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讯3月14日,香港交易所举办最新一场走近上市公司系列峰会,汇聚多名香港交易所高管和消费行业企业领袖,一同探讨消费板块近期的新趋势以及行业的未来走向。

香港交易所联席营运总监及股本证券主管姚嘉仁为峰会揭开序幕。他指出,中国在疫情管控开放后为市场带来新机遇,并强调香港在连接内地品牌与全球市场方面的独特角色。

港交所董事总经理兼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做主题演讲,他表示,今年受加息影响,中国出口对GDP的贡献将減少,如果今年中国要达到5%经济增长目标,主要是靠消费及投资带动,他相信今年消费占内地经济的贡献将不低于3个百分点。

他又提到,目前内地储蓄率水平较高,并且在今年首3个月继续大幅增长,认为消费信心仍需时间恢复,一旦未能恢复,刺激政策只会变成超额储蓄。他还认为,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已仅次于美国,但对经济贡献仍然较低,与其他国家比,中国的消费的贡献,中国的居民消费力都属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而目前从欧美经济体的经验看,往往收入水平到中国这个阶段,也往往是消费即将显著扩张的这么一个阶段。

以下为巴曙松演讲全文,有删减,未经本人勘定。

在刚刚结束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我数了一下,李强总理讲消费这个词有23次,是十几年来用得最多的一次。那实际上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写得最多的一点是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放到优先的位置,而背后的重要原因实际上在近几年,本来对大家寄予厚望的消费经历了大幅的一个波动和起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有疫情的原因,有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等等。

那么在目前这样一个节点上,我们看到消费会在中国的下一步经济增长里边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怎么样让消费来引领中国这一轮的经济的复苏?大家算一下大账,在2022年消费拉动GDP只有一个百分点,投资拉动1.5个百分点,其实进出口的拉动是0.5个百分点。

那么2023年,因为加息导致的紧缩,出口明显的回落,如果出口在2023年里面贡献为0的话,今年我们如果要想实现5%的目标,主要就是靠消费和投资。这两个对GDP的拉动必须要比2022年的贡献要大,当然我们认为测算下来应该能满足,特别是消费对GDP今年的贡献,应该说不低于3个百分点,这个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增长点。

我们也专门梳理了一下各地的地方的政府的工作报告,大概有十几个省市都提到还是刺激消费,其中有7个省市把扩消费列为2023年的首项工作重点,最优先的这么一个增长的过程。

那么消费板块实际上在整个我们市值的占比,就说是非常的稳定,这实际上是一个大幅波动的环境里面,消费板块投资者非常喜欢的,也是甚至非常稳定的。大家看到它的波动不是很大,而且在港股通南下的十大净买入的港股里面,只有4只是属于我们的消费板块。

这些行业巨头其实都没有在A股上市,这再一次也显示了我们独有的一个优势,对港股市场提供一个非常灵活的融资机制,来吸纳这些消费的标的。所以我们可以看,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板块进入到港交所的上市公司里,我们想资本市场它对于内地投资者的吸引力,我们相信也是在稳步提升的。

我们看为什么两会上对消费寄予这么大的一个期望?因为中国14亿人口,4亿多的中等收入人口,即将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实际上它可以说是全世界仅次于美国的一个单一的一个大消费市场。

我最近接触不少在东南亚开拓的中国企业家,他们说东南亚潜力是很大,但是每一个国家它不同的法律制度、规章制度、货币制度,它不像中国和美国,单一的巨型市场,同一个法律体系,同一个货币是吧?绝对是有它独有的优势。

那么我们和其他的经济体对比,明显看到中国消费的增长潜力。比如说大家看消费对GDP的贡献,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消费驱动的内需增长的一个经济体,在过去50年间,美国居民的消费力由60%左右稳步提升到68%以上,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20年里面均值超过70%。欧元区、英国和我们的邻居日本,他的居民消费率也都超过50%。所以与其他国家比,中国的消费的贡献,中国的居民消费力都属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而目前从欧美经济体的经验看,往往收入水平到中国这个阶段,也往往是消费即将显著扩张的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我们从国际经验来看,全球的主要市场,其实在疫情之后复苏得非常快,有一个大幅的回升,然后逐步回到疫情前的常态。所以我们想中国也会经历类似的这么一个波动的过程,而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体,它的不同的应对疫情的措施,也带来了不同的消费波动的一个变化的特征。比如说美国非常重视保障居民的收入,欧盟更多的是保障企业端供给端,其实中国的政策更多的也是企业端,这一些带来的复苏的有不同的消费的增长的模式。

