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往事如烟,刘亦明老师却说往事并不如烟,往事也难随风,因为时隔五十多年,当年在贵州插队落户的那些生活经历,还清晰地镌刻在他的脑海里,深深留在他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一样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五十四年前,也就是1969年的3月份,十六岁的刘亦明和他们同校的同学们一起来到了贵州省一个叫赵家湾的小山村。

当年的赵家湾偏僻闭塞,交通不便,贫穷落后,好在那里的乡亲们淳朴善良,那里的山清水秀,大都市来的知青们在倍感沮丧的同时,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了一丝温暖和慰藉。

赵家湾共有五个生产小队,刘亦明他们六名上海知青分在了第三生产小队,临时住在了队部里的两间土坯墙茅草顶的破房子里。因为知青们睡的是地铺,三队的队长把他家床上的草席揭来,给知青们铺在了用谷草搭的地铺上面。

三队的队长叫赵方田,五十多岁的年纪,皮肤黑里透红,笑起来满脸皱纹,还缺了一颗门牙。别看赵队长一副土里土气的样子,穿的衣服也是补丁摞补丁的,可他真的是一副菩萨心肠,为知青们安排好住的地方,他回家挑来一筐土豆和一筐萝卜,还把他婆娘叫来帮知青们做饭。

贵州的3月天气虽然乍暖还寒,可每年的那个时节,社员们就要开始为春耕春播做准备了,春季农忙也就开始了。

三队的人口不多,总人口一百多人,劳动力还不到五十人,包括老社员和妇女。知青们头一天参加生产劳动是跟着壮劳力往地里挑粪准备耕地栽种红薯,几位岁数大的社员就在队部院子里修建育苗炕(红薯和水稻都需要提前育苗),赵队长带领两名社员在田里犁田,为栽种水稻做准备。

往地里挑了一天粪,六名知青(两名女生四名男生)都累坏了,下午收工回到住处,倒在铺上就睡了,赵队长的婆娘提前就帮知青们烧好了饭,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大家叫起来。看看知青们红肿的肩膀,赵队长的婆姨好心疼,她的眼泪都流出来了。

春耕生产结束后,紧接着就是旱田坡地栽种红薯,种高粱玉米,水田也要插秧苗,春播比春耕还苦累,特别是栽种红薯,要一棵一棵浇水,一棵一棵埋土,那种苦累,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无法想象。

经过了一个春耕春播和夏收秋收的繁重的生产劳动,刘亦明他们饱尝的生产劳动的艰辛,也知道了贵州乡亲们生活得不易,更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那年秋后决算,因为知青们第一年是国家供应口粮,六名上海知青分到的口粮不多,分到的红利也不多,每人分了不到十块钱的红利。看看自己大半年的劳动成果只有这些,刘亦明他们都流泪了。赵队长宽慰大家说:“你们刚参加生产劳动,还不太会干农活,评的工分低了一点,等来年就会好一些。”

第二年秋后决算的时候,六名上海知青除了分到的口粮,每人分还到了十几块钱不等的红利,有一名女知青因为旷工多了一些,她只分到了七块八毛钱的红利。分到的口粮勉强能填饱肚子,没有一粒余粮可卖,到手的红利,也就是知青们全年的劳动收入了。

那年年末的时候,上级通知插队知青们可以回上海探亲过春节了。接到这个通知,知青们是喜忧参半,高兴的是可回家和父母过团圆年了,愁苦的是谁兜里都没多少钱,三十多块钱的路费,对于一年只分得十几块钱红利的插队知青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不管兜里钱多少,大家还是决定回上海过年。就在大家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过年的时候,刘亦明却主动提出留下来看家(知青点),他说就不回上海过年了。其实家里(知青点)也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锅碗瓢盆瓢盆和口粮,再就是知青们的铺盖。之前赵队长就说过,知青们都回家过年了,他晚上就到知青点睡觉,给知青们看家。

可不管大家怎样劝说,刘亦明还是坚决留下来,他说等明年再回去过年。

就这样,在三队插队落户的五名上海知青结伴回了上海,刘亦明一人留了下来。

大年三十那天,赵队长硬是把刘亦明拉到他家去了,他说过年了,一个人留在知青点多孤独寂寞啊,人多了一起过年才热闹呀。

吃年夜饭的时候,赵队长的婆娘一个劲给刘亦明往碗里夹菜,还安慰他说:“亦明,和我们一起过年,就跟爸爸妈妈一起过年一样,你不要想家,我们都是你的亲人,你就把我们家当成你家,什么时候想来就来……”赵队长的婆娘说着说着,竟然抹起眼泪来。

那一刻,刘亦明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还有些许的酸楚和忧伤,过年了,他能不想父母吗?

