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肃杀,这是伴随莫斯科冬日而生的两个词汇。
1957年,莫斯科的冬日却因毛泽东一行人的到来而变得火热。
那年年底,毛泽东又一次访问苏联,与赫鲁晓夫就社会主义发展的诸多问题展开交流。而在随行的人员之中,有一位看似默默无闻的“小个子”,却引起了赫鲁晓夫的格外注意。
就连毛泽东,也风趣地表示:“看见那边那个小个子吗?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那个小个子”——他,正是日后大名鼎鼎,一手促成改革开放的那位总工程师:邓小平。
(邓小平)
这次莫斯科之行究竟发生了什么?
面对苏联方面的调侃,邓小平有何反应?
邓小平与赫鲁晓夫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这一切,还要从毛泽东访问苏联的契机说起...
一、紧张的会晤:毛泽东1957年访苏
对于苏联人来说,195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金秋十月,在这样一个收获的季节里,苏联也等来了那个期盼已久的好消息:他们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消息传出,举世哗然,不论是对手抑或伙伴,无人不对此感到震撼。
彼时,世界一分为二,美苏冷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激烈交锋。这一枚人造卫星,不仅是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有可能是改变世界格局的关键钥匙。
更巧的是,1957年恰好又是十月革命四十周年。
种种原因之下,一场属于各国共产党的社会正有条不紊地酝酿着。
借此机会,赫鲁晓夫也邀请了毛泽东。
然而,在繁花锦簇的外表之下,暗流也正汹涌而来。
毛泽东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庆功宴,或许在一团和气的背后,还有着几分“鸿门宴”的意味。
一年前,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做了一份有关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引起了极大的动荡。
一时间,思想混乱,未来方向不明,这份报告甚至引发了极为严重的波匈事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动荡尚未完全平息,赫鲁晓夫的霸权沙文主义却愈演愈烈。
因此,最开始接到苏联的邀请时,毛泽东甚至不感兴趣,周恩来见此,耐心劝说了毛泽东。
他告诉毛泽东:“南斯拉夫的铁托主席也要到莫斯科参加会议。”
听到这句话,毛泽东才最终点了头。
世人皆知,南斯拉夫与中国拥有着极为相似的命运,现如今也同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最重要的是,铁托和毛泽东都主张政党的独立,都不愿受苏联“老大哥”的摆布,都对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更是一向嗤之以鼻。
有了铁托的相随,莫斯科之行想必要顺利许多。
于是,11月2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与毛泽东一起,组成了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前往苏联,参与莫斯科会议。而邓小平同志,便是跟随出访的一员。
但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在队伍到达莫斯科的第一天,情况就出现了变化。
赫鲁晓夫亲自前往机场迎接毛泽东,当汽车缓缓驶入莫斯科城内,赫鲁晓夫却突然告知毛泽东——铁托不来了。
甚至,连原因都显得有几分“儿戏”。
赫鲁晓夫说:
铁托是因为腰疼,因而不得不缺席会议。
面对此情此景,毛泽东意味深长地调侃:
“他是政治腰疼。”
两人之间的气氛顿时微妙起来,中苏之间的某些冲突也隐约浮现。
不过,二人皆心照不宣,不曾多言。而这场共产党的国际盛会,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了。
国际形势、政党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全部都是会议上需要探讨的话题。
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莫斯科齐聚,六十八个政党在克里姆林宫进行切磋。在共同的目标与理想之外,解决分歧,更是这次会议无法绕开的字眼。
无论是重大的理论问题,还是具体的政党实践,都能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
而中苏之间,最大的矛盾集中于一纸宣言之上。
一份《十二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宣言》,将和平过渡、评估社会民主党等尖锐的问题被摆上了台面。
围绕着这些问题,中苏代表团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毛泽东更是多次私下与赫鲁晓夫会谈。
会议休息室,宴会席间,甚至行驶的汽车之上,毛泽东与赫鲁晓夫都有过密切的交流。但关于这一矛盾的具体解决方式,毛泽东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有一天晚上,毛泽东将翻译李越然叫到了自己的房间内,让他把自己口述的内容翻译成俄文,再一字一句地写在了苏联的信封上。
毛口述道:“赫鲁晓夫同志,我已经睡了。关于和平过渡的问题,由邓小平同志和你们说,我们俩不谈了,好吗?”
最终,毛泽东接过信封,在上面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邓小平”三个字,也由此正式出现在莫斯科的会场之上,以清晰而坚定的姿态出现于人们的视野之中。
赫鲁晓夫展开信笺,“邓小平”几个字映入眼帘,在他的脑海中,逐渐浮现了出这个人的模样。
直到这时,赫鲁晓夫才意识到——自己与邓小平,并非第一次相见。
二、神秘的“小个子”:邓小平登场
邓小平与赫鲁晓夫两人的第一次的会面时间,发生于1954年。
那同样是一个明媚的秋季...