当然说扩大消费不是从今年开始,只是今年空前地关注,在实际上提了很多年。那么为什么说消费要扩大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呢?潜力很大,难度也很大。

因为总体来看,短期看可能受疫情的冲击,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还有一点,直接影响到消费的一个因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如果没有收入的增长,你想去刺激消费其实很难。如果没有消费者的信心的恢复,你大量地刺激最后变成银行的超额储蓄,去年大概估算的口径不一样,但是新增的居民储蓄大概10万亿,今年一二三月份还继续保持了高速的增长势头,居民可能有收入之后就变成银行存款了,我们怎么去让他放心地去消费?

如果不消费,起码也投投港股了是吧?港股的消费板块是吧?这个就要我们金融界的同仁共同去努力,要么给他提供合适的消费品,要么给他提供合适的消费品上市公司标的,是吧?所以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说十家南下的港股通的选择里面,有相当比例是消费板块。

那么最近有一个笑话,说是疫情之后会报复性消费,然后看到这个(演讲PPT数据)图形之后,大家说原来中国人放下了仇恨不报复。那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说信心的恢复需要时间。在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疫情过程中走过来的时候,他本能的首先有钱怎么样?想储蓄,是吧?这是高速的明显的一个增长。在中国的这么一个储蓄的上升,是会变成消费呢?还是变成消费品公司的投资?我们就拭目以待。

实际上我们说消费,当然储蓄并不表示存款,因为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我们跟踪起来看,除了是减少消费,预防性储蓄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新增的储蓄是从银行的理财品赎回的。因为去年中国有一部分银行的理财产品做出了净值。

银行的理财品过净,对于内地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心理上要接受的事件。我想在香港市场上买者自负的文化已经深入人心了,但是内地市场上股票和公募基金买者自负,大家能接受,但是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他是刚刚开始接受,所以一破净之后赎回了很多,然后再加上去年房地产销售的迟缓,少买了一两万亿的这个房子,所以加起来就是超额储蓄增长比较快,但是总体来看还是有非常大的超额的储蓄。

所以我们可以看居民在增加储蓄的同时,中国的居民跟美国的居民也是换着来的,中国在抓紧还贷款,因为新增的贷款利息相对低,原来的利息高,他要做一个贷款的置换。以前高的时候,资金紧张的时候,要银行去求他,抓紧给他贷款买房,现在提前还款需要银行批,也需要贷款,这个是一个利益的行为。

所以总体来看,我们怎么来改善消费结构?我们和这些发达经济体,中国和它们比起来看,人均GDP到了一定的水平,比如说1万美元-1.2万美元左右,基本上就即将进入到一个消费服务快速增长的产业结构的转换节点,所以我们看很多经济体基本上到1万美元,就是一个产业结构的转型,消费和内需的驱动,就目前中国的个人消费占整个GDP的比重还比较低,消费结构里边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这些消费支出占比还比较高,所以这个结构的转换,我们很快会看到,正在进行时,因为这里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过去40年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未来更多的关注的是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那么新的发展的消费趋势也正在重塑中国的消费市场,我们看到一些本土的企业、本土的品牌,重新再赢得中国的本土市场。这一点其实在日本和韩国,走过了类似的道路,以前日本是学习香港的影视业,很多韩国的影星,他的偶像是当年的香港的影星,但现在经常我看香港地区前十大当天看的影视,基本上有三四个是韩国的电影是吧?那么人均GDP在日韩过了1万美元之后,它的品牌消费结构的变化就是本土品牌的崛起,也就是所谓国货的消费浪潮,也正在中国崛起。

