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本文不构成投资决策。

刘元春(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

60s要点速读:

1、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的目标没有问题。原因很简单,一是今年的修复效应依然很强劲,光修复效应就会对GDP贡献2pp左右的增长。二是房地产的复苏,去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可能达到1.2pp,今年房地产的拖累可能会减少到0.2pp。三是今年换届,它所产生的扩张效应也是很明显的。

2、今年1-2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同比下降-0.1%,跌幅较去年(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13.3万亿,同比下降-26.7%)大幅收窄,预计即将回到正增长。房地产投资额从去年同比下降10%回升到今年1-2月的同比下降5.7%。土地拍卖数据也回升得不错。更重要的是商品房价格,今年2月,80%的城市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正增长,60%的城市二手房价格开始正增长,这比原来的判断要快一些。

3、今年1-2月高频数据反映“吃穿住行”恢复的效果很好,但是也就恢复到了2019年的八成左右。在目前阶段,经济增长的第一部分是达到2019年的常态状态,这是修复,未来才是扩张。这涉及到预期进一步的优化,内生动能进一步提升,依赖于资产负债表进一步的修复。越到后面实际上是越难的。

正文:

第一,目前数据的特征证实了一点——经济复苏已经开始启动,重启效应非常明显。这里面有几个特征:

一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疫情政策优化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修复是非常快的。原来预计疫情达到高峰和消退需要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但是目前来看,基本上25天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所以,政策放开之后,中国经济的修复比很多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的修复速度要快。为什么要快,这可能是以后要研究的。但疫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导致社会秩序恢复得很快。因此,各类参数出现快速反弹也是应有之意。

二是供给端比需求端修复要快,这不仅仅反映在供给端的各类参数出现明显反弹,更重要的是,价格参数有一个回落过程。这说明,在修复过程中,需求不足的问题在持续强化。虽然两端都在修复,但供给端修复更快,原因是内需在修复,但外需出现问题。

三是服务业修复比工业修复要快,需要注意的是,服务业的很多修复来自疫情之后的重启,而工业在前期保供保产上做得不错。

四是房地产的修复比预期快。今年1-2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同比下降-0.1%,跌幅较去年(2022年商品房销售额13.3万亿,同比下降-26.7%)大幅收窄,预计即将回到正增长。房地产投资额从去年同比下降10%回升到1-2月的同比下降5.7%。土地拍卖数据也回升得不错。更重要的是商品房价格,今年2月,80%的城市新建住房价格环比正增长,60%的城市二手房价格开始正增长,这比原来的判断要快一些。

这几个因素决定了第五方面,预期修复的也快一些。例如,经济学家信心指数回升了,同时OECD商业信心指数(中国)也回升了,更重要的是制造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从去年最低48.9%回升到今年2月份的57.8%,非制造业业务活动的预期指数从去年12月53.7%回升到目前的64.9%。这五大特点为下一步经济复苏奠定了条件。

第二,虽然反弹速度不错,修复效应明显,但原来预期的报复性反弹没有出现。同时,目前的修复正在全面开启之中,修复效应是大于扩张效应的。经济的全面修复不仅需要政策进一步加持,同时也需要耐心等待经济主体进一步修复“疤痕效应”。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仅仅是一些参数的变化,更是资产负债表以及经济主体预期、信心的变化。一是虽然高频数据反映很多吃穿住行恢复的效果很好,但是也就恢复到了2019年八成左右。在目前阶段,经济增长的第一部分是达到2019年的常态状态,这是修复,未来才是扩张。这些高频数据才恢复到八成,后面的两成是更艰难的,这涉及到预期进一步的优化,内生动能进一步提升,依赖于资产负债表进一步的修复。越到后面实际上是越难的。

最近还有一些疲软的迹象,一是支撑去年消费的核心因素——汽车在近期出现了一些疲软迹象,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和相关汽车的大减价这些外生冲击带来的不利预期开始蔓延。2022年汽车销售增长为整个消费贡献了一个百分点,而2023年1-2月份汽车销售下降了14%,狭义乘用车下降了25%,3月份虽然有所回升,但是这里面出现了价格战,因此要注意。