与1957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相会于北京。
彼时,秋意正浓,北京的蓝天与红墙下映照着国庆的喜悦。
9月29日,赫鲁晓夫一行人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苏两国领导团会晤,气氛热烈。
彼时的邓小平虽然名义上是副总理,又是中苏友协的名誉理事,但实际上在中苏两国重大的活动之中,依然鲜少能看见他的身影。因此,赫鲁晓夫并未特别留意到邓小平。
但有意思的是,邓小平的发型,倒是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赫鲁晓夫眼里,邓小平的头发总是剪得很短,又硬又粗。
很快,赫鲁晓夫被告知了一个有趣的巧合,那便是小平同志的这种发型,在中国恰恰被称为“小平头”。
通过一个人的发型,来断定一个人的性格,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是,苏联的两位老牌理论家就曾对邓小平做出了这样符合他气质的判断。
要知道,像小平同志这样的发型,在欧洲象征着强有力的人格。邓小平的头发根根竖起,颇有勃勃生机,像是在不断进取。
那两位老牌理论家一个是苏斯洛夫,另一个是波斯别洛夫,二位都曾告诫过赫鲁晓夫,让他要格外留意邓小平。
他们说,此人话虽不多,却很厉害,不是个好对付的对手。因为此人总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你话中的要害与漏洞。
在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这一判断似乎得到了些许应验。
当时,邓小平与谭震林、王稼祥、刘晓等人一同前往莫斯科,代表中国参与苏共二十大。
邓公对赫鲁晓夫在会上提出的许多观点,都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尤其是那份针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问世后,他更是态度坚决地表示反对:
“斯大林是国际人物,这样对待他是胡来!不能这样对待革命领袖斯大林。”
果不其然,当年的六月初,《纽约时报》发表了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全文,顿时在国际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邓小平的担忧成了真,很快,一股巨大的反共反苏浪潮扑面而来,社会主义阵营的根基因赫鲁晓夫一个人的举动,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但无论如何,此时的邓小平与赫鲁晓夫都算不上正面交锋。
真正让赫鲁晓夫记住邓小平姓名的,还是源于他和毛泽东在1957年宴会上的一次对话。
在那次宴会席上,毛泽东主席突然一改常态,用郑重的语气告知赫鲁晓夫,自己已经准备辞去国家主席的职务了。
赫鲁晓夫早在半年前便得知了毛泽东的规划,因此并不感到意外。比起毛泽东即将卸任这件事,他更加关心的是,毛泽东究竟会选择什么样的人,成为自己的后继者。
于是,赫鲁晓夫好奇地问:“有人接替吗?”
“有!”毛泽东坚定地回答:“我们党里有几位同志,他们都不比我差,完全有条件。”
紧接着,毛泽东就向赫鲁晓夫细数起了自己心中的接班人。
刘少奇、邓小平与周恩来三个人都被提及,而令赫鲁晓夫印象最深的,还是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
邓小平身量不高,是赫鲁晓夫眼中的“小个子”,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小个子”会得到毛泽东的格外青睐。
赫鲁晓夫询问的话语刚出,毛泽东就主动向他介绍了起来。
毛泽东说:
“看见那边那个小个子吗?他非常聪明,有远大的前程。”
而面对这种调侃,邓小平也表现地极为幽默。
小平同志表示,自己是个小个子,既然如此,那肯定不会让苏联方面感到害怕了。
这句极具智慧的话,充分彰显了邓小平的外交智慧。
更令赫鲁晓夫没有料到的是,在随后的谈判中,邓小平表现出了更加惊人的智慧与意志力。
双方争论的焦点,依然集中在“和平过渡”这个问题上。
赫鲁晓夫认为,有的国家可以合法斗争,以相对和平的方式过渡进入社会主义,从而走上议会道路。
但是,毛泽东则一针见血地指出,面对那些反动的东西,就不应该手软。
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倘若不彻底地打倒这些东西,帝国主义不可能自行退出历史的舞台。
邓小平秉持了毛泽东这一核心观点,舌战群儒,与苏联的代表苏斯洛夫共同坐在了谈判桌上。
他有理有据地逐条反驳了苏联的“和平过渡”理论,指出了其中的片面性与危害性。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趁机提交了一份正式的书面纲领。
经此一役,让赫鲁晓夫完全记住了这个了不起的“小个子”。多年后,他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记录这一次特殊的会谈。
赫鲁晓夫说,邓小平是毛泽东唯一一个似乎赞许的同志。
他还讲述了自己对邓小平认识的历程,他认为自己对邓小平一无所知。新中国成立后,他曾经有几次听别人提起过邓小平的名字,但更早之前,他似乎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人。
而1957年,赫鲁晓夫和邓小平的谈判结束之后,中方占据优势,赫鲁晓夫不停地向毛泽东感慨:
“你们的小个子难倒了我们的大个子。”
听到这样的评价,毛泽东则忍不住笑了起来,他再次提醒赫鲁晓夫,千万不能低估这个“小个子”。因为这个“小个子”曾经带领着第二野战军,一举击败了蒋介石的百万部队。
毛泽东所说的,正是由邓小平与刘伯承所合作的淮海战役。
不仅如此,毛还告诉赫鲁晓夫,邓小平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是难得的人才。
至此,赫鲁晓夫已经领教到了邓小平的厉害,他连忙表示赞同:“是啊,我也感觉这个人很厉害,不好打交道,他观察问题很敏锐。”
毛泽东1957年的访苏之旅暂时落下了帷幕,但是,赫鲁晓夫与邓小平的交锋却仍在继续。
彼时的赫鲁晓夫或许不会想到,正是这位小个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给他找了一个接着一个的“麻烦”...
