,许多作品皆被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如电影《G@me》、《放学后》、《秘密》、《宿命》、《湖边凶杀案》、《变身》、《嫌疑犯X的献身》、《手纸》、《白夜行》(韩版电影)、《白夜行》(日版电影)、《旁徨之刃》,电视剧《白夜行》、《神探伽利略》(侦探伽利略+预知梦)、《流星之绊》、《恶意》、《名侦探的守则》、《新参者》、《杀意取扱説明书》、《幻夜》(2010秋季日剧)、《秘密》、《分身》(2012冬季日剧)等作品。

一口气用了将近一天的时间看完《白夜行》,最后看到结局,我不寒而栗。东野在这本书里,丝毫没有想要救赎的意思,也绝对不想在最后给故事黑暗的基调染上暖意,哪怕暖意只有一丝。

同《秘密》一样,东野绝没有为了讨好读者而写出美满结局的心思,而中国读者的口味却又偏偏喜好大团圆结局,所以看完书之后,我的心情是纠葛的。

“我的人生就像在白夜里走路。”

故事从一开始便是冰冷的基调,大致是用双线交叉的方式展开,时间上也跨越了将近20年。虽然故事一开始就发生了凶杀案,但很显然这不是本格形式的诡计。

东野也在文中不断地暗示各种诡计的前因后果,让我们很容易就能猜出手法和幕后的黑手,东野掩盖的只是最初的情形。与本书庞大的篇幅相比,当时的情形在小说中只能算是寥寥几笔。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的疑惑不断加深,究竟是怎样的动机,才能造成如此的结果?

动机?动机?动机?动机!!!

可是我一直看到故事的结局,仍然对动机存有疑惑,那样的动机虽然可以解释整件事情,但我仍然无法完全信服。直到我看到小说最后一句话,我才完全明白了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动机。

我本对世界仍有幻想,但世界却还给我更黑暗的目光。最后一句话,是解读整本书最为关键的key,其实东野只需要稍稍改动这句话,整本小说的基调,以及故事的动机便可实现完全不同的逆转。

但东野没有这么做,或许是他觉得这样能够更好地反映小说的主旨,或许是他觉得绝对的悲剧才能给人绝对的警醒。或许并不是东野不想在最后救赎整个动机,而是这个动机已经坠入黑暗太深,再无救赎的可能。

总之,这样的动机的确让我纠葛万分。

很多时候,都面临这样的情形:外面下着大雨,可带的伞却被别人拿走了,此时该怎么办?是等在房间等待雨势的转变,还是自己也顺手拿走别人的伞?

故事的主人公选择了后者,而且他们拿走的不止一把伞。诚然,别人从他们身上拿走的,也不仅仅是伞;不,当他们去拿别人的伞时,他们的良心也被拿走了!这个世界的确有太多不公平,人人平等的话至少在现在我还看不到实现的迹象。

如果别人对你造成了伤害,你为了弥补这个伤害,又去伤害别人,那你和伤害你的人又有什么分别?既然已经失去了太多的东西,就请不要再失去良心,失去爱,失去希望!

或许我这种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没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但就算是复仇,就算复仇成功,心中也永远不会有满足感,只有空虚和茫然。我们可以把一枚钉子钉入墙中,之后也可以把钉子拔出来,但那个洞会永远存在。就算是消灭仇人的肉体,也无法抹平内心的创伤,生命本来就是千疮百孔的苹果。

我并不想宣扬以德报怨的思想,但在以怨报怨的时候,请不要伤害无辜的人。即使没有太阳,也不要用仇恨,将天空染成白夜。

3.《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波洛”系列》

《阿加莎·克里斯蒂侦探推理“波洛”系列(套装全32册)》包括《蓝色列车之谜》、《古墓之谜》、《人性记录》、《沉默的证人》、《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罗杰疑案》、《尼罗河上的惨案》、《死亡约会》、《悬崖山庄奇案》、《ABC谋杀案》、《空谷幽魂》、《云中命案》、《啤酒谋杀案》、《斯泰尔斯庄园奇案》、《鸽群中的猫》、《底牌》、《葬礼之后》、《幕后凶手》、《牙医谋杀案》、《高尔夫球场命案》、《死人的殿堂》、《四魔头》、《圣诞奇案》、《柏棺》、《第三个女郎》、《三幕悲剧》、《怪钟》、《大象的证词》、《清洁女工之死》、《致命遗产》、《万圣节前夜的谋杀案》。