第二,房地产快速修复有政策急剧出台快速释放的效应,但目前的快速反弹能否转化成未来持续的复苏,仍然值得观望。

第三,外需收缩在未来可能还有很大的波动,虽然1-2月份出口数据按美元计价同比下滑6.8%,比去年12月份的9.9%降幅有所收窄,但是对欧美来讲,圣诞效应之后的数据以及中国春节效应导致2月份数据参考性不是很强,还要等待观望。

第四,就业压力开始进一步显现,一般1月就业压力还不是很大,5-6月大学生毕业、高中生毕业、中职毕业,是真正的压力全面释放的时候。尤其是春招,根据前一年进行过度透支就业需求之后,各个市场主体如何判断会显现出来。因此,对于目前的修复效应要审慎,尤其是对于后面这两成的修复,如何进一步的加力,要有一些深刻的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修复效应向扩张效应的转化是否顺利,这是各项政策、各项预期是否具有可持续性的一个关键。因此我们建议对于未来对于这两成的生产损失、供给损失、需求损失要进一步加力,重点关注修复效应向扩张效应转换过程中的对政策的把握,单纯依靠地方传统招商引资的方法可能难以完成市场信心的进一步巩固,也难以完成修复效应全面向扩张效应转换。

第三,虽然对于2023年经济复苏前景十分乐观,但是必须审慎,同时对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近忧远虑做全面深入的盘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左右的目标没有问题。原因很简单,一是今年的修复效应依然很强劲,根据我们的测算,光修复效应就会对GDP贡献2pp左右的增长。二是房地产的复苏,宏观政策直接对于房地产的救助带来的修复效应,去年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可能达到1.2pp,今年房地产的拖累可能会减少到0.2pp。三是今年是换届年,换届年是新生干部全面加油干的关键年份,它所产生的扩张效应也是很明显的。今年倒不必担忧中国经济的复苏。相反,要从目前乐观的环境中考虑复苏进程中的一些远虑与近忧之间的权衡。

一是外需下滑虽然是全球经济疲软的必然产物,但是,要考虑需求效应和替代效应。如果欧美出现硬着陆,中美脱钩断链进入新阶段,对于外需下滑的中期现象要有一个全盘考虑。

二是房地产,在保交楼、“三支箭”和需求释放政策的刺激下,短期反弹很重要,但是从长效机制来看,如何形成房地产新的经营体系、经营模式,这是要重点考虑的。如果简单重返过去治乱循环的状况,依然采取用泡沫来支撑经济的做法,将是很危险的。因此,在房地产调控上,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在政策端,尤其是政府轨的供应上,要有更多的着力。

三是考虑乙类乙管状态下,疫情状态的变异。全面巩固对市场主体预期的改善,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做的重要指示落地。对于一些错误思潮要给出明确的回应;对于一些不利的言论进行有力约束;在制度上,稳定民营经济的信心上要有很好的举措;对于宏观政策连续性要给出一些保证性的说明,防止重蹈2021年所出现的过早收紧、过度收紧的覆辙。因为现在市场上很多人担忧,1、2月份信贷很足,但是到三四季度信贷会不会进行新一轮收紧,从而导致流动性出现过度波动。对这方面,我们可能要有更进一步的举措。

对于一些中期问题要有更审慎的考虑,今年地方政府信心很足,但是很多地方政府采取了老模式、采取传统招商引资、扩大基建的模式,通过债务隐性化和非规范化的扩张来完成短期指标,可能需要大改革来修正这些问题。目前通过机构改革已经拉开新一轮改革序幕,进一步的改革方案要有持续性,进一步的制度要全面优化,从而通过新一轮改革来稳预期,巩固目前的修复,向扩张迈进。

(整理自刘元春于2023年3月16日在CMF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会上的发言,主题为“风吹幡动——温和复苏中的中国经济”,未经本人审定。)

网易财经智库(微信公号:wyyjj163) 出品

网易财经智库是网易新闻打造的财经专业智库,整合网易财经原创多媒体矩阵,依托于上百位国内外顶尖经济学家的智慧成果,针对经济学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解读,打造有态度的前沿财经智库。欢迎来稿(投稿邮箱:cehuazu201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