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女子宿舍吃火锅放罂粟提味被罚”的新闻冲上热搜榜。报道称,务工人员吴某为提味增鲜,将从老家带来的罂粟壳放入火锅中。最终,吴某尿检结果显示吗啡阳性,被警方处以行政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这并非个例。近年来,一些不良餐饮商家偷偷在食品中添加罂粟壳以“提鲜”吸引客流,但最终“纸包不住火”被相关部门查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2018年,陕西省安康市一男子进行尿液检测,结果竟显示其“染毒”,经过警方排查发现“染毒”的源头来自一家蒸面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1月,安徽省淮南市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卢某某经营添加罂粟壳的牛肉汤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因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此案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四川省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一起典型案例,一羊肉汤锅店主在羊肉汤里掺罂粟壳售卖,被法院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缓刑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罂粟壳加入调料提味的暗象屡屡被发现,一方面凸显出相关经营者见利忘义、利欲熏心、处心积虑,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罂粟壳是成熟的罂粟果去掉籽后的部分,把它放在调料或汤里,可使食客上瘾,但长期食用会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并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罂粟作为鸦片曾给我们国家带来过沉重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罂粟壳不仅是“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也是法律意义上的毒品。2008年原卫生部发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和易滥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名单(第一批)》就将“罂粟壳”明确列入其中。

然而,类似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损害了消费者信心及食品行业发展。因此,堵住非法食品添加,是公众的期待,监管要“给力”,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者,倒逼市场主体向上向善,从源头上控制问题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根本上讲,地方政府在杜绝罂粟壳入料问题上,负有重要责任,须主动出击“亮剑”,有效监管和依法打击。其实,在防范食品安全风险问题与禁毒问题上,我们并不缺少法律法规,关键在于落实,在于推动建立“社会共治”体系,提升基层监管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地说,首先要全方位地建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加快推动政府、社会、市场、技术共同参与监管,从根本上解决有限的政府监管力量与无限的监管对象的矛盾。

其次,监管部门的监管要跟上,必须走出办公室,主动出击,变被动等举报为主动调查,随时对调料市场、小吃店等进行抽检和监控,并严格把控“罂粟壳”的流向,从源头上遏制违法添加剂流入食品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许多非法食品添加的现象来看,监管常常却承担着“救火”队员的角色,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显然暴露出地方常态性的监管做得严重不够。

需要指出的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触角应是无处不在,监管因为自身的专业性和职业性,起码应该时时跑在媒体前面,而不是相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这一现象不尽快扭转,类似罂粟壳入料等非法食品添加暗潮仍将“涛声依旧”。只有在食品商家头顶随时悬挂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形成市场、政府、消费者、技术多位一体的“社会共治”网络,才能防范食品安全于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