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读书都是有收获的。

1.《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是在大学教授外国文学课的张秋子老师的随笔集。

本书并不是“文学批评”,相反,作者特意要远离“学院派的臭毛病”,彻底打碎那套脱离个人感受、用陈词滥调代替思考的方式。

它提供了一种十分基础的阅读方式——文本细读,带领我们借助文学阅读重建感受力。 本书通过一个个非常具体的细读案例来捕捉文学阅读中的心灵震动,从而深化文学体验,并切实将知识与个人体验建立连接。

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解决了一些工具方法和思路的问题,下篇则较为具体地细读了歌德、纪德、卡尔维诺、石黑一雄等的作品。

选择阅读这一途径曾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成为同学们眼里能说会道的人,抑或是给父母添彩,还带有同学们都有一门才艺而我不甘落后的自卑、从众,阅读在金钱上投资又最低,十分适合我。

当我陆陆续续阅读文学,被不同年代作家的遣词造句所打动时,我反而不愿意把阅读文学作为“谈资”,我借助文学不断靠近自己,不忍亵渎它。

现在我阅读是为了不被时代主流消息裹挟,文学似乎是我的一小方天地,但我无法向别人说明,文学对我而言是什么。

我被许多人问过。最贴近内心的回答是——「文学对我而言是一种确认,是一种活着的感觉,一些不被他人理解的隐秘情绪,在文本中共振着。」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书中的“属我性”「潜入一条“属我”的小路。」可以解释!我们成为今天的自己,我们作出的犹豫和决定,复杂又多面,构成一个无法轻易决断的“人”。

但文学的“属我性”的确是一种私密地、不足为外人道的窃喜。你只能读出与你的人生经历相匹配的浓度,随着经历的事情越多,你容纳得更多。

很同意“与文本贴身肉搏”的说法,在文学中每个人只有坦诚面对自己,唯有如此,才会使自己更像自己,如何坦诚面对自己?

不断地自我观照,隐秘地承认口头上的抱怨其实只是一种发泄,真正疏远又重拾的感觉是:「他人不是地狱,自我才是地狱」。

包括对道德的评价,阅读文学后,不愿意去轻易下决断,在事实的模糊地带里,痛苦像一把盐,既是调味品,又是刺痛伤口的元凶。

阅读经典文学是一种享受,听别人讲解经典文学更是一种享受,如果讲课的这人,还能深入浅出地讲解非常经典但是却深奥的经典文学作品,那真是至高的享受。

《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无疑是这样一本让人有至高享受的文学评论书籍。

作者张秋子老师目前任教于云南师范大学,这本书里的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大多是在捕捉某一瞬间的特殊感受:读完一本书、讲完一篇文学作品、上完一堂课。”但讲述的是一件事情,就是对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

2.《读库2202》

《读库2202》共包含七篇文章。

《百年前的交游》(刊于《读库2101》)的作者刘涛,除了收藏民国名片,还收藏民间书信。2013年他在上海文庙淘到八册装订好的书信,是周素锦女士从香港寄给上海亲人的,从1956年10月5日到1976年12月28日,跨跃二十年,共三百余封,近四十万字。

刘涛和百合一起梳理这些家书,在《素锦的香港往事》里缓缓再现她在香港生活二十年的日常起居、生活琐事,以及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这些信札,能让我们看到一位香港普通小市民对于生活和世事的种种态度,特别是对香港1956年到1976年这二十年间变化与发展的独特体会。

1986年9月1日,高中毕业八年、当了两年代课老师的骆淑景走进运城地区中等师范学院芮城分校的大门,成了一名师范生。

全班五十多名同学刚入学就知道,两年后,只有一半的人可以转正。《中师二班》是骆老师根据当年的日记和信件记录的校园生活,上课考试、恋爱玩耍、谈心写信、拉帮结派、勾心斗角、求人办事,偶尔想起,仍会被那段青春的激情点燃,连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甚至有一丝丝的感动。