阿加莎·克里斯蒂被誉为举世公认的侦探推理小说女王。她的著作英文版销售量逾10亿册,而且还被译成百余种文字,销售量亦逾10亿册。她一生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和短篇故事集,19部剧本,以及6部以玛丽·维斯特麦考特的笔名出版的小说。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1971年,阿加莎·克里斯蒂获得英国女王册封的女爵士封号。1976年,她以85岁高龄永别了热爱她的人们。此后,又有她的许多著作出版,其中包括畅销小说《沉睡的谋杀案》(又译《神秘的别墅》、《死灰复燃》)。之后。她的自传和短篇故事集《马普尔小姐探案》、《神秘的第三者》、《灯光依旧》相继出版。1998年,她的剧本《黑咖啡》被查尔斯·奥斯本改编为小说。

如果你刚刚看完福尔摩斯等早期作品,还没有看过阿加莎的书:

推荐书目:《斯泰尔斯庄园奇案》《ABC谋杀案》

推荐理由:《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是阿加莎的处女作,本书的风格和福尔摩斯系列比较接近,对于证据及现场勘察成分较多,对于单纯的犯罪心理分析推理较少。

《ABC谋杀案》里面有提到福尔摩斯,且入题快,情节紧凑,结尾处精彩的长段推理.

如果你刚刚看过艾勒里·奎因等中期作品,还没有看过阿加莎的书:

荐书目:《死亡约会》

推荐理由:《死亡约会》的风格和奎因比较接近,结尾出人意料并且有出神入化的推理及犯罪心理分析。

如果你刚刚接触侦探小说,或是仅看过一点《名侦探柯南》之类的作品:

推荐书目:《ABC谋杀案》《悬崖山庄奇案》

推荐理由:《ABC谋杀案》入题快,情节精彩,刚刚接触阿婆的朋友很多都受不了她偏缓的节奏,因此建议先看这本。《悬崖山庄奇案》同样是节奏紧凑,情节精彩,结局出人意料,这两本书会让你喜欢上阿婆,喜欢上侦探小说的。

如果你是已经看过很多侦探小说的男性:

推荐书目:《东方快车谋杀案》(强烈推荐)《罗杰疑案》《怪屋》三者选一

推荐理由:这几本书比较符合男性同胞的思维,其中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再加上著名的《无人生还》是阿加莎的三大奇书。这三部小说结局都十分出人意料,尤其是《东方快车谋杀案》,越了解侦探小说的朋友越猜不到事实的真相。个人认为《东方快车谋杀案》《罗杰疑案》《无人生还》不要同时阅读。

如果你是已经看过很多侦探小说的女性:

推荐书目:《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二者选一《葬礼之后》《高尔夫球场命案》

推荐理由:这几本书比较符合女性的思维。都是以家庭为背景组织的案件,其中还有很多令人称道的爱情成分,推理并不复杂,结局也很精彩。《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电影也很好看(彼得·乌斯蒂罗夫主演)。

如果你喜欢长篇的推理:

推荐书目:《死亡约会》《啤酒谋杀案》

推荐理由:同2

如果你喜欢“孤岛模式”:

推荐书目:《无人生还》

推荐理由:“孤岛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经典代表作品。

如果你喜欢跨国犯罪等大案子:

推荐书目:《四魔头》及汤米塔彭斯系列

推荐理由:经典作品

如果你喜欢血腥和惊险:

推荐书目:《圣诞奇案》《沉睡的谋杀案》

推荐理由:《圣诞奇案》血腥,《沉睡的谋杀案》惊险,受到很多人的好评。

如果你想要欣赏阿加莎的写作水平:

推荐书目:《无尽长夜》《罗杰疑案》

推荐理由:《无尽长夜》的描写十分精彩,相比推理就逊色了一些。《罗杰疑案》是阿加莎的成名作品,这本书没有深厚的写作功力是写不好的,结局也十分出人意料。

如果你对人物心理有特殊兴趣:

推荐书目:《无人生还》《啤酒谋杀案》《死亡约会》

推荐理由:《无人生还》是讲十个人困在孤岛上相继被杀的故事,其中有大段非常精彩的心理刻画。《啤酒谋杀案》是发生在十六年前的案子,其中犯罪心理对破案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死亡约会》有十分精彩的推理,涉及到每个相关人物的心理分析(包括死者),描写的出神入化。

4.《金色梦乡》

平凡的送貨員──青柳雅春和多年不見的老友森田森吾偶遇,卻突然被告知首相即將被暗殺,而青柳則是兇手!還一頭霧水的青柳,早已成為警方不擇手段要緝捕的對象,更慘的是,馬上成為媒體炒作下十惡不赦的罪人,唯一的對策只有不斷的逃、逃、逃…… 一路上,小混混、無差別連續殺人魔、前女友等各路人馬相繼出現,情義相挺,他最後會栽在莫名其妙的命運作弄中,還是能順利逃出重圍呢?