20世纪80年代初,大家可以看日本的所谓叫做第三消费社会,他不再那么关注国际的大平台,有句玩笑话,如果喜欢LV的不要怪我,是别人告诉我的,为什么LV的包这些还是在新兴的富裕国家开始很红火,慢慢地走平,那个标志很明显,所以很远就能看得出那个包是LV的。因为好不容易有一个,到了后来关注本土品牌的时候,他就不需要那么明显的logo,可能是一个很低调的个性化的本土的品牌。

韩国在1998年提出来文化立国,打造国家文化特色的名片,也促生了它的本土品牌,所以中国的人口结构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95到00后这个时间段的年轻人正在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中坚力量,所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同时我们可以看,中国的消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的数字化的消费者正在创造海量的数据。2021年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216亿GB,是2012年的252倍,中国的消费者应该说是天生的喜欢用电商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这种方式采购的一个消费者群体。

我们看到统计数据,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而且这个电商市场的体量超过了排名在其后的九大电商市场的总和。所以怎么用好电商市场来激发消费的潜力,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课题。差不多70%左右的中国消费者基本上可以称他为是全渠道的购物者,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那么说消费你不能不说的消费信贷增长,在欧美市场消费信贷,它的波动对消费的波动息息相关,消费信贷成为推动消费增长非常重要的动力。在这一点上,中国的人均消费信贷还非常低。

2020年的数据,中国狭义的人均消费信贷余额大概1万人民币,大概总额也就是占美国的大概40%,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美国的9%,人均消费支出金额是美国的8%,所以虽然杠杆率今年有上升,但这个部分中间有很多是经营负债,然后住房按揭、我买了新车,把这些扣除之后一般意义上的狭义消费贷款,其实占比是非常低的。

同时还有一个服务业内部的或者消费内部的一个结构转换,那就是怎么样去推动服务业的消费?从这个数据上可以看到,服务业提升了增长速度,2016年到2021年11.4%,明显地高于GDP的3%的年均增速,2012到2019年服务业的GDP的贡献率也大幅提升,那么服务业的结构也在明显地升级。

我们可以看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明显的增幅在上升。同时城镇化是带动消费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我们从京东电商的数据可以看到,7个大的城市群,它的网上的消费额占到了全国的69.72%,7个城市群基本上占主导。

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不包括港澳地区了,就是粤港澳的内部的这9个城市了,长三角,这几个地方的消费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在这几个地方就能观察中国的一个大致的消费风向标,大概49.2亿。

2016年到2018年七大城市群的网上消费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21年前十大消费城市占全国消费零售总额的24%,四分一,所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非常重要。

与此同时,下沉,因为中国的下沉人口资产以10亿来计,占总人口的7成左右。根据麦肯锡的数据,三四线城市的家庭年复合增长率高于一线城市,增长空间大,人群基数的消费水平比一线稍微是有差距,而且这些下沉的原因是农村的互联网的储蓄率在明显上升,农民也可以上网来购物了,农村的网络零售在逐步地完善,而且互联网企业本身也在加速宣传。

最后一点就是老龄化,因为2022年是中国人口的一个拐点,当年年度的死亡人数首次大于出生人数,也就是说中国的总人口开始在逐步地收紧,那么也在加速进入老龄化。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是2.64亿,占总人口的18.7%,如果到2040年,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4亿人,这些人的身体健康状态都很好,那么在这个时期他怎么去寻求体验消费,对衣食住行的物质消费下降,对旅游养生、健康医疗的服务需求上升。

我在研究这个数据的时候,有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就是内地跳广场舞,特定的这些用具,丝绸、服装在电商上都是一个不小的产业。以日本为例,2014年在60岁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消费,在日本大概是115万亿日元,占日本的个人消费大概多少呢?占48%,相当于民营GDP当时增长贡献度的24%,而且60到70年代这么一个正在进入老龄化的,就像我们这个年龄的准备退休的,他基本上享受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和增长红利,可以在他的收入水平,在社会保障和教育水平消费能力上,应该说比50年代40年代都要高出很多。

所以这个银色经济或者银发经济所蕴含的这种消费的增长前景,也不能忽视。今天我就抛砖引玉,给大家介绍一点我们对于中国的消费产业增长的一些趋势的内在动力和增长空间,谢谢各位。(甄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