1998年,一支德国交响乐团来京演出,演奏的曲目是百年前马勒创作的《大地之歌》,乐曲当中的歌词则来自一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唐诗。

为搞清楚乐章对应的原诗,各方人士从各个角度基于自己的专业提出种种可能,甚至在报纸上展开讨论。诗人谭夏阳将这些抽丝剥茧的过程记录在《中国诗的“哥德巴赫猜想”》里,同时也想了解一百多年前,唐诗是如何传播到国外,并让国外艺术家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其创作的。

花森安治被誉为改变日本生活的男人,在《生活手帖》工作三十年,倡导在惜物和节约的前提下过一种好的生活,以匠人般的精神,一手打造出日本杂志界的奇迹,《生活手帖》销量从一万册达到一百万册以上。《守护看似日常的生活》里,栾颖新细细总结归纳花森安治作为全能型媒体人的工作心得,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生活手帖》为何能成为一本优秀的生活杂志。

2022年3月27日第九十四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电影《沙丘》独揽六项大奖,其原作小说在1965年出版后即摘下“星云”“雨果”双奖,风靡半个世纪,跻身“史上最伟大科幻小说”之列。

科幻,尤其是太空歌剧这一分支,是一种建立在光年尺度上的类型。无垠的时空赋予了创作者某种自由,允许他们想象无法抵达的远方,进而创造超出想象的物品。科幻作家和电影导演对“巨物”的痴迷是否能抵达科幻的核心趣味?在《巨大的沉默物》中,未来事务管理局的船长同学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宋代是中国古代城市化发展的高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不需要这么多农民,他们涌入城市,成了城市里的游民。刘勃老师的《〈水浒〉六题》开篇从游民的行为方式来解读水浒故事,这些故事的发展不是在农村,而在城市。

《水浒》的世界,是古代社会真实存在的一种面相,现代社会也未必就没有。今天的游民阶层,某些方面也许好一些,但很多心理,和传统之间仍存在着某种延续性。

2020年10月,英国数学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和德国天体物理学家赖因哈德·根策尔及美国天文学家安德烈娅·盖兹共同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研究都是关于黑洞的。

《彭罗斯与黑洞》里,卢昌海老师用深入浅出的文字介绍了数学家在发现黑洞形成这个纯理论研究中的贡献,并解释彭罗斯所从事的黑洞研究是怎么回事。

3.《生命的厚度》

《生命的厚度》是政治哲学学者江绪林遗作集,收录了他的学术论文、书评、思想性评论、随笔、译文和部分微博文字。

“一颗渴望敞开却又把自己关在生活门外的心灵,承担孤独的重负,用不多的文字告白了自己的脆弱与珍爱、惶惑与思考。”如他生前好友崇明所言,“浸透于他的生于死中的心灵 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

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脆弱,都有必要培养思想和生命的厚度,如此才能够豁达地委身于政治理解或事业而不至于为其所伤。只有从丰厚的思想和生命中汲取能量,才能豁达而充满希望地以人性之光透射历史和政治的幽暗之处。

在对美好生活的寻求中,好的政治秩序必然是某种被逾越的东西,存在一个构成政治界限的、比好政治更美好的领域。

当代人大的问题不是美善理想的诱惑,而是不敢信赖美善、不敢相信和坚持的美。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理解那些伟大的人物在人类复杂状况中对人类知性、美好生活及其限度、生命意义的探讨并予以汲取和实践,是一件何其美妙的事情。

《生命的厚度》主要内容

辑一:正义与自由,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是捍卫自由,为什么是正义。

辑二:爱与正义,其实我不热衷政治,只是今晚还是很悲伤。

最后,追忆与启迪,诠释了作者对学术的纯粹,有一次只要他提交一份论文就可以得到副教授级别的职称,而作者说,他那篇文章还不够好。

4.《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现实如何爱,诗就在那之上爱,

现实如何残破,诗就在那之前残破,

诗比幸福更幸福,比不幸更不幸,

读诗,就是以诗的荒谬对抗现实的荒谬,以诗的永恒召唤心灵永恒。”