伊坂幸太郎,1971年生于日本千叶县,已婚。1995年于东北大学法学部毕业。热爱电影,深受柯恩兄弟(Coen Brother)、尚-积葵·贝力斯(Jean-Jacques Beineix)、艾米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等电影导演的影响。

“洋洋洒洒一千页,一直在奔跑、一直在逃离。主题、思想、哲学—这些千百年来被信奉为文学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它面前一无是处。我一直大张着合不拢的嘴,在不知不觉间和主人公开始了一场逃亡。”

《金色梦乡》获山本周五郎奖时,身为评委的浅田次郎给出了如此评价。引用到这里并非要证明这部小说多么优秀,而是想强调伊坂幸太郎确实是一名较难定位的作家。尤其在译完这部伊坂文学道路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之后,这样的印象尤为强烈。一直以来,读者们都愿意将伊坂的作品归为推理小说去阅读,伊坂自身也曾一再主张,他的创作动机始终是奔着“推理”而去。

然而,伊坂幸太郎的文学是独特的。他写推理,可推理并非主题而只是一种形式;他写给每一个人看,可他的作品里却带着无法融入大众主流的基因。他所呈现的是一种远离纯文学但又并不循规蹈矩的,有如一匹还在成长、还未被驯服、还对某种信念抱有热血的小马般的文学。

“人生只有一次。让这仅有的一生充满想象力,再没有比这更加幸福的活法。”

这句话来自于一本美术评论书籍,它让还是一名高中生的伊坂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就开始单纯地向往那样的生活。依靠想象力活着,真的会幸福吗?如果是写小说,或许我可以凭借想象力从零开始创作。”—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伊坂是为了推理而写小说,倒不如说是为了他的想象力而选择了写作这样的形式。小说是他活着的方式,而推理只是其中并不唯一的形式之一。

伊坂的想象力是独特的,并且带有某种强烈的特征——他的故事永远是惩恶扬善的。作为文学来说,这似乎是过于“年轻”的表现,但也正是伊坂的魅力所在。伊坂小说中的“恶”,是处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让人感觉虚幻却心生畏惧的恶,这种恶在特定环境下似乎强大到无法触碰,但最终因为种种因缘而被制服。

比如《奥杜邦的祈祷》中在奇幻岛屿上被射杀的城山、《杀手界》中几可一手遮天却七零八落的“千金”,又或者其续篇《杀手界.疾风号》中机关算尽被抛出车外的王子。相对于这些恶,伊坂所表达的善或者美好常常通过角色之间的感情维系来构筑。为了保护自己的妻子而变得只说谎话的画家、在绝望的复仇之路上受到诸多帮助和暗中保护的教师、永远在斗嘴但死之前却都想着对方的蜜柑和柠檬……

善与恶的交织在伊坂的安排下相互博弈,这其中的过程是环环相扣的,相较于推理小说中“侦探解开谜题”的模式,伊坂的小说更像是首先抛出看似与进程无关的种种线索和人物,最后汇集一处拼接成一个完整故事的“多线程模式”。这样的模式使他的故事中可能不常出现英雄式或全能式的侦探,人物总有各自的问题或缺陷,但一切总在潜移默化间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或许他希望故事之外的世界也是同样美好,但现实却难以理想化,所以才不得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小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寻平衡。

在我看来,那是一种幸福的想象,它赋予伊坂的作品以独特魅力。

正如伊坂自己所说,他一直以来只写一件事,那就是如何在无奈之中找寻希望,如何在一个万分消极的世界中积极地展望未来。比起推理来,这才是伊坂文学中更为吸引人的部分。

不应该再简单地以“推理小说”来概括他的作品,有时候作为读者会发现很多细节似乎经不起现实的推敲,那是因为推理只是承载幸福想象的道具之一,作者展现的本就是想象的世界,一个按照作者的设计去运作、或许看上去黑暗但最终会变得美好的世界。

从伊坂幸太郎踏入文坛开始,他的创作一直秉承了这一理念。

“我是一个单纯的人,总觉得只要能随心所欲地去写就好。”

现在所走的这条路留给将来的某个时候怀念就好

将来的某个时候或许我会怀念现在所走的这条路

6.《嫌疑人X的现身》

百年一遇的数学天才石神,每天唯一的乐趣,便是去固定的便当店买午餐,只为看一眼在便当店做事的邻居靖子。 靖子与女儿相依为命,失手杀了前来纠缠的前夫。石神提出由他料理善后。石神设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局,令警方始终只能在外围敲敲打打,根本无法与案子沾边。石神究竟使用了什么手法?