三、后语:赫鲁晓夫与邓小平的多次交锋
伴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变化,到了1960年的时候,中苏矛盾已然公开化。
在此背景下,一系列论战展开,二十六国党起草会议在莫斯科举行。
莫斯科的冬日一如三年前般寒冷,而这一次代表中国“挂帅出征”的,正是小个子邓小平。
在这次会议上,他的任务十分艰巨,他既要向苏联方面阐明中方独立的立场;又要从大局出发,维护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远大前途。
据说,毛泽东在1957年访问苏联的时候,曾亲自告诉赫鲁晓夫,今后要像对待他一样对待邓小平。
或许正因如此,赫鲁晓夫才多次在会上直接提出,他要和邓小平亲自谈。
有意思的是,赫鲁晓夫甚至说,邓小平是个很厉害的人,但自己绝对不会怕他。因为就算邓小平是总书记,他自己也是第一书记。
会议开始,两方针锋相对,赫鲁晓夫更是借着辱骂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名义,指桑骂槐的辱骂中国。
赫鲁晓夫称,这不仅仅是苏共和阿共之间的矛盾,而是阿共既然接受了苏联的援助,便不应该反过来骂苏联。
但邓小平反应很快,他立刻指出了赫鲁晓夫话中的最大漏洞。
他说:“你们不是说援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义务吗?你援助了人家,人家也援助了你。而你的援助不应该是控制和干涉。”
甚至,在随后的宴会上,邓小平尖锐的指出了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带有自己的政治意图。
赫鲁晓夫坚称,苏联因为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受了太多的苦,因此才要对他做出批判。
但邓小平立刻提出,中共并非不赞成批判,只是不赞成全盘的否定。
邓小平一语中的,说:“尤其不允许以反个人迷信为由影射攻击其他兄弟党。”
在这次会议上,离开了毛泽东的斡旋,赫鲁晓夫和邓小平直接交手,可谓是半点好处都没有捞到。
又过了三年之后,邓小平再次率领中共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与苏共官员进行会谈。
在接风宴上,赫鲁晓夫一边敬酒呼吁消除分歧,一边又表示中共必须得听苏共的话,只能接受他们的观点。
对此,邓小平明确表示,就算分歧一时之间无法消除,可以保留各自的观点,不把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之上。
而面对赫鲁晓夫的重重反击,邓小平也是不急不缓,一一做出回应。
在最后一次会议上,他更是严厉指出,中共一向不愿意将兄弟党之间的分歧公开,但既然争论已经挑起,就应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讨论。
最重要的是,中共从未首先攻击过任何党派。但是,面对铺天盖地的攻击,中共也不能不作答复。
如此不卑不亢的态度,为中国在与苏联的争论中,争取到了极为有利的舆论地位。
因此,当邓小平一行人回到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刘少奇与周恩来等一众领导人全都到机场迎接他们。
如此殊荣,无怪乎毛泽东曾多次表扬邓小平,说他对付苏联自有一套。
邓小平与赫鲁晓夫的几次交锋,其背后所折射的,正是中苏关系的不断变化。
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邓小平的“小个子”从未成为他做出辉煌成就的阻碍。在改革开放中,他以一己之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小个子”的邓小平,拥有着巨大的能量。
热门跟贴