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诗歌

周易与诗歌

王万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谈起《周易》,人们总会感到这是一部占卜算卦的书,没错,它原本就是卜筮的工具书。自从孔子作《易传》,对易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后,《周易》才上升到哲学思想的领域。至于《周易》与诗歌这个话题,尽管平时人们谈论的不多,但是它们之间确实有着很深的渊源。

易与诗歌相通

《周易》中的一些卦爻辞,本身就是一首首简短明快、意味隽永的诗歌,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古老而美丽的诗坛。王昕若先生在《诗词格律手册》中谈到“我国的诗歌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易》中的一些文字。”唐朝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说:“凡易者象也,以物象而明人事,若诗之比喻也。”宋朝的陈睽所著《文则·丙一》中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以比,以达其情,文字作也,可无喻乎?”清代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诗之微言奥义都入易。”他反过来说诗与《易经》的关系,以《易经》之卦爻辞在描述事物时,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卦爻辞常用“比兴”

笔者认为易与诗歌相通之处在于比兴,古代儒家经典《诗经》中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获得了显著的艺术效果。何为比兴?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它是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发端。

《周易》常用的比喻手法和一般的比喻不同。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描述群龙在郊野搏斗,血流很多,把土染成了黄色,比喻战争双方都有所伤失;如“出涕沱若,戚嗟若,吉”,比喻泪如大雨倾泻,表现大祸之后幸存的状态。更为突出的是,《渐卦》六个爻全部用了比喻,如“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卦辞。此卦六个爻都以鸿雁处在不同地方的情况,比喻人们处于不同的环境,从而指出其吉凶的结果。初六爻是以鸿雁栖息于江边比喻地位低的人会受到风险,但没有灾咎。上六爻是说鸿雁渐进而着陆,其羽毛整齐而美丽,可用于人的礼仪之装饰。这六个爻辞皆是韵文,比喻手法在《诗经》中也并不多见,而在《周易》爻辞中则不在少数。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描画具体的形象,是古代先人高度智慧和技巧的体现。

《周易》中的卦爻辞,形成了不少的短歌,其中还大量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如《大过卦》九二爻:“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少妻,无不利。”说的是一棵枯杨树生出了嫩芽,老头子娶了个女娇娃。九五爻:“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说的是枯杨树开出了鲜花,老太婆嫁了个少年哥。这是用起兴的手法写出了两个异性老年人寻得青年配偶,在卜筮时告诉卜卦人没有好名誉,也没有灾祸。 又如《井卦》卦辞:“改邑不改井,无丧无得。往来井井,汔至亦未繘井,赢其瓶,凶。”其意是,改换了居邑而没有改换井田,没有丧失也没有得到什么。人们往来于池塘,池塘被淤泥充斥而枯涸了,也不想挖一挖池塘,却把汲瓶用汲绳缠起来放到一边,这就要造成巨大损失。这样的短歌,有人物和故事情节,有主体思想,又能说明一种道理。

“ 易”中诗歌有艺术

在先秦时期,卦爻辞全称为“繇”,它们都是简短的韵语。近代文学家认为“繇”借为“谣”,有似歌谣,故为谣。商周的掌管卜筮者回答卜问之辞,为避免用枯燥抽象的语言,采用了近于歌谣比兴等手法,进一步可见易与诗歌的关系。

《周易》中的语言简古而清秀,音节爽朗而和谐,比兴亲切而有味。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表现手法灵巧,语言风格优美,有相当的艺术成就。《周易》对于我国文学理论的奠定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原载《安阳晚报》国学版2014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