吃完年夜饭,赵队长和刘亦明说闲话,无意中又说起了刘亦明不回上海探亲过年的事情。刘亦明也不拿赵队长一家当外人了,他如实把自己家的情况告诉了赵队长一家。

原来,刘亦明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他的母亲没有工作,多病的老祖母也要靠他的爸爸挣钱养活,他家的条件不好,回上海的单程车费就要三十几块钱……

知道了刘亦明不回上海探亲过春节的原因,赵队长一家人心里也很难受,可赵家湾的自然条件不好,社员们劳动一年,分到的口粮勉强够吃,也没有余粮可卖呀。赵队长一家四口人,倒是分了三十几块钱的红利,可他一家人吃油买盐也有花项,过年想买件子新衣裳都买不起,他家的生活状况也是和乡亲们一样拮据。

1972年的春节,在三队插队落户的上海知青都没回去过春节,刘亦明自然也没回去。赵队长原本打算想想办法也要让刘亦明回家看望父母,刘亦明却说等明年和大家一起回去。

之后的日子里,刘亦明一边正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边利用晚饭后的时间看书学习。虽然当时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打消了很多青年人的学习热情,可刘亦明却很喜欢看书学习,初中课本都快让他翻烂了,他不知还从哪弄来了一套高中课本,天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到很晚。

转眼就到了1973年的12月下旬,还没进腊月,知青们就开始酝酿回上海探亲过年的事情,有两名知青还提前收到了上海父母寄来的路费。

看其他知青都在提前做回上海探亲的准备,赵队长就问刘亦明:“亦明,你回上海探亲不带一点土特产吗?我家你大娘(赵队长你好婆娘)剥了一点花生仁,给你带上,还有一点大米,也给你带上。”“队长,我不想回上海过年,我手里就有二十几块钱,回去的车费还不够呢。”刘亦明小声说道。

腊月初六是马家坝大集,那天吃过早饭,有知青看到赵队长用架子车拉着一布袋红薯干和半袋子玉米去赶集了。吃午饭的时候,赵队长来到了知青点,他把十几块钱塞给了刘亦明说:“赶紧准备一下,后天和他们一起回上海。离开家这都快四年了,你不回去,你父母也想你呀。”

接过赵队长硬塞给自己的钱,刘亦明流泪了,来到赵家湾插队落户近四年的时间里,谁都没见刘亦明流过泪,第一年去打柴他砍破了手,满手鲜血,他都没掉一滴眼泪。淳朴善良的老队长为了能让刘亦明回上海和父母一起过个团圆年,他竟然赶集去卖家里原本就不多的口粮。

腊月初八那天,在三队插队落户的五名上海知青(之前有一名知青因病回城了)结伴回上海探亲了。知青们都知道刘亦明家的条件不好,大家也都伸出了援手,刘亦明从上海回贵州的车费,有一半就是那四名上海知青为刘亦明凑的。

1974年夏天,赵家湾大队又得到了一个招工名额,赵队长去找大队书记说明了刘亦明家的情况,大队就把唯一的一个招工名额给了三队内刘亦明,刘亦明成了公社供销社的一名售货员。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刘亦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中专院校,他成了赵家湾大队的第一个中专生。

中专毕业后,刘亦明原本计划留在贵州工作,他想留下来为第二故乡的建设和发展做一点贡献,也好报答赵队长和乡亲们对他的关爱。可他没能如愿,他却被分配在了上海园林局,负责病虫害防治工作。

之后的日子里,逢年过节,刘亦明都会给贵州的赵队长家寄一点钱和上海的特产,也给老队长两口子买过衣服,直至两位老人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的知青点

2019年春天,刘亦明还和当年一起插队落户的几名同学重返赵家湾看望了乡亲们,也到老队长的墓地祭扫了两位亡故的老人。

讲述完自己的插队往事和生活经历,刘亦明老师流泪了,他说这辈子他最难忘的就是在贵州的那段知青生活经历,当年老队长老两口给予了他很多关心和帮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淳朴善良的老队和乡亲们的。还有当年一起插队落户的那几位好同学,他也不会忘记大家曾经的帮助和关爱的。别人的恩德,他将永世不忘。

刘亦明老师还透露了一个消息,他说已经和当年一起在赵家湾三队插队落户的同学们联系好了,今年的清明节,他们将重返第二故乡去看望乡亲们,去给老队长扫墓。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