三十堂现代诗入门课,一次擦亮语言的旅程。著名诗人廖伟棠带领读者深入现代诗的核心地带,解构我们日常使用语言的习惯,呈现那片辽阔又易被忽视的诗意沃土。

从策兰、米沃什、奥登,到北岛、张枣、西西……以诗人的第一视角,探索现代诗的群星闪耀,围绕着对新诗的十种误会,以二十种现代诗意为注脚,挑选七十余首杰出诗作,与你一起重新发现独属于我们时代的诗心。

廖伟棠很诚恳、细腻、准确,我想,就算平时不读现代诗的人也会被他的解说吸引,产生兴趣。“我们学习做梦,尊重做梦的人,是和诗亲近的第一步。”选的诗大部分都挺喜欢的,尤其喜欢饮江那首《玄奥》。讲到夏宇时,想到当年我特别迷夏宇的同时也迷一个叫鲸向海的诗人,啊,突然就期待有出版社能出他的诗集~

这本书引导我们怎样去感受诗意,怎样享受在可解与不可解的文字之间的迷失。我想诗无论古今,蔑视现代诗的人,对古诗也不见得能有多深的体会了。

“诗歌是一种无比亲近的事物,它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提供智慧、美感和更深刻的感受。虽然它写着遥远的事物,但总是把遥远的事物拉到我们身边来。”

廖伟棠这里的工作,就是试图把现代诗拉入我们的生命,或者,把我们的生命拉入诗歌,澄清对现代诗的种种“误解”,用诗歌召唤出生活的种种面孔的诗意,同时让这些诗意为诗歌辩护:诗歌不是怪物,而是让生命更被值得认真对待的魔法,是这如梦如幻如电如露的世界中的真实。

前十讲大约是讨论一些关于现代诗的理论问题,如是否押韵、如何分行、口语的用处等等,后面二十讲,从诸如时间、空间、瞬间、日常、科学、城市等等与每个人置身其中的事物中,发掘潜藏着的诗意。

最喜欢快要结束的几讲,历史、废墟、政治的诗意,觉得比此前的好很多,这几讲于我而言算是有新意的几讲,之前那么多讲的意思,卜卡的诗歌课上,都有过,而且讲得更好,再读,就是增添一些不知道的诗作为脚注。

5.《看不见的文学》

本书通过读者在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出十六个论题,经由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文学案例和故事进行解答、辨析理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认识文学现象,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当我们一开口谈论文学,理论就随之而来。一部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一部作品到底算不算文学?某人对作品的解读到底是不是过度解读?到底什么才算是经典的好作品?等等。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或许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想问但不敢问,想说却欲言又止的问题。

在这本书里,我将对这些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剖析,对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梳理和考察。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那些含混不清但又绕不过去的问题说得稍微清楚一些。当然了,跟文学有关的问题往往都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

我相信,人们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到流畅和愉快。也许人们会说,这本书通俗易懂,而我则会觉得,这种通俗易懂 背后有一种能力:将各种复杂的理论进行消化的能力。

杨宁这本书的特点就是高度的理性:它有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心灵,因此不会流于偏狭和激进。杨宁的理性还在于他采用的论述方式,他总是用大量的文学事例和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

根据课程《杨宁老师的文学启示课》讲稿改编,开辟由问题切入的文学理论新讲法,帮助读者培养现象分析能力和理论思考能力。

用四编十六章带读者进入文学的世界,通过文学案例和故事解答问题、辨析理论,帮助读者提升对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附有参考阅读书目和文章,帮助读者构筑更细致的文学理论知识地图。

回答了很多在中学时期不敢向老师提问但一直以来困扰着我的问题,当然更多的内容还需要自己脚踏实地地去摸索,期待杨宁老师的下一部作品!

