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时候的周末,我会从市里回到县里奶奶家过,每次出发前我会大包小包地把所有作业可能会涉及的书本都带上,并且会早早地列好计划——我一定要在周五晚上,最多不超过周六中午前把所有作业写完,然后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看电视。可我几乎没有一次能做到,作业常常拖到周日的晚上才能写个七七八八,甚至有时候周日晚上才开始写。带好的书本也不大会用得上,但仍然阻挡不了我下次出发前仍然这么做。

我不能接纳任何的不确定性,不让我列计划或者不让我把书本带全了,会让我产生强烈地失控感,所以我就变成了那个常立志的人——总把计划挂在嘴上,但身体又很诚实,就是想要玩,导致的结果是“学的时候不甘心,总想着玩;玩的时候有内疚,还会想着没写完的作业”。

我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明明我都做足了计划,但这种不确定感丝毫未见减弱。后来我爸阻断了我这种行为,他勒令我每次只带一半的作业,而且不要想着一下就完成,一开始我是极不情愿的,但拗不过他,事情却就此发生了一些转变,作业量变小了,完成的速度就提了上来。自然也就有了玩耍的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打小我就不是一个喜欢扔东西的人,明明已经上了初中,我还会不舍得把小学的笔记本丢掉。上大学后,我会跟爸妈强调千万要把我高中的书本保管好,不能随意丢弃。自己成家后,老婆会定期帮我扔掉不穿的衣物,这也会让我难以接受。似乎我与这些物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丢弃就意味着切断这种关联,甚至就像舍弃自己的一部分,真是想想都难受。
但问题是东西会越攒越多,而且这些东西只有在收拾房间时才能让你想起来它们的存在,平时完全没有“出场的机会”,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这种坚持到底有何意义。
后来了解到有一种疾病叫做“囤积癖”,属于强迫性障碍的一种,具体表现为过度地收集物品,即便是那些不值钱甚至不卫生的东西。严重的患者已经因为囤积东西影响了正常生活,我到还没到这个程度,但这样的行为习惯确实有很多弊端,不仅仅是没用的物品会占据空间,它还会造成一些思维和认知上的“囤积”,比如遇事容易纠结、不果断、选择困难等等。
与囤积癖相反的概念就是大名鼎鼎的“断舍离”,养成定期清理物品的习惯,可以帮你梳理出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在认知方面也能帮你厘清思绪,帮你选择出真正重要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下是正文:

我们先来做个测试:你认为下面的三个人A、B、C,谁最拖延?同样提前两周做期末作业,A平日里注重积累和准备,有规划的一小节一小节做,截止日期前如期完成;B在截止日期前最后几天准备材料,突击刷夜写完上交。C呢,平时一直在做准备,临近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匆忙收尾。这三个人中,你觉得哪个人有拖延?好了,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