《嫌疑人X的献身》,有人看到贯穿其中并成为故事转折点的爱——这也许是正途,也是作者所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东西。但是,作为一个悲观主义者的我却完全没看到这个,完全没有。

小说刚开始,石神的冷静是如此地绝对,对应着他天才的数学头脑,我们只看到一个思维缜密面无表情的石神,他的聪慧和冷静结合起来成为强大的完美注脚。

但直到小说结尾,作者点出石神与靖子母女认识的契机带出他曾经决定自杀的事实时,我们才知道发现其实石神一直在忍受,看上去已经习惯孤独的石神其实一直都如大多数人般在找寻自己的精神信仰,直到他遇见靖子母女。

毫无疑问他爱着靖子,但这样的爱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孤独的石神的精神信仰和生存的动力。在这一点上有证明,石神说,只是远远看着靖子就已满足,不会有想要亲近的愿望。这样的想法已经和工藤对靖子的那种世俗的爱情有了很大出入。

找到信仰的人其实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不管那样的信仰是什么,只要有可以让你付出全身心的事物存在,人就不会迷茫。

若用爱情来解释石神信徒本质的伟大牺牲,这的确令包括靖子,草薙还有看着小说的我们常人觉得难以想象,并为这种程度的爱情唏嘘不已。

可是这不是爱情啊。不是的。

这是一个人对于孤独的反抗。所有寻找并维护精神信仰的行为,本质上,都是对孤独的反抗。

可是,石神的反抗还是失败了,他的计划如此无懈可击,在凭一己之力画了一个绕晕所有人(包括读者)的圆大功将成时,还是失败在了与原点重合的最后一步上。

对那些相信是伟大的爱让石神做出如此牺牲的人们来说,靖子最终决定自首的行为也必将被其归结为某种伟大的积极的人类情感。如果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那也许可以说是良知。

可是对不起,作为一个悲观论者的我还是要说,可是这不是良知啊。不是的。

良知属于道德范畴。而道德本就不是人生而俱来的东西。靖子自首,的确是出于良知,但我们不能据此给予其任何褒义的评判。因为道德本身就是虚弱的,由道德体系的引导得出的褒义或贬义的定论自然也不能成立。就像对是非的定义不同,对行为对错的判断就会出现差异一样。

靖子因为无法让石神顶罪自己却幸福活着而自首,我们不能说这样的自首是高尚的,就像小说开始,靖子和美里杀了富坚,我们也不能以此去否定他们一样。

说到底,靖子的选择只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作出的。如果说道德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的话,那也只是因为道德已经内化,成为靖子价值体系的一部分。靖子的自首,本质上,仍是出于利己的目的,作出的使自己最舒服的决定。

如果真心感激石神的牺牲,靖子就应该回报,而回报的唯一的方式就是赋予石神的牺牲意义。就自首的行为,完全地,彻底地,将石神所做的一切都抹杀掉了。从这个角度说,靖子是自私(当然这里的自私也不带贬义)的。从这个角度上说,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考虑问题,觉得好友死得不值而将事实真相告诉靖子和草薙两个重要人物的汤川,也是自私的。

正因为身边都是自私的人,石神的努力才最终完全附之东流。身边的人,所爱的人,所亲近的朋友,都抹杀掉了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才是石神最可悲的地方。也正是这样的结局,让我觉得这是一消极入骨的作品。

直到故事的最后,石神也依然是孤独的。

本人不才,看的是传说中新经典的版本,而且新经典一说还是浏览了其他评论后才得知。有趣的是,其他人指出的更为忠实原著的台版与新经典版在结局上的一些差别某种程度上还印证了我的观点。认为主题本质上并非宣扬伟大爱情而只是解释人类的绝对孤独的观点。

6.《无人生还》

十个互不相识的人,被富有的欧文先生邀请到了印地安岛上的私人别墅里。晚餐后,一个神秘的声音揭开了人们心中所各自隐藏着的可怕秘密。当天晚上,年轻的马斯顿先生离奇死去,古老的童谣就像诅咒一样笼罩着所有人,似乎有一双神秘的眼镜在时刻窥视着这场死亡游戏,到访者就像消失的印地安小瓷人一样一个又一个的走向死神……

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代表作品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谋杀案》等,作品曾被多次搬上银幕。

荒岛上仅有十个人,其中有一个是凶手。但他们接连死去,无人生还。那么谁是杀人犯?是最后一个死去的人吗?如果不是,那么他(她)如何在死去之后,还能使自己的杀人计划照常实行?他(她)为什么杀人,又为什么给自己也贴上死亡标签?