《看不见的文学》的主要内容是文学理论。本书的结构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为纬线分为四编,分别是“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者”、“文学与读者”以及“文学文本”,这四编的内容又分为十六章讲述。这个结构使得整本书非常完整、逻辑清晰。

其中每个章节都会“以问题的方式引出相关的理论概念、命题和逻辑”,这个编排是杨宁老师有意为之,他认为提到“理论”就难免会使人有疏离感,他的目的在于通过用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证明理论的必要性。而且提出问题的形式也可以带动读者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整体上来说杨宁老师这本书中的文学理论知识比课堂内容要更加宽泛和深入。正如序言中汪民安教授所说,杨宁并没有建立新的文学理论,他“吸收了20世纪各种新的批评流派的部分观点”;杨宁“总是用大量的文学事例和材料来说明他的观点”,论述紧凑,严密周全;“杨宁奇妙地将各种经典的文学理论问题和各种新颖的批评观点进行有机地融合,使得那些旧的问题变得不旧”。

这也是杨宁老师的授课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阅读量非常大,而且他十分善于整合、比较以及反思。

5.《故事便利店》

这是一家只贩卖故事的便利店。

店长:华语文坛最会讲故事的小说家骆以军。

商品: 40个故事、40个魔术时刻、40种人生启示。

营业时间:24小时开放、全年不打烊。

故事消磨不眠之夜。

—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发光的房间,梦里寻梦,一件很小很美的事,白色的眼泪,爱的告白,陷入奇怪处境的蜜月旅行,弄假成真的顺风车游戏,少女食梦貘,缩骨功怪咖,迷失巴黎的新婚丈夫,张爱玲小说中的魔术盒子,白云机场的诈骗和尚,窘迫又爆笑的爱荷华之旅,充满科幻感的《红楼梦》第30回,流落南方的“未来的祖先”,绿帽丈夫的故事,美猴王的故事,最短暂的爱的故事,火车的故事……

故事打开我们心中只有自己知道的那小小的密室,故事为我们留住最好的时光。40个温暖爆笑的故事,像一列有40节车厢的火车,可供我们暂时栖息,可带我们去未知的远方流浪,陪伴我们失眠失神的夜晚与白天。

属于这个时代的《一千零一夜》。

本书源自“看理想”同名音频节目,开播以来受到无数听众的真挚喜爱,“长大以后再没有机会可以这样听人讲故事了”。

一段美不可言的听故事时光,AI时代人类的故事自救指南。“会讲故事的温柔暴力熊”骆以军,以罕见的幽默与戏谑、坦诚与柔情,讲述一个个像蔓生植物般迷幻感伤又温暖爆笑的好故事,难以言喻又百感交集。一个接一个光焰四射的故事,像一个接一个可以不断穿梭其中的梦境,带我们回到最初听故事的幸福时光。

故事让我们知道天地之大、时间之无限、人之渺小,AI时代,故事是人类文明最后的防线。“我们用故事,去扛我们存在的源头,映照人类自己的面貌。在人类无法承受的恐怖、噩梦和哀痛中,在神遗弃我们而去、找不到一丝丝救赎可能的时候,故事却常常在无意中,救赎了听故事的我们。”

小说家骆以军的40堂故事写作课,汇聚毕生说故事的精粹,展示故事的八百万种讲法;亦是40堂经典小说电影鉴赏课,骆以军私家书单片单最全曝光。

琳琅满目的故事货物架:《2666》《三体》《红楼梦》《西游记》《麦田里的守望者》《过于喧嚣的孤独》《命运交叉的城堡》《百年孤独》《心》《传家之物》《无双传》《牡丹亭》《恋情的终结》《雪国》《背叛》《香水》《冰壁》《肉桂色铺子》《获救之舌》《他人之足》《留情》《十诫》《黑镜》《银翼杀手》《千与千寻》《窃听风暴》《源代码》《花与爱丽丝》《姆明一族》《想做熊的孩子》……

人生的范围有多广,故事的范围就有多广。走进这家“故事便利店”,取走属于你的人生故事。

如果人生能够重来的话,我希望每个人都喜欢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