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与现实的天然矛盾

人的基因里永远都在追求着“个体差异性”;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但有一种方式却常常在变相否定这种追求,这个方式就是“贴标签”。

虽然将一个物体标签化会大大加快我们对外界的认知速度;但同时也会否定“个体价值”,这种否定一部分源于对外界的“标签化”,导致主体丧失对外界的探索动力;一部分源于对自身的“标签化”,导致主体丧失了主观能动性。

所以,保持内心安全感的另一种方式就是“去标签化”。

追求个性的生物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个体在对自我卷入事件进行解释的时候,往往会带有“自我价值保护倾向”。

我们希望自己作为人的“独特性”被看到,一旦个体意识到自身散发出来是“角色价值属性”,而不是个体“独有价值属性”,个体就会因为“个人价值”大打折扣感到不安。

马斯洛曾做过这样的调查:美国女性去到墨西哥,被墨西哥男人狂热的追求、赞美会感到特别的满足和自豪;但当他们发现墨西哥男人在被拒绝时非常平静,对此并不在意,很快就转而追求另一个女人的时候,美国女性会备受打击。

因为她们发现墨西哥男人对所有女性都很狂热。男人们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在寻找那个可以和自己交欢的“工具”,他们会且只会看到“工具”带来的价值,而不是某个女人本身多么独特有魅力。

她们以为的“独特性”真相却是“可替代性”;自己并没有被作为一个“独特的人”看待是她们受到打击的真正原因。

潜意识里,“没有被看到”的价值会被编目为极少或者没有。

被动忽视独特性的认知方式

然而,像这样换零件一样被忽视掉个人价值的情况并非离我们特别遥远。

记得当年一位设计实习归来的学长说,他以为毕业后终于可以大展拳脚圆自己的设计梦,没想到却被泼了一盆冷水,他发现出去搞设计跟搬砖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因为工作内容完全不存在什么自己的设计理念,自己就是个搬运设计的“工具人”,唯一的体面就是工人在炎炎夏日下搬砖,他在写字楼上搬砖,仅此而已,他说他怎么可以怀着一腔热血成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

只有共性价值,没有独特价值,那种一眼就看到自己有可能会被替换掉的危机感,是作为社会人内心不安的重要原因。

某位商业大佬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可被取代;这不是在恐吓谁,在信息化畅通无阻的时代,寻找一个同等价值的人或者更高价值的人,所需要的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已经被大幅度压缩,未来甚至会更短。

谁都害怕被当成普罗大众,但谁都有可能成为普罗大众。

主动忽视独特性的认知方式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组织自身内部的世界观,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归类、图示化、对比、抽象。

为了快速达到这一目的,我们的大脑会迅速根据感知目标的某些特性标定目标性质;比如老板黑心,无奸不商,漂亮的女人,成功的男人。

这样的方式确实在某些时候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区分某些问题的性质,但同时也阻断了自己深入思考的可能性。

当我们的大脑判定自己对一件事已经知晓的时候就会失去好奇心,耐心,洞察力,创造力,我们会变得不太会去认知世界的实质。

比如经常贬低自己孩子的父母,经常打击自己对象的夫妻,经常批评下属的老板,经常咒骂老板的员工。

他们不太会去看到当前事件的具体原因,而是用一个概括性的话术去解释他们;比如烂泥扶不上墙......我早就看出来了......说白了.......

我们会用标签化亲手为自己戴上有色眼镜,你会发现标定的对象做什么都像标签那样。

即使哪天那个不学无术的孩子真的拿出一张满分试卷,你也会认为那沾染着某些不干净的手段。

在社会知觉中,我们的大脑会遵循“首因效应”原则,当你心中已经有了标签的时候,就会迅速完成判断,往后的所有行为,都是对标签的佐证。

这个就是“标签化”带来的影响。

当我们被打上标签的时候,我们会不同程度的丧失“自我价值感”,产生相应的情绪;

当我们标签外界的时候,我们会丧失深刻认知世界的能力,虽然经历着不同的事,却会产生停滞感,仿佛在同一个范围不停地徘徊。

这个就是我们会内心会感到不安的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打破标签化的思维模式?

如何才能打破这样的认知方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轻易下结论。

不难看出“标签化”本质上是一个总结的过程,要打破这样的方式,就需要采用发散式思维模式。

在心理咨询里有一个常用的技术叫做:具体化技术;它本来是咨询师用来针对来访者模糊问题进行清晰化的技术,但它同样可以平移到我们的自我成长中。

怎样操作具体化呢?这里采用心理学家韦斯勒的一句话来形容:去评价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是评价一个人。

比如,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去评价他行为上的不当,而不是指责他不聪明;

当跟对象吵架的时候,去评价事件本身的过失,而不是上升到跟这个人的日子能不能过;

当自己工作受挫的时候,去分析项目本身的性质,而不是上升到自己的能力问题。

一些心理倾听师也把这种像切面包一样细化问题的技术叫做“下切”。

在对一个事件完成“下切”之后,你可以通过存在感知清楚地看到,某一次或某几次的行为,仅仅只是组成某个抽象概念的其中一小部分。

某位企业高管因为项目失利找到心理医生说:“医生我觉得自己能力不行。”

医生问他:“你觉得自己能力不行,那你肯定没工作,不会开车,不会做饭,什么都不会。”

高管回说:“我有工作,会开车,会做饭。”

医生接着问:“那你怎么能说自己能力不行呢?”

高管恍然醒悟,自己只是一个项目没做好,不能被叫作能力不行。

就这样,医生通过“就事论事”的方式,成功帮助高管转变心态。

当你用具体化技术去分析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过去很多的“标签”结论是多么的证据不足。

当年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试验了近1600种材料,我们又怎么能通过一两次问题,就得出一个确定的结论呢?

在认识自己或外界的时候,具体化技术可以帮助个体腾挪出更多的思维空间。

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的思考会向着事件解决的方向倾斜,你会去探索事情的来龙去脉,分析问题的症结,定制恰当的方案。

你会比以前更加有耐心,更不容易放弃,更加顾全大局。

结语

而这些,都将是人格的改变,它们会让你变成一个全新的人,而不是像增添身外之物一样只是有了一些新习惯。

你依然会向自己提出很多问题,不同的是,你会调用自己的一切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用过去的经验去“标签”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