在《无人生还》中,阿加莎·克里斯蒂显然把自己逼入了创作的险地。面临此景,侦探小说作者有两种选择,一是用天才的构思自圆其说,另一就是假托“心理悬疑”“奇幻”一类低劣手段胡说八道——自从《达·芬奇密码》火了后,滥竽充数的“悬疑作家”没少冒出来,这种糊弄人的故事简直太多了。

《无人生还》比《尼罗河上的惨案》晚出版了两年,风格截然不同。《尼罗河上的惨案》热衷于解谜,在布下一张复杂的大网后,由侦探波洛靠缜密的推理抽丝剥茧。《无人生还》则更乐于营造惊悚的气氛。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这首英国的古老童谣成了贯穿小说的线索。

十个被害者先后像歌谣中描述的那样死去,使之带有谶语的色彩。它使这小说的文字冷飕飕的。你的耳旁似乎总有一个呓语式的童声,它在轻轻吟咏这歌谣,那漫不经心的声调中带着一丝死亡的气息,犹如在童真的面庞上忽然出现嗜血的表情一般,让人在极端的对比中感到无形的恐惧。

从风和日丽到惨雾弥漫,小岛由度假胜地变成了人间地狱。这部英国的小说,会很容易地让你联想起英国的天气:多雨、阴冷。暗夜中的大海隐去了波澜壮阔的一面,冷峻地窥视岛上的一切。当海边也成为谋杀现场之一时,从沙滩上退去的海浪便留下一抹忧郁,让人担忧死亡之吻的再度来临。

尼罗河上的扑朔迷离,扰乱的是读者的智慧,而《无人生还》中的大惑不解,扰乱的是人们的心弦。

克里斯蒂似乎是深信人性本恶的。我们对她笔下的三个故事最为熟悉:《尼罗河上的惨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和《阳光下的罪恶》。在这些谋杀案中,几乎每位出现在现场的人都有作案动机。克里斯蒂在对每一位嫌疑人加以排除时,都顺便嘲讽着他们的阴暗一面。

《无人生还》也不例外。凶手预先在留声机中放置了录音,在众人上岛后逐个宣布了他们的罪状。原来每位上岛者的心头都藏有一个秘密:军官为了泄私愤故意将下属派往危险之地;医生醉酒后动手术致使病人死亡;女孩儿为了帮情人获得遗产故意制造了一起事故……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指控,小岛变成了审判之所。

在绝境中,有人心头坦然,因其多年来已无法承受罪恶感带来的痛苦;有人不以为然,因其从不曾以自己的罪错为忤;还有人惶然,有人凄然。但无论怎样,从贵族到底层,岛上的所有人都揭去了身份的装扮,在最残酷的现实面前表露了最真实的一面。渴望生命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想法,渴望解脱则是所有人的企盼——困境或道德上的解脱。

如果说“波洛三部曲”里还有波洛的幽默作为调剂,那么《无人生还》则从头至尾充满压抑的悲腔。克里斯蒂的嘲弄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声色俱厉的批判。同时她也变得更无情——那首童谣无异于一份判决书,将这些待死的囚徒送至刑场,先让他们看到黑洞洞的枪口,而后蒙上头罩,再将枪口抵上他们的额头。那种等待中的煎熬带来了无法承受的沉重感。也许,当你在深夜读这本书时,会听见他们大口的喘息声。

“他们究竟是谁杀的呢?”直到小说临近终结,这谜团一直困扰众人。最后是一份神秘的自白解开了谜。真正令人吃惊的,不是行凶者那难以为人察觉的作案手段,而是他(她)的身份和动机。人性的悲哀在最后的剖白中无法抑止,海中的荒岛犹如失落的人心,在罪错的反思中变得无所凭依。

文明在小岛上荒芜,道德的流放地万物萧条,无人生还。这部小说在此时变得深刻起来,当后世的读者一再感叹克里斯蒂“目眩神迷”的写作技巧时,似不应忽略她笔下流露的哀叹之声。

如果有喜欢的可以